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小學三年級語文《曼谷的小象》原文
在曼谷近郊,綠油油的禾田和點綴著淡紫色野花的草地,一直延伸到海邊。清晨,我們乘坐的汽車在高低不平的公路上顛簸。昨晚的熱帶陣雨,使坑坑洼洼的公路變得泥濘不堪。汽車東搖西擺,忽然一歪,輪子陷進泥坑,走不動了。
司機下車察看,嘆了口氣,對我們說:“我到前邊找?guī)讉人來幫忙!
正在這時候,從橘紅色的晨霧中飄來一陣悅耳的銅鈴聲。啊,是一頭小象,后面跟著一位泰國婦女。她30歲左右,穿著繡花上衣,白地紅花的裙子。走到車前,她沖我們微微一笑,露出整齊的牙齒。司機跟她打招呼,叫她阿玲。
阿玲繞著汽車走了一圈。她沉思了片刻,拍拍小象的鼻子,用臉貼貼它的扇子似的大耳朵,指了指陷進泥坑的輪子。
聰明的小象走到坑邊,用它那十分有力的長鼻子東一掀,西一撬,很快就把汽車從泥坑中拉出來了。
奇跡,真是奇跡!小象的絕技真令人佩服。司機緊緊握住阿玲的手,一再表示感謝。阿玲抽回了手,笑瞇瞇地搖了搖頭,又走近小象,輕輕摸著它那長鼻子,指了指車身上的污泥。小象轉身走進金色的霧中,一會兒甩著長鼻子,瀟灑地回來了,它伸直鼻子,沖著車身噴起了水,把污泥沖得干干凈凈,車身煥然一新。
啊,多么乖巧的小象!我心中暗暗贊嘆。
我們再次向阿玲致謝。阿玲擺擺手,笑瞇瞇地用紅潤的臉蛋緊帖著小象的大耳朵。緩緩地走進已變得紫微微的晨霧里。
【篇二】小學三年級語文《曼谷的小象》教案
教學目標1、以不同的閱讀方式,讀懂課文內容,學習阿玲崇高的國際主義精神和助人為樂的美好心靈。
2、邊讀邊想,合作探究,在閱讀中與文中人物溝通交流,和作者情感產生共鳴。并深入領會人景情交融的美。
3、培養(yǎng)學生積累語言的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自讀自悟,領悟曼谷人景情交融的美。
教學準備
CAI課件,學生課前收集的有關大象知識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流信息,導言揭題。
學生交流收集的有關大象的信息后,放教師收集的大象活動情況錄像(課件1)入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把有音節(jié)的字多讀幾遍,課文讀通順。
2、想一想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3、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把自己認為印象深刻的內容做上記號。
4、交流學生印象深刻的內容。
三、細讀課文,悟情明意。
1、小象拉車,洗車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象是怎樣拉車洗車的呢?(課件3和課件4)課文做了怎樣的描述呢?找出相關段落。
2、自由讀6。7段中小象拉車洗車內容,把小象動作的詞打上圓點。
3、評價讀,男女生挑戰(zhàn)讀。
4、小象這么乖巧聰明都是水誰的功勞啊?哦,阿玲指揮小象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相關內容(第5自然段),邊做動作邊讀,并把阿玲指揮小象的動作做上記號。
5、齊讀5段。
6、如果把阿玲的動作變成對小象說的話,可能是幾句什么話,小組討論,交流。
7、美麗的曼谷有美麗的阿玲和小象,美麗的景色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你認為景美的句子找出來讀給你的同桌聽。
8、你喜歡阿玲和小象嗎?為什么?
四、賞讀課文,升華情感。
1、課件5,學生閉目聽錄音,感受情景交融的美。
2、課件6,感受小象和阿玲助人為樂后的愉悅心情。
3、學生再次帶著美好愉悅的心情自由賞讀課文。
4、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背下來,抄下來。
【篇三】小學三年級語文《曼谷的小象》教學反思
《曼谷的小象》是支玉恒老師所執(zhí)教的觀摩課。支老師以自身揮灑自如、靈活機智的教學藝術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有情有趣地進行學習,獲得了很好的課堂教學效果。這堂課在教學安排上是頗具匠心的。支老師既能居高臨下地掌握教材,駕馭課堂進程,又能切合實際地設計教法,啟發(fā)學生讀、悟。整堂課上,老師講得不多,主要是在關鍵之處點撥,所提的問題之間銜接自然和諧,重點之處強調突出,學生思路阻塞之處能夠予以疏通……所有這些只在“讀”中完成。
那么,支老師是怎樣創(chuàng)設這“讀”的環(huán)節(jié),引人入勝的呢?
一、著力營造一種寬松、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
支老師以一種民主、平等的身份出現(xiàn)在學生們面前,營造了一種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如在首次讀課文時,支老師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可以大聲讀、輕聲讀、默讀,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讀。這樣,給學生充分的自由,使學生在學習時感到寬松、愉悅、無壓力。支老師在檢查朗讀時鼓勵學生搶著讀,他說:“我請先站起來的小朋友讀……”從而讓學生感到競爭的愉悅。而在搶讀的同時,支老師也十分關心那幾個沒有站起來的學生,讓他們接著讀,他說:“這幾位小朋友心里非常想讀,可是動作慢了些,我們大家給他們機會,讓他們也讀讀,行嗎?”這樣,既給那些學生創(chuàng)造了機會,又不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同時還融洽了師生、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
在學生的讀中,支老師還積極地使用各種教學手段激勵并保護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當學生表現(xiàn)出色時,他和學生握手、向學生鞠躬,表示尊敬、佩服,讓學生感到學習中的民主、平等的氣氛,從而解除了自己的緊張感,更好地投入到學習當中,不知不覺地學到了知識,培養(yǎng)了能力。
二、抓住課堂教學的主線,在讀中感悟美
所謂“讀書”,顧名思義強調一個“讀”字。支老師在這一課中,就是讓學生通過反復的讀感受美,從而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在讀中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如“你從課文中感受到哪些美?”,學生通過他的點撥,概括出“禾田美、草地美、心靈美、塵霧美”等。支老師的課堂教學很“活”,但并不是課堂上的熱熱鬧鬧,而是學生思維的活躍。
在課上,他并不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而是跟著學生的思路走。學生發(fā)現(xiàn)了什么,教師就鼓勵其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去感受其中韻味;在學生回答時,教師不再以單純的“對”或“錯”來評定,而是在不傷害學生自尊心的基礎上,適當給予鼓勵,啟發(fā)學生說出更確切、更鮮明的答案。如“你說的不錯,但如果把這個詞換一下,是不是會更好呢?”“你真行,應該來當支老師的老師。”這樣,學生在得到鼓勵的同時感受到了學習的愉悅。
三、讓學生自己“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無可辯駁
這堂課中,支老師引導學生自己來組織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在初讀課文時,他讓學生自由讀,這實際上是學生在獲得充分自由的情況下進入學習狀態(tài)的反映。在讀完課文后,支老師又安排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學生能夠天南地北地講,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說是學生學習的需要,心理上的需要,而教師則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摸清了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在研讀課文時,支老師更是“被學生牽著鼻子走了”,學生學到哪里,教師就指導到哪里,給了學生們一個非常自由的學習空間。在請學生概括全文主要內容時,支老師采用了層層深入的方法。他先是向學生說道:“讀了課文以后,在你的腦子里留下了些什么?”并把學生說到的內容板書,接著他又說:“你能把這些詞再加上曼谷說一句話嗎?”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達到了既定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