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8禁黄网站免费观看,99爱在线精品免费观看,粉嫩metart人体欣赏,99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6080亚洲人久久精品

經(jīng)典初中文言文及翻譯注釋

時間:2022-01-05 16:58:00   來源:無憂考網(wǎng)     [字體: ]
【#少兒綜合素質訓練# #經(jīng)典初中文言文及翻譯注釋#】學習文言文可以了解歷史,學習古代文化,欣賞古代文學,研究古代文明。下面是®無憂考網(wǎng)分享的經(jīng)典初中文言文及翻譯注釋。歡迎閱讀參考!



1.經(jīng)典初中文言文及翻譯注釋

  論語十二章

  孔子及其弟子〔先秦〕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薄稙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薄稙檎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薄队阂病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薄妒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薄妒龆?/p>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薄蹲雍薄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薄蹲雍薄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薄蹲訌垺

  譯文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guī)矩!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師了!

  孔子說:“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不學習就會心中充滿疑惑而無定見!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恢窕@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孔子說:“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說:“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向卻不可改變!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注釋

  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這里指孔子。

  時習:按時溫習。時,按時。

  不亦說乎:不是很愉快嗎?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問。說,通假字,同“悅”,愉快。

  慍:生氣,發(fā)怒。

  君子:這里指道德上有修養(yǎng),有才德的人。

  吾:人稱代詞,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進行自我檢查。三,泛指多次。一說,實指三個方面。省,自我檢查、反省。

  為人謀:替人謀劃事情。

  忠:竭盡自己的心力。

  信:誠信。

  傳:傳授,這里指老師傳授的知識。

  十有五:十五歲。有,同“又”,用于整數(shù)和零數(shù)之間。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認為天是世間萬物的主宰。命,命令。

  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通常認為是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

  從心所欲:順從意愿。

  逾矩:越過法度。逾,越過。矩,法度。

  溫故而知新: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dài):疑惑。

  回:即顏回(前521—前490),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

  堪:能忍受。

  之:代詞,它,這里指學問和事業(yè)。一說,指仁德。

  者:代詞,“……的人”。

  好:喜愛,愛好。

  樂:以……為快樂。

  飯疏食,飲水:吃粗糧,喝冷水。飯,吃。疏食,粗糧。水,文言文中稱冷水為“水”,熱水為“湯”。

  肱(gōng):胳膊上從肩到肘的部分,這里指胳膊。

  于:介詞,對,對于。

  如浮云:像浮云一樣。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好的方面,優(yōu)點。善,好。者,……的人

  川上:河邊。川,河流。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光像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逝,往;離去。斯,代詞,這,指河水。夫,語氣詞,用于句末,表示感嘆。

  三軍:指軍隊。

  奪:改變。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這里泛指平民百姓。

  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晉國人,孔子的弟子。

  篤志:志向堅定。篤,堅守。

  切問而近思:懇切地發(fā)問求教,多思考當前的事情。切,懇切。

  仁:仁德。

2.經(jīng)典初中文言文及翻譯注釋

  桃花源記

  陶淵明〔魏晉〕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間隔一作:隔絕)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譯文

  東晉太元(公元376-396)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捕魚為生。有一天他沿著溪水劃船而行,忘記了路有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兩岸的幾百步之內,中間沒有其它樹木,花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非常詫異。他繼續(xù)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fā)現(xiàn)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面隱隱約約透著點光亮。漁人便下了船,從洞口走了進去。最開始非常狹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過。又向前行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漁人眼前這片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以及桑樹、竹子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四通八達,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人們在田間來來往往耕種勞動,男女的穿戴全都與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樣。老年人和小孩兒,都怡然并自得其樂。

  這里的人看見了漁人,感覺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里來的。漁人都詳細地作了回答。這里的人便邀請他到家中做客,擺了酒、殺了雞用來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全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先祖是為了躲避秦朝時期的戰(zhàn)亂,率領妻兒鄉(xiāng)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此他們再沒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絕了一切往來。村里的人問漁人現(xiàn)如今是什么世道,他們居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說了出來,村民們聽了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辭。村里的人告訴他:“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著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見太守,說了自己的這番經(jīng)歷。太守立即派遣人員跟隨他前往,尋找漁人先前作的記號,竟然迷路了,后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叫劉子驥的人,是一個高尚的讀書人,他聽到了這個消息,非常愉快地計劃著前往桃花源。但沒有實現(xiàn),不久后就病死了,后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注釋

  太元:東晉孝武帝的年號(376-396)

  武陵:郡名,現(xiàn)在湖南常德市一帶。

  為業(yè):把……作為職業(yè),以……為生。為:作為。

  緣:沿著,順著。

  行:前行,走。

  遠近:偏義復詞,僅指遠。

  忽逢:忽然遇到。逢:遇到,碰見。

  夾岸:溪流兩岸。

  雜:別的,其他的。

  芳草鮮美:花草鮮嫩美麗。芳:花;鮮美:鮮艷美麗。

  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

  繽紛:繁多的樣子。

  甚:很,非常。

  異之:即“以之為異”,對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異,意動用法,形作動,以······為異,對······感到驚異,認為······是奇異的。之,代詞,指見到的景象。

  復:繼續(xù)。

  前:名詞活用為狀語,向前。(詞類活用)

  欲:想要。

  窮:形容詞用做動詞,窮盡,走到······的盡頭。

  林:代指桃花林。

  林盡水源:林盡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到頭了。盡:消失(詞類活用)

  便:于是,就。

  得:發(fā)現(xiàn)。

  仿佛: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若:好像……似的。

  舍:舍棄,丟棄,文中指離開。

  初:起初,剛開始。

  才通人:僅容一人通過。才:副詞,僅。

  復:又,再。

  行:行走。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然,……的樣子;砣唬盒稳蓍_闊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

  平:平坦。

  曠:開闊;寬闊。

  屋舍:房屋。

  儼(yǎn)然:(古今異義)古義:整齊的樣子。今義:形容很像;形容齊整;形容莊嚴。

  之:這。

  屬:類。

  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東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錯相通。

  雞犬相聞:(村落間)可以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相聞:可以互相聽到。

  種作:指世代耕種勞作的人。

  衣著:穿著打扮。

  悉:全,都。

  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有更好的翻譯: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因為桃花源人從秦到晉一直與世隔絕)

  黃發(fā)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黃發(fā),古時認為老人頭發(fā)由白轉黃是長壽的象征,這指老人。垂髫,古時小孩不扎結頭發(fā),頭發(fā)下垂,這里指小孩子。(借代修辭)髫,小孩垂下的短發(fā)。

  并:都。

  怡然:愉快、高興的樣子。

  乃大驚:于是很驚訝。乃:于是就。大:很,非常。

  從來:從……地方來。

  具:詳細地。

  之:代詞,指代桃源人所問問題。

  要(yāo):通“邀”,邀請。(通假字)

  咸:副詞,都,全。

  問訊:打聽消息。

  云:說。

  先世:祖先。

  率:率領。

  妻子:(古今異義)古義:指妻子、兒女!捌蕖薄白印笔莾蓚詞,不是現(xiàn)代漢語的“妻子”今義:男子的配偶。

  邑人:同縣的人

  絕境:(古今異義)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明顯出路的困境;進退維谷的境地。絕:絕處。

  復:再,又。

  焉:兼詞,相當于“于之”,“于此”,從這里。

  遂:于是。

  間隔:隔斷,隔絕。

  今:現(xiàn)在。

  乃(乃不知有漢的乃):竟,竟然。

  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盁o”“論”是兩個詞,不同于現(xiàn)在漢語的“無論”(古今異義)。

  為:對、向。

  具言:詳細地說。

  所聞:指漁人所知道的世事。聞:知道,聽說。

  嘆惋:感嘆,惋惜。

  余:其余,剩余。

  延至:邀請到。延,邀請。

  至:到。

  停:停留。

  辭:辭別。

  去:離開。

  語:告訴。

  不足:不值得。(古今異義)

  為:介詞,向、對。

  既:已經(jīng)。

  便扶向路:就順著舊的路(回去)。扶:沿著、順著。向:從前的、舊的。

  處處志之:處處都做了標記。志:動詞,做標記。(詞類活用)

  及:到達。

  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詣(yì)太守:指拜見太守。詣,到。特指到尊長那里去。

  如此:像這樣,指在桃花源的見聞。

  即:立即。

  遣:派遣。

  尋向所志:尋找先前所做的標記。尋,尋找。向,先前。志(名詞),標記。(所+動詞譯為名詞)

  遂:終于。

  復:再。

  得:取得,獲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高尚:品德高尚。

  士:隱士。

  也:表判斷。

  欣然:高興的樣子。

  規(guī):計劃,打算。(詞類活用)

  未:沒有。

  果:實現(xiàn)。

  未果:沒有實現(xiàn)。

  尋:不久。

  終:死亡。

  問津:問路,這里是探訪,訪求的意思。津:本義渡口。

3.經(jīng)典初中文言文及翻譯注釋

  與朱元思書

  吳均〔南北朝〕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譯文

  沒有一絲風,煙霧也都消散干凈,天空和群山是同樣的顏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漂蕩,任憑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時而向東,時而向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獨異,天下獨一無二。

  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見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頭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像飛奔的駿馬。

  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木,讓人心生寒意,高山憑依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群山競爭著高聳,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無數(shù)山峰。山間泉水沖擊著巖石,發(fā)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長久不斷地鳴叫,猿不停地啼叫著?吹竭@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極力追求功名利祿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會平靜下來;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社會事務的人,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間也昏暗如黃昏;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有時還能露出陽光。

  注釋

  書:是古代的一種文體。

  風煙俱凈:煙霧都消散盡凈。風煙,指煙霧。俱,全,都。凈,消散盡凈。

  共色:同樣的顏色。共,同樣。

  從流飄蕩:乘船隨著江流漂蕩。從,跟,隨。

  任意東西:情境任憑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東西:方向,在此做動詞,向東漂流,向西漂流。

  自:從。

  至:到。

  許:表示大約的數(shù)量,上下,左右。

  獨絕:獨一無二。獨,只。絕,絕妙。

  皆:全,都。

  縹(piǎo)碧:原作“漂碧”,據(jù)其他版本改為此,青白色,淡青色。

  游魚細石:游動的魚和細小的石頭。

  直視無礙: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這里形容江水清澈見底。

  急湍(tuān):急流的水。急,迅速,又快又猛。湍,水勢急速。

  甚箭:“甚于箭”,比箭還快。甚,勝過,超過。為了字數(shù)整齊,中間的“于”字省略了。

  若:好像。

  奔:動詞活用作名詞,文中指飛奔的駿馬。

  寒樹: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樹,形容樹密而綠。

  負勢競上:高山憑依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負,憑借。競,爭著。上,向上。這一句說的是“高山”,不是“寒樹”,這從下文“千百成峰”一語可以看得出來。

  軒邈(miǎo):意思是這些高山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軒,向高處伸展。邈,向遠處伸展。這兩個詞在這里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用。

  直指: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指,向,向上。

  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無數(shù)山峰。

  激:沖擊,拍打。

  泠(líng)泠作響:泠泠地發(fā)出聲響。泠泠,擬聲詞,形容水聲的清越。

  好:美麗的。

  相鳴:互相和鳴,互相鳴叫。

  嚶(yīng)嚶成韻:鳴聲嚶嚶,和諧動聽。嚶嚶,鳥鳴聲。韻,和諧的聲音。

  蟬則千轉(zhuàn)不窮:蟬長久不斷地鳴叫。則,助詞,沒有實在意義。千轉:長久不斷地叫。千,表示多,“千”與下文“百”都表示很多。轉,通“囀”鳥鳴聲。這里指蟬鳴。窮,窮盡。

  無絕:就是“不絕”。與上句中的“不窮”相對。絕,停止。

  鳶(yuān)飛戾(lì)天:出自《詩經(jīng)·大雅·旱麓》。老鷹高飛入天,這里比喻追求名利極力攀高的人。鳶,俗稱老鷹,善高飛,是一種兇猛的鳥。戾,至。

  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會平靜下來。息,使……平息,使動用法。

  經(jīng)綸(lún)世務者:治理社會事務的人。經(jīng)綸,籌劃、治理。世務,政務。

  窺谷忘反: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窺,看。反,通“返”,返回。

  橫柯(kē)上蔽:橫斜的樹木在上面遮蔽著?,樹木的枝干。上,方位名詞作狀語,在上面。蔽,遮蔽。

  在晝猶昏:在白天,也好像黃昏時那樣陰暗。晝,白天。猶,好像。

  疏條交映: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疏條,稀疏的小枝。交映,互相遮掩。交,相互。

  見:看見。

  日:太陽,陽光。

4.經(jīng)典初中文言文及翻譯注釋

  馬說

  韓愈〔唐代〕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祗同:衹)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馬者通:飼馬者)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

  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經(jīng)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雖然有名貴的馬,也只能辱沒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喂養(yǎng)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現(xiàn)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喂養(yǎng)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大概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注釋

  伯樂:孫陽。春秋時人,擅長相(xiàng)馬(現(xiàn)指能夠發(fā)現(xiàn)人才的人)。

  千里馬:原指善跑的駿馬,可以日行千里,F(xiàn)在常用來比喻人才;特指有才華的人。

  而:表轉折?墒,但是。

  故雖有名馬:所以雖然有名貴的馬。故:因此。雖:雖然。名:名貴的。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也只能在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沒)。祗(zhǐ):同“衹”,只,僅。

  奴隸人:古代也指仆役,這里指喂馬的人。

  辱:這里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

  駢(pián)死于槽(cáo)櫪(lì)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駢,兩馬并駕。

  駢死:并列而死。于:在。

  槽櫪: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為馬廄。

  不以千里稱也:不因日行千里而。指馬的千里之能被埋沒。以:用。稱:出名。

  馬之千里者:之,定語后置的標志。

  一食:吃一頓。食,吃。

  或:有時。

  盡全,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

  石(dàn),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一石約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食馬者:食,通“飼”,喂。

  其:指千里馬,代詞。

  是:這樣,指示代詞。

  雖:雖然。

  能:本領。

  足:足夠。

  才:才能。

  美:美好的素質。

  外見(xiàn):表現(xiàn)在外面。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顯現(xiàn)。

  且:猶,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樣。

  不可得:不能夠得到。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

  求:要求。

  策之:驅使它。策:馬鞭,引申為鞭打,這里指鞭策,駕馭。之:代詞,指千里馬。

  以其道: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確的方法。

  食之:食,通“飼”,喂。

  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這里指喂飽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發(fā)揮出來。材:通“才”,才能。盡(2):竭盡,發(fā)揮出。

  鳴:馬嘶。

  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執(zhí):拿。

  策:馬鞭。

  臨:面對。

  嗚呼:表示驚嘆,相當于“唉”。

  其(1):難道,表反問語氣。

  其(2):大概,表推測語氣。

  邪:通“耶”,表示疑問的語氣詞,意為“嗎”

  知:懂得,了解,認識。

5.經(jīng)典初中文言文及翻譯注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先秦〕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譯文

  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不如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式。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

  注釋

  天時:指有利于作戰(zhàn)的時令,氣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團結。

  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城。

  城:內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墻。

  環(huán)(huán):圍。

  之:代這座城

  而:連詞表轉折。

  夫:句首發(fā)語詞,不譯。

  而:連詞表遞進。

  天時:指有利于攻戰(zhàn)的自然氣候條件。

  是:這。

  也:表判斷語氣,“是”。

  城非不高也:城墻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

  池:護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武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類。

  堅利:堅固精良。利:精良。

  米粟(sù):糧食。

  多:充足。

  委:放棄。

  而:然后

  去:離開。

  之:代詞,代“城”。

  是:代詞,這

  故:所以。

  域:這里用作動詞,是限制的意思。

  以:憑借。

  封疆之界:劃定的邊疆界線。封,劃定。封疆:疆界、邊境。

  固:使鞏固。

  國:國防。

  山溪:山河。

  險:險要的地理環(huán)境。

  威:震懾。

  以:憑借,依靠之意。

  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鎧甲”,比喻“武力、軍事”。

  得道者:實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處特指君主。道,正義。下同。

  失道者:不實施“仁政”的君主。

  寡:少。

  之至:到達極點。之:去,往,到。至:極點。

  畔:同“叛”,背叛。

  順:歸順,服從。

  以:憑借,靠。

  之: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親戚: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

  故:所以。

  有:要么,或者。

  勝: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