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彩民間故事經(jīng)典
很早很早以前,杭州還是一片干涸的海灘。周圍幾十里內(nèi)見不著一條小河,也找不到一條小溪。住在這里的老百姓,每天都要擔(dān)著水桶到老遠(yuǎn)老遠(yuǎn)的地方去挑水。他們光為這點點水就日愁夜愁,從來沒有過上開心的日子。
老一輩有人知道靈隱后山里有股清泉,因為被一道很厚很厚的石壁擋住了流不出來。多少年來,曾有好些年輕人上山去過,想把那道石壁鑿穿,可是都沒有成功。慢慢地知道的人也就少了。
后村有個小伙子名叫水兒,從小沒爹媽,是跟著他老爺爺長大起來的,從六歲起,他就跟著老爺爺一起去挑水,至今已經(jīng)整整十五年了。這一天,是水兒二十歲的生日,老爺爺為他下了一大鍋面,祖孫兩個快快樂樂地過了一天。到了晚上,老爺爺將水兒叫到面前,把靈隱后山那股清泉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他。水兒聽了高興,緊緊腰帶,捋捋袖子,就去把平時幾個要好的小伙子叫攏來,大家商量著一道上山去鑿石壁,一定要使這股清泉流進村來。老爺爺見水兒有這么大志氣,高興得掉下眼淚,連夜準(zhǔn)備干糧,明天一早好讓他們上山。
第二天,水兒他們一伙十個人,帶著鐵錘、鑿子,準(zhǔn)備上山。臨走,老爺爺對小伙子們說:“你們?nèi)ヨ徥,要一口氣鑿下去,如果停下來,它又長成原來的模樣,那就白費勁了。還有,當(dāng)石壁鑿穿的時候,里面的一股石漿噴出來,噴在身上會把人凝成石頭的。你們千萬要記住啊!”水兒他們一邊答應(yīng),一邊就上山去了。
他們到了山上,馬上就動手鑿石壁。鑿呀,鑿呀,從三月清明鑿到五月端陽,鑿子短了一截,雙手都起了血泡了,那石壁還是沒有鑿?fù)。有四個小伙子說:“也許是老爺爺記錯地方了。這里哪會有什么清泉!還是回去用水桶挑吧!”說著自己回去了。
剩下水兒他們六個,從五月端陽又鑿到八月中秋,鑿子又短了一截,手上結(jié)滿了厚繭,可是石壁仍然沒有鑿?fù)。有兩個小伙子說:“一口氣鑿到底,誰知道要鑿到什么時候呀,家里也該回去看看啦!”說著說著也回去了。
秋天過去,冬天來了,山上雪落得有半人多深,西北風(fēng)呼呼叫,象尖刀一般在刺人。水兒他們四個一口氣也沒松。鑿呀,鑿呀,一直鑿到了第二年春天,杜鵑花開得紅艷艷的時候,那石壁已經(jīng)鑿進去很深很深了。
這一天是三月三,水兒突然聽見了石壁那邊有汩汩的響聲,他把耳朵貼近石壁一聽,不由驚叫起來:“啊!泉水!這是泉水流動的聲音呀!”大家也都高興得跳起來了。水兒回過頭來向伙伴們說;“你們快點走開,石漿就要噴出來啦!”眼看泉水也要跟著流出來了,誰也舍不得離開那里。水兒見大家不肯走,急得大叫道:“你們再不跑開,我就停下不鑿啦!”大家聽他這么說,生怕他真的停下來,弄得前功盡棄,只得四散跑開。這時水兒打下最后一錘,只聽得“轟隆隆”一聲巨響,石漿噴了出來,把水兒凝成一個三丈多高的石人!接著,一股清清的泉水,順著山谷汩汩地流下來,流過村子,灌在海灘邊的一塊洼地里,洼地被灌得滿滿的——這就是現(xiàn)在的西湖。
從此,這一片地方再也不愁沒有水了。水兒鑿過的那座山,后來就叫做“石人嶺”。
2.精彩民間故事經(jīng)典
從前,有一個老農(nóng),住在山腳下,開墾了點荒地,一個人過日子倒也沒有什么難處。
一天,他從一塊石頭底下挖出了一個小金缸。他趕忙把小金缸拿回家中,把一點小米放在了里面。一連幾天,光吃米也不見缸里的米少。他心中奇怪,便用勺子一勁地向外挖,把所有能盛東西的都挖滿了,可缸內(nèi)的米還是不少,他就用布袋背著分給窮苦的農(nóng)民,使窮人也吃頓飽飯,就不用給地主扛活了。
這事沒隔幾天,被地主知道了,便帶著兩個狗腿子氣勢洶洶地來到老農(nóng)家,硬說小金缸是從他家偷來的,便命狗腿子去搶。老農(nóng)手抓金缸大聲說道:“你們敢搶,我馬上把它摔壞。”財主一看老農(nóng)要摔小金缸,這下心可慌了,趕忙說:“不搶,別摔!”就“哼”了一聲領(lǐng)著狗腿子走了。
財主回家后,一心想把金缸弄到手,便又準(zhǔn)備了金銀,到縣衙誣告說老農(nóng)的小金缸是從他家偷的?h官聽說是個寶缸,連忙命衙役去帶老農(nóng),不大會兒,衙役們把老農(nóng)連小金缸一塊帶來了。
縣官哪是審官司,一見小金缸,得意地兩眼笑成了一條線,命衙役把米倒出來,可越倒越多?h官一看真是寶缸,拿了一兩銀子放進缸里,又拿出來,里面還有,再拿出來還有。他再也不理地主和老農(nóng)了,光一個勁地往外拿銀子,公堂里亂哄哄的。
縣官他爹在后堂聽說這事也趕來觀看,他見兒子拿得慢,自己也親自動手,時間長了把他累的也不輕,可他還不肯離開,結(jié)果一頭栽進了金缸里?h官趕忙去拉,可拉了一個又出來一個,怎么也拉不完,最后把縣官氣極了,命衙役把金缸砸了。這時,縣官可分不出那是真爹哪是假爹了,便用喊的辦法,誰答應(yīng)誰就是真爹,可一喊個個都答應(yīng),縣官連氣帶嚇一會兒便咽氣了。
3.精彩民間故事經(jīng)典
太行和王屋兩座大山,方圓七百里,高達幾萬尺,原來位于冀州的南面,河陽的北面。
山北有位老人,叫做愚公,年紀(jì)快九十了。他家的住處正對著這兩座大山。他苦于大山阻隔,出入的道路十分迂曲艱難,就召集全家人商議說:“我想和你們一起,用盡一切力量去搬掉這險阻,開出一條大路,直通冀州的南部,到達漢水的南面,你們說行嗎?”
全家人紛紛表示贊同。只有他的妻子提出一個疑問,說:“就憑你這點力氣,就是像魁父這樣的小山包,恐怕都搬不掉,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怎么樣呢?再說,挖出來的那些石頭和泥土又往哪里扔呢?”
家人七嘴八舌地說:“把它們?nèi)拥讲澈5倪吷希[土的北面去。”
于是,愚公就率領(lǐng)著三個能挑擔(dān)子的子孫,鑿石頭,挖土塊,再用簸箕和筐子把石土運到渤海的后面去。就這樣從冬到夏,他們才能往返一次。
愚公家搬山的事,驚動了鄰居。鄰居家的一位寡婦,有個遺腹子,才剛七八歲,也蹦蹦跳跳跑去幫忙。
黃河邊上住著一個老頭,人稱智叟。他以嘲笑的語氣勸阻愚公說:“你怎么傻到這種地步呀!就憑你這把年紀(jì),這點兒力氣,要拔掉山上的一根樹都不容易辦到,又怎么能搬掉這么多的山石土塊呢?”
愚公長嘆了一口氣,說:“我看你太頑固了,簡直不明事理,連那寡婦的小孩都不如!雖然我會死的,可是我還有兒子呢!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生兒子,兒子又生孫子,這樣子子孫孫都不會斷絕的呀!而這兩座山再也不會增高了,還怕挖不平嗎?”
智叟聽了,無言以對。
山神聽到了愚公的這些話,擔(dān)心他挖山不止,就去稟告了天帝。天帝為愚公移山的誠意所感動,就派了夸娥氏的兩個兒子去背走了那兩座大山,一座山放在朔東,一座山放到雍南。從此以后,從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的南面,再也沒有大山擋路了。
4.精彩民間故事經(jīng)典
古時候有個富陽人名叫董昭之,有一次乘船過錢塘江。船到江心的時候,忽然發(fā)現(xiàn)江中漂著一截三尺長的蘆葦。蘆葦上有一只螞蟻急匆匆地爬來爬去,不住地從一頭爬到另一頭,眼看就要掉進江水里淹死啦。
董昭之是個好心腸的人,他讓船駛近蘆葦,想把蘆葦連同螞蟻拾上船來,同船的人反對道:“這是蜇人的毒蟲,你敢拿上船,我們就踩死它!”董昭之沒辦法,就用繩子一頭縛住蘆葦,一頭拴在船舷上,拖著螞蟻靠了岸。螞蟻死里逃生,爬到陸地上飛快地跑掉了。
這天晚上,董昭之做了個夢,夢見上百個穿著黑衣服的人來找他。為首的一個黑衣人向他行禮道謝,對他說:“我是螞蟻的王,今天不慎掉進江里,幸虧您救了我的命。今后您要是有什么需要的地方,一定告訴我,我會盡量幫助您!
董昭之醒后,覺得這個夢很荒誕,就沒有理會。
數(shù)年后,董昭之因為四處維權(quán)得罪了官府,被抓進大牢,申訴無門,無法脫身。萬般無奈之下,他想起了那個荒誕的夢,覺得不如試試看,也許是個辦法。他從牢里找到幾只螞蟻,對它們說:“我是富陽董昭之,我被關(guān)在牢里啦,快去告訴你們的王,讓它想辦法救救我吧!”
螞蟻們愣了一會兒,匆匆忙忙爬走了。
可是,接下去一連三天都沒有動靜,董昭之有點絕望了,甚至感到自己太無聊,竟然傻乎乎地去跟螞蟻說話。
三天后的深夜,下著大雨,電閃雷鳴。睡夢中的董昭之又夢到那個黑衣螞蟻王,蟻王大聲叫喊著:“快起來!快起來!”董昭之猛地驚醒,四下打量了一番。忽然,牢房一角的墻壁“嘩啦”一聲塌陷出一個窟窿,成千上萬只螞蟻密密麻麻地從窟窿里爬走了。董昭之知道這是蟻王帶領(lǐng)螞蟻們蛀出來的逃生通道。他滿懷感激地向螞蟻們拜了一拜,趁著雷雨之夜越獄逃跑了。
后來董昭之一直告誡他的后代子孫,積德行善要從點滴做起,莫以善小而不為。
5.精彩民間故事經(jīng)典
相傳,薛河上的西倉橋,是在明朝時候興建的。這座三孔石拱大橋,據(jù)說是皇家工程,規(guī)模很大,征調(diào)的能工巧將很多,征用的民工就更多啦。建橋的時候工地上很熱鬧,象個小集市。
一天,從外地來了個白頭發(fā)的石匠老頭,給河北涯一家打石碓窩兒。他一連打了好幾天,歇著的時候,就到工地上轉(zhuǎn)悠轉(zhuǎn)悠,看人家雕刻水獸、石獅子和橋欄石柱。高了興還跟石工門扯上幾句,就連那工地上的頭頭們,他也偎上去嘮叨幾句。大伙都說這個老頭迂魔,狗咬耗子--多管閑事。
老石匠把石碓窩子打成了,他跟主家說:“你有這么多石料,我再給你打個石墩,坐著舂糧食多方便!敝骷液軜芬猓妥屗又蛄。
打這個石墩時,老石匠別捉多細(xì)心啦,他量了打,打了量,有人問他:“一個石礅子,費這么大的勁兒干什么?”老石匠聽了,光笑不說話,就知道低頭干活。石礅打成的這天,正趕上大橋石拱圈要合龍門。不知因為什么,壘到最后,正好缺一小塊石頭碰不上茬兒。當(dāng)時天陰得很厲害,眼看要下大雨,石拱圈不馬上合好龍門,一場大雨,幾個月的工就白搭啦!可現(xiàn)打制也來不及呀!石工們和掌管工程的官員,急得團團轉(zhuǎn),活象熱鍋上的螞蟻。就在大伙犯難為的時候,這個老石匠又遛了來。他看了看缺口,對工程人員說:“我那里有一個石礅,你們看看放到這兒合適不!笔兟犃,馬上跟老石匠把石礅搬了來,往中間一放,竟一絲一毫不差,扣得嚴(yán)嚴(yán)實實。
大橋建成了,官員們都很高興。當(dāng)想起去找老石匠道謝時,可哪里還有老人的影子!光看見碓窩子跟前,有一張大紅字條上寫:
施工馬大哈,橋拱出誤差。
魯班來相助,銀兩謝農(nóng)家。
看了字條,人們才知道那個石匠老頭是魯班暗地里幫助皇家工程。官員們按魯班吩咐,賞給打石碓窩兒的那家二十兩銀子。
6.精彩民間故事經(jīng)典
北宋年間,有一年春季,桃紅柳綠,風(fēng)光無限,蘇東坡攜書童前來泰山游玩,兩人走走停停,不知不覺中來到了佑廟前。佑廟里有不少碑刻,大都是歷代帝王將相所立,名家名人所書,蘇東坡與書童隨人流進了鋪廟,觀賞碑林。
這時,打東邊過來一位氣宇軒昂,風(fēng)度不俗之人,蘇東坡仔細(xì)一看,不覺大喜過望,那人竟是他的好友大文豪王安石。蘇東坡連忙招呼:“王大人,怎么這么巧,你也來泰山了?”
王安石見是蘇東坡,一邊觀賞碑文,一邊回答:“只許你這位大詩人觀賞泰山風(fēng)光,鋪廟碑刻,就不許我也來湊湊熱鬧?”蘇東坡急忙辯解:“哪里話,能與王大人同游笛廟碑林,實乃人生一大幸事!”說完用手一指身后:“這是書童福德!蓖醢彩米煲黄灿仪胺侥俏荒贻p人,說:“我的書童學(xué)智!”
王安石話音剛落,福德便跑過去與學(xué)智打招呼,誰知學(xué)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樣子,只是“哼”了一聲,算是打招呼。
四人不緊不慢邊看碑文,邊朝前走去。來到一塊微微向東傾斜的石碑面前時,四人止步,評頭品足。福德因剛才看了學(xué)智的臉色,心中不快,就上前一步,搶先說道:“安石不正影子歪!”學(xué)智何等聰明,一聽人家福德在諷刺自己的主人拋豈肯罷休,脫口接道:“東坡前傾根基斜!”
聽見兩位書童斗嘴,王安石插話說:“學(xué)智說得一點沒錯,此碑確實因為根基斜了,才東坡前傾啊!”蘇東坡“囑”了一聲,說:“王大人言之有理,不過,咱福德說得更有道理,身子不正影子才歪么!”說完,王安石與蘇東坡相視著“哈哈”大笑起來。
見主人大笑,福德與學(xué)智也跟著吃吃地笑了。
7.精彩民間故事經(jīng)典
相傳,皇帝有一位史官,叫倉頡,專管文件材料和記錄國家大事。可是那時候沒有紙和筆。連文字也沒有,拿什么來記錄呢?用繩子,在史官的屋子里掛滿繩子。橫著掛的是比較粗的主繩,每一根主繩上也都垂著一些較細(xì)的繩子。細(xì)繩上有些打了結(jié),有些打了套,有些還掛著各式各樣的貝殼。這些繩子就是幫助記憶的工具!敖Y(jié)繩記事”是那時候十分通行的方式。比方說,一根白色的主繩代表羊,下邊垂著的細(xì)繩的數(shù)目就代表羊的數(shù)目。一條細(xì)繩代表一,兩條細(xì)繩代表二。要是表示十呢,就在另外一條細(xì)繩中間打個結(jié)。
然而倉頡管的事情太多了:牲口圈里有多少羊呀,地窖里有多少米呀,一年里舉行過多少祭祀呀,打過多少次仗呀……他都得記載。
“我簡直變成了蜘蛛……”倉頡漸漸地發(fā)起愁來。事情一天一天多起來,難道老是增添繩子嗎?
有一天,倉頡走近孩子身邊一瞧:啊,墻上畫著牛、羊、陶器;孩子念著“三”又是在羊的下邊刻了三個點,念著“十”,再在陶器的下邊先刻一條豎線,然后在豎線的中間刻上一個粗粗的圓點。倉頡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個圓點不就是繩子上打的結(jié)嗎?用刻劃的方法代替結(jié)繩,真是好主意!他回去馬上照著孩子的辦法做。
可是日子一長,倉頡又發(fā)愁了。畫圖畫也并不簡單。畫老虎得像老虎,畫得不好就像貓;畫陶缽得像陶缽,畫得不好就像碗。況且,祭祀、打仗、紡織……該怎么畫呢?
這天,倉頡跟隨老獵人去打獵。他們走進了樹木參天的大森林,獵人在一棵大樹旁邊停了下來,彎著腰,仔細(xì)地在地面搜尋,嘴里還喃喃地說:“一直向前走,可以找到熊;往右邊走,能夠獵到鹿;往左呢,只能背回一些野羊。”倉頡感到新奇,趕忙問個究竟。獵人指著地面的痕跡說:“你看,這些都是鳥獸留下的腳印,有大有小,有深有淺,還有各種不同的形狀,每一種腳印就代表一種禽獸!
“一種腳印就代表一種禽獸。”倉頡突然又想到:我為什么不能用一些符號來代表事物呢?他回去后,立刻開始設(shè)計用符號表示事物的方法。比方,要表示羊,畫個羊頭代表不就行了?采取了這種用符號表示意思的方法,不但牛羊、弓箭等具體事物可以記錄,連一些不很具體的意思,比如“冷”、“快”、“遠(yuǎn)”……也可以用符號來表示了。真是個好辦法!
倉頡設(shè)計的符號,不但自己使用,而且傳授給各部落的人。這些符號逐漸推廣開來。經(jīng)過許多人的補充、修改,就成了最初的文字。人們有了文字,老一輩的經(jīng)驗可以記錄下來傳給后代,相隔很遠(yuǎn)的人也可以互通消息。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方便了,人類的進步也更快了。于是倉頡的名字傳遍四方。
8.精彩民間故事經(jīng)典
哈尼族有個的接骨醫(yī)生,配制了一種接骨的草藥,醫(yī)治骨折有意想不到的療效,止痛、止血、消炎,藥到病除,他被人們譽為接骨“神醫(yī)”。
奇怪的是,這種接骨術(shù)并非祖?zhèn),而是蜈蚣教給他的。其中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一天正午,這個哈尼族醫(yī)生在山路邊的一棵大樹下休息,突然間他看到一條20多厘米長的大蜈蚣爬過來,它瞪著小眼,兩排長足在蠕動,搖頭擺尾,令人生畏。他擔(dān)心蜈蚣來刺螫,就拔出長刀,輕輕砍下去,把它斬成兩截。因為蜈蚣的每一節(jié)都有神經(jīng)節(jié),所以蜈蚣被斬成兩截后,神經(jīng)節(jié)還會分別起作用,斷體在不停地掙扎和蠕動著。
過了一會兒,他發(fā)現(xiàn)另一條蜈蚣爬過來了。當(dāng)它看到自己的同伴已經(jīng)奄奄一息時,十分焦急,繞著兩截斷體轉(zhuǎn)了轉(zhuǎn),然后用鼻子嗅了一下,便匆忙向草叢里爬去了!膀隍荚谕媸裁窗褢?”有心的哈尼醫(yī)生出于好奇,沒有再砍死這條蜈蚣。
不久,這條蜈蚣又爬回來了,嘴里噙著一片嫩綠的葉子。哈尼族醫(yī)生出于好奇心,就仔細(xì)瞧著它。只見這條蜈蚣把斷體連在一起,然后將這片嫩葉覆在連接處的上面,自己卻安靜地守在旁邊。大約過了半個多時辰,奇跡終于出現(xiàn)了:那條被斬成兩段的蜈蚣竟然連成一體了。它慢慢地蠕動了幾下,然后開始爬動了。最后,它爬進草叢,又爬上大樹的縫隙中。
哈尼族醫(yī)生撿起那片遺留在地上的葉子,仔細(xì)辨認(rèn),發(fā)現(xiàn)這是長在一種細(xì)藤上的葉子。于是,他采了很多這種葉子,裝了一大包背回山寨。
他先將葉子搗碎,然后打斷雞腿,將藥敷上包好。過了3天,解開一看,雞腿骨也連接起來了。
后來,他把這種樹葉用在骨折病人身上,也很有效果。就把這種樹取名接骨木。
9.精彩民間故事經(jīng)典
在遠(yuǎn)古時代,有一個名叫夸父的人。他力氣非常大,一只手就能拔起一棵大樹;抬腳走一步,就能跨過一條大河。
那個時候,人們住在樹林里,穿樹皮,吃野果,生活非常艱難。每到冬天的夜晚,人們又冷又餓,因此大家都害怕黑夜,希望太陽在白天能停留得長一些。
善良的夸父決定追上太陽,請它在白天多停留一會兒。
夸父站在山頂上,當(dāng)太陽出現(xiàn)的時候,就大聲喊道:"太陽,你能不能慢點兒走,讓白天更長一些呢?"太陽沒有回答,,息急忙忙地走了。
第二天,夸父又來到山頂上,對著剛升起的太陽喊:"太陽,你能不能慢點兒走,給人們多一些陽光和溫暖呢?"太陽仍然沒有理睬他。
夸父急忙拿起手杖,追了上去。他發(fā)誓要捉住太陽,不讓它落山。
太陽爬上了山頂,夸父就追上山頂。太陽落到峽谷,夸父就追到峽谷?涓概苓^無數(shù)座大山,跨過無數(shù)條大河,一直追了七天七夜,太陽有點害怕了,跑得越來越快,眼看就要落山了。
夸父追啊追啊,跑啊跑啊,大陽這個大火球烤得他嗓子都快要冒煙了,他越來越渴,越來越累,快要倒下去了。于是,夸父就跑到黃河邊,一頭扎進水里,咕咚咕咚,很快就把黃河水喝干了。
可是他仍然很渴,就來到渭水邊,咕咚咕咚,一口氣把渭水喝光了。
夸父繼續(xù)追趕太陽。但是他實在太累太渴了,走著走著,就倒在地上再也沒有站起來。
夸父死后,他的高大身軀變成了山脈,頭發(fā)變成了樹木,血液變成了河流,扔出去的那根手杖,變成了一片桃林。
10.精彩民間故事經(jīng)典
宋朝時候,契丹發(fā)來二十萬遼兵犯境,邊關(guān)吃緊。那工夫六郎楊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就是現(xiàn)在徐水縣城西二十里的遂城村。它北臨瀑河,隔河就是一道古長城。
遂城城小,兵力不足,守城軍只有三千人。遼兵來得很快,然間兵臨城下,將城圍住,并且一連幾天數(shù)次攻城,一次比一次攻得猛烈?墒撬斐堑氖剀姾屠习傩蘸孟笈c平常一樣沒有任何不安。六郎感到奇怪,他問老百姓:“遼兵這么攻城,你們不害怕嗎?”老百姓回答:“有楊將軍在此鎮(zhèn)守,遼兵是攻不破的!”
楊六郎一聽老百姓對自己是這樣的信任,更感到責(zé)任的重大。于是他把全城的青壯年召集起來,發(fā)給他們刀槍劍戟,動員他們配合軍隊一起上陣護城。軍隊和老百姓個個摩拳擦掌,誓死與遂城共存亡。
這時候正是十月,天氣突然變冷。六郎楊延昭見此情景,急中生智,忙令軍民汲水灌城。晚上,往城墻上澆一遍水,馬上就結(jié)成一層冰,澆了一夜水,結(jié)了一夜冰。到第二天早晨,嗬,那高大的城墻白閃閃亮晶晶成了一道冰的長城,又堅又滑,不可攀登。遼兵沖到城下,前來登城,一蹬一出溜,一扒一打滑,有的好不容易爬到半截腰,一出溜又摔下去了。伏在城上的宋軍趁機滾木雷石萬箭齊發(fā),殺死殺傷遼兵不計其數(shù)。遼兵數(shù)日攻城不下,只好下令退兵。楊六郎趁機,將城門大開,親率大軍沖殺出,只殺得遼兵丟盔掉甲狼狽而逃。這一仗,生擒遼兵上千,馬匹近萬,還獲得了大批武器。
楊六郎因為這次戰(zhàn),被宋真宗加官進級,由保州(今河北保定)緣邊都巡檢使調(diào)升莫州(今河北任邱縣鄚州)刺史。契丹犯邊,一路燒殺搶掠,人民深受其苦。六郎楊延昭先后率兵打退遼兵一百多次進攻,使邊關(guān)一度安寧,因而深受人民的愛戴。
楊六郎五十七歲那年,病故于鄚州;实叟蓪J古阃傻拈L子楊文廣(戲劇中寫楊延昭的兒子叫宗保,宗保的兒子叫文廣)前來護送靈樞回他的原籍太原。鄭州人民頃城出動,跪圍著靈車失聲慟哭,要求將六郎葬在鄚州,以其在天之靈,警戒邊防。楊文廣和皇帝的專使感到眾情難卻,便讓馬童馳報佘太君裁定。佘君提出另做一口棺槨,把六郎的衣冠和寶刀放在里邊,于鄚州北城修六郎冢,以慰當(dāng)?shù)厝嗣。從此,鄚州建起了六郎冢,成為人民祭奠民族英雄的紀(jì)念地。文官到此下轎,武官到此下馬,百姓逢節(jié)敬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