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jīng)典四字成語故事
井底之蛙
棲在井里的青蛙在井邊碰上一只從東海而來的大鱉。青蛙看見大鱉,便對它心滿意足地吹噓自己的愜意:"你瞧我住在這兒多么快樂呀!我從井欄上蹦進淺井,可以在井壁的縫隙里小憩。在井水里游耍,水面就托住我的胳肢和下巴。在軟綿綿的泥地上漫步,淤泥就漫過腳背?纯粗車募t蟲、小螃蟹,它們誰也不能比我自由自在。"
井蛙喋喋不休地夸耀自己的安樂:"我獨自享受這口井兒,得意洋洋地站著,真是快樂極了。"它對海鱉發(fā)話,"先生,請問您,為什么不常常來光臨咱水井,游覽觀光一番呢?"
海鱉經(jīng)不住井蛙的慫恿,抵不住它的誘惑,也走到井邊去瞧瞧。誰知它的左足還沒踏進井底,右足卻被井欄絆住了。它進退不得,遲疑了一會,回到了原處。
海鱉算是親自領(lǐng)教了一番青蛙炫耀不已的井邊環(huán)境。它忍不住向井蛙介紹大海的景象:"我生活的大海用千里的遙遠不足以形容海面的遼闊;用萬尺深度不足以窮盡海底。在大禹時代,10年中有9年遭水災(zāi),海面也并不因此而上漲;商湯時代,8年中有7年遇旱災(zāi),海水也并不因此而下降。你要知道大海是不受旱澇影響而漲落。這也就是我棲息在廣闊東海的樂趣!"
小小井蛙聽了大海鱉對大海的描述,吃驚地瞪著圓圓的小眼睛,滿臉漲得緋紅,羞愧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人的生存環(huán)境決定人的思想認識。通過井蛙與海鱉的交往與對話,告誡人們:只有開闊眼界,才能解放思想。自以為是,自鳴得意往往是"閉關(guān)自守"、孤陋寡聞的結(jié)果。
2.經(jīng)典四字成語故事
掩耳盜鈴
春秋時候,晉國世家趙氏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里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鐘。鐘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己家去?墒晴娪执笥种,怎么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后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錘子,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心想,心想這下糟了,這鐘聲不就等于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鐘嗎?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么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
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進鐘聲了嗎!”
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
于是就放手砸起鐘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
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錘毀之,鐘況然有聲?秩寺勚鴬Z己也,遽掩其耳!
3.經(jīng)典四字成語故事
鑿壁借光
把與鄰居相隔的墻上鑿開一個洞,偷偷地借鄰舍的燭光讀書,F(xiàn)在用這個成語來形容讀書十分刻苦的人。
漢朝時,有一人叫匡衡,勤奮好學(xué)。家里很窮,白天必須干活,晚上他才能讀書。但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他的鄰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對鄰居說:“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
鄰居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說:“既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么書呢!”匡衡聽后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墻上鑿了個小洞,燭光透過來了。借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饑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xiàn)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里白干活不用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敝魅吮凰木袼袆,答應(yīng)了他借書的要求。
4.經(jīng)典四字成語故事
班門弄斧
魯班又名公輸班,是春秋時代的魯國人。傳說他非常擅長木工,技藝全世界第一。人們一直把他看作是木匠的祖師爺。
傳說長江邊上的采石磯是李白不小心墜入長江、被水淹死的如的地方。正因為是李白在那兒淹死,所以采石磯有很多說法,也有很多名勝古跡,如李白墓、謫[zhé]仙樓等。這里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像現(xiàn)在一樣,古代的游客也喜歡在自己游覽的地方刻字留念。因而,李白墓等名勝古跡上面被刻滿了字。
有一次,明代的大詩人梅之煥,也來到采石磯旅游。他傷心地看到,那些名勝古跡上面被寫滿了字,刻滿了詩。那些字寫得歪歪扭扭,詩寫得狗*不通。他越看越生氣,就拿出筆來寫了一首詩:
“采石江邊一抔[póu]土,李白之詩耀千古。來的去的寫兩行,魯班門前弄大斧!
意思就是說,你們這些旅游的人,詩寫得這么差,就不要寫詩,李白大詩人看了會發(fā)笑的。好像是有的木匠,自以為了不起,去魯班祖師爺面前賣弄一樣,魯班會忍不住發(fā)笑的。請你們有自知之明,別自不量力。
5.經(jīng)典四字成語故事
負重致遠
東漢末,襄陽大名士龐德公有個很有才學(xué)的侄兒,名叫龐統(tǒng)。那時候,隱居在隆中的諸葛亮常去拜訪龐德公,和龐統(tǒng)也成了好朋友。
龐德公非常贊賞他倆的才能,稱諸葛亮為臥龍,龐統(tǒng)為鳳雛。在龐德公的眼中,他倆都是當(dāng)世俊杰。
周瑜任南郡太守時,龐統(tǒng)在他手下任功曹。不久周瑜病死,龐統(tǒng)送葬到吳郡。
吳郡很多文人早就聽說龐統(tǒng)的名聲,所以等他將要西歸南郡去的時候,大家都去看望他。連當(dāng)時非常有名的文人陸績、顧劭、全琮等也去了。
大家在昌門聚會話別,談古論今,非常歡暢。談?wù)撻g,眾名士請龐統(tǒng)評論一下在座人員。
龐統(tǒng)先評江東學(xué)者陸績,他說:“陸先生像是一匹跑不動但腳力強勁的馬,有超逸的才能!北娒柯犃,都說他評到了點上。
接著,龐統(tǒng)又評顧劭。他說:“顧先生好比是一頭跑得很慢的耐勞的牛,但能夠背負著沉重的東西送到遠方!
有人請他評評自己,他頗為自負地說:“為帝王出謀劃策,治理天下,我還是可以勝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