1.簡單古詩幼兒園賞析
靜夜思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賞析/鑒賞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xiāng)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xiāng)的特定環(huán)境中一剎那間所產(chǎn)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xiāng)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xiāng)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耙墒堑厣纤敝械摹耙伞弊郑鷦拥乇磉_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jié)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xiāng)的孤寂凄涼之情。
詩的后兩句,則是通過動作神態(tài)的刻畫,深化思鄉(xiāng)之情。“望”字照應(yīng)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zhuǎn)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xiāng)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xiāng)”的結(jié)句!暗皖^”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xiāng)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xiāng)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nèi)容實在太豐富了。
明人胡應(yīng)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于工而無不工者!保ā对娝挕(nèi)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biāo)(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馀》)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于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xiāng)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xiāng)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xiāng)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jīng)?吹降。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gòu)思之妙?墒沁@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xiàn)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huán)境中一剎那間所產(chǎn)生的錯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huán)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凈!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chǎn)生遐想,想到故鄉(xiāng)的一切,想到家里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nèi)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xiāng)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nèi)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jīng)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gòu)思是細致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里,讀者不難領(lǐng)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于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2.簡單古詩幼兒園賞析
游子吟
孟郊〔唐代〕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賞析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全詩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過回憶一個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凸顯并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之情。此詩情感真摯自然,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蘊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千百年來廣為傳誦。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游子”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 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通過慈母為游子趕制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jié)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采用傳統(tǒng)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qū)區(qū)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怎能報答母愛于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托著赤子對慈母發(fā)自肺腑的愛。
這首詩藝術(shù)地再現(xiàn)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shù)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給后人的深刻印象。
3.簡單古詩幼兒園賞析
赤壁
杜牧〔唐代〕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賞析
詩篇的開頭借一件古物興起對前朝人、事、物的慨嘆。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边@兩句意為折斷的戰(zhàn)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銷蝕,自己將它磨洗后認出是前朝遺物。在這里,這兩句描寫看似平淡實為不平。沙里沉埋著斷戟,點出了此地曾有過歷史風(fēng)云。戰(zhàn)戟折斷沉沙卻未被銷蝕,暗含著歲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發(fā)現(xiàn)了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銹跡斑斑的“折戟”,使得詩人思緒萬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凈出來辨認一番,發(fā)現(xiàn)原來是赤壁之戰(zhàn)遺留下來的兵器。這樣前朝的遺物又進一步引發(fā)作者浮想聯(lián)翩的思緒,為后文抒懷作了很好的鋪墊。
“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边@后兩句久為人們所傳誦的佳句,意為倘若當(dāng)年東風(fēng)不幫助周瑜的話,那么銅雀臺就會深深地鎖住東吳二喬了。這里涉及到歷的赤壁之戰(zhàn)。這對于詩人而言是相當(dāng)清楚的,因為杜牧本人有經(jīng)邦濟世之才,通曉政治軍事,對歷史時事是非常熟悉的。眾所周知,赤壁之戰(zhàn)吳勝曹敗,可此處作者進行了逆向思維大膽地設(shè)想,提出了一個與歷史事實相反的假設(shè)。假若當(dāng)年東風(fēng)不幫助周瑜的話,那結(jié)果會如何呢?詩人并未直言戰(zhàn)爭的結(jié)局。而是說“銅雀春深鎖二喬”,銅雀臺乃曹操驕奢*樂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這里的銅雀臺,讓人不禁聯(lián)想到曹操風(fēng)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風(fēng)流韻味,最后再用一個“鎖”字,進一步突顯其金屋藏嬌之意。把硝煙彌漫的戰(zhàn)爭勝負寫得如此蘊藉,實在令人佩服。
4.簡單古詩幼兒園賞析
早發(fā)白帝城
李白〔唐代〕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賞析
唐代安史之亂初期,唐玄宗奔蜀,太子李亨留討安祿山,不久,李亨既位,史唐肅宗。玄宗又曾命令兒子永王李磷督兵平叛,永王李磷在江陵,召兵萬人,自樹一幟,肅宗懷疑他爭奪帝位,已重兵相壓,李磷兵敗被殺。李白曾經(jīng)參加過永王李磷的幕府,被加上“附逆”罪流放夜郎(今貴州遵義),當(dāng)他行至巫山(今重慶境內(nèi))的時候,肅宗宣布大赦,李白也被赦免,他像出籠的鳥一樣,立刻從白帝城東下,返回江陵(今湖北荊州)。此詩即回舟抵江陵時所作,所以詩題一作“白帝下江陵”。
此詩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長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飛的情況。首句寫白帝城之高;二句寫江陵路遙,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聲烘托行舟飛進;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點明水勢如瀉。全詩把詩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壯麗多姿、順?biāo)兄鄣牧鲿齿p快融為一體,運用夸張和奇想,寫得流麗飄逸,驚世駭俗,又不假雕琢,隨心所欲,自然天成。
“朝辭白帝彩云間”“彩云間”三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為全篇描寫下水船走得快這一動態(tài)蓄勢!安试崎g”的“間”字當(dāng)作隔斷之意,詩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種種恍如隔世。一說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寫白帝城之高,則無法體現(xiàn)出長江上下游之間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勢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幾句中寫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暫、耳(猿聲)目(萬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著落!安试崎g”也是寫早晨景色,顯示出從晦暝轉(zhuǎn)為光明的大好氣象,而詩人便在這曙光初燦的時刻,懷著興奮的心情匆匆告別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還”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間之遠與時間之短作懸殊對比。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個“還”字上。“還”,歸來的意思。它不僅表現(xiàn)出詩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隱隱透露出遇赦的喜悅。江陵本非李白的家鄉(xiāng),而“還”字卻親切得如同回鄉(xiāng)一樣。一個“還”字,暗處傳神,值得讀者細細玩味。
“兩岸猿聲啼不住”的境界更為神妙。古時長江三峽,“常有高猿長嘯”。詩人說“啼不住”,是因為他乘坐飛快的輕舟行駛在長江上,耳聽兩岸的猿啼聲,又看見兩旁的山影,猿啼聲不止一處,山影也不止一處,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聲和山影在耳目之間成為“渾然一片”,這就是李白在出峽時為猿聲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這如脫弦之箭、順流直下的船上,詩人感到十分暢快和興奮。清代桂馥稱贊:“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飛越!保ā对龢恪罚
“輕舟已過萬重山”為了形容船快,詩人除了用猿聲山影來烘托,還給船的本身添上了一個“輕”字。直說船快,那便顯得笨拙;而這個“輕”字,卻別有一番意蘊。三峽水急灘險,詩人溯流而上時,不僅覺得船重,而且心情更為滯重,“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上三峽》)。如今順流而下,行船輕如無物,船的快速讀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萬重山”一過,輕舟進入坦途,詩人歷盡艱險、進入康莊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現(xiàn)出來了。這最后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比興,既是個人心情的表達,又是人生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因物興感,精妙無倫。
這首詩寫的是從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內(nèi)的行程情況,主要突出輕快,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輕快。李白以58歲的年齡,被流放夜郎,拋妻別子,走向長途,忽然遇赦,得以歸家,心里自然十分高興。在詩中李白沒有直接抒情,但是讀了他對行程的描寫,自然感受到他的心情和興奮的情緒。
5.簡單古詩幼兒園賞析
夏日絕句
李清照〔宋代〕
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賞析
這是一首借古諷今、抒發(fā)悲憤的懷古詩。詩的前兩句,語出驚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當(dāng)作人杰”,為國建功立業(yè),報效朝廷;“死”也應(yīng)該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頂天立地的好男兒。深深的愛國之情噴涌出來,震撼人心。最后兩句,詩人通過歌頌項羽的悲壯之舉來諷刺南宋當(dāng)權(quán)者不思進取、茍且偷生的無恥行徑。
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不是幾個字的精致組合,不是幾個詞的巧妙潤色;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tài)。那種凜然風(fēng)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爱(dāng)作”之所“亦為”,一個女子!纖弱無骨之手,嬌柔無力之軀,演繹之柔美,繞指纏心,凄切入骨,細膩感人無以復(fù)加。透過她一貫的文筆風(fēng)格,在她以“婉約派之宗”而著稱文壇的光環(huán)映徹下。筆端勁力突起,筆鋒剛勁顯現(xiàn)時,這份剛韌之堅,氣勢之大,敢問世間須眉幾人可以匹敵?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迸娙俗匪寄莻叫項羽的楚霸梟雄,追隨項羽的精神和氣節(jié),痛恨宋朝當(dāng)權(quán)者茍且偷安的時政。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為了無愧于英雄名節(jié),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托,以死相報!安豢稀!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個“不肯”筆來神韻,強過鬼斧神工,高過天地造化。一種“可殺不可辱”、“死不懼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漫染紙面,力透紙背,令人叫絕稱奇而無復(fù)任何言語!
這首詩起調(diào)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做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yè);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dāng)時確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南宋統(tǒng)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旗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zhàn),殺死敵兵數(shù)百,然后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dāng)權(quán)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