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臘八節(jié)的感想怎么寫
臘八,臘八,給娃凍個冰瓜。再有10天就是一年一度的臘八節(jié)了,這勾起了我許多關于臘八節(jié)的記憶。
臘八節(jié)是我孩提時代最向往的一個節(jié)日,每到臘八節(jié)的先一天晚上,母親會早早地把燒開的水放涼,用一個老碗盛上多半碗涼開水,然后拿出一根事先準備好的胡蘿卜,切一個圓坨放入碗中當月亮,再把紅蘿卜片切碎放入水中就成了漫天的星星。條件好的時候,還會放些糖精、白糖、冰糖之類的甜物。
我看著母親做完這些,然后跟隨母親把碗端出放在窯洞外面的窗臺上。這一夜,我會帶著對我的冰瓜的向往和對臘八節(jié)的期待進入甜夢。
第二天一早,我是在母親的鍋臺上飄過來的臊子湯的香味中睜開眼睛的,顧不上穿好衣服,就趕著去看我的冰瓜。母親會一把抓住我,幫我穿好衣服,親我一口后笑著告訴我冰瓜已經在灶臺上暖上了,讓我先洗臉吃飯。
那時候生活物資極度貧乏,但父親母親為了讓我們幾個年齡還小的孩子在臘八節(jié)吃上一頓臊子面,會想方設法弄來一些麥子面。當習慣了高粱面團團、包谷面窩窩的我吃到第一口臊子面時,才知道天底下最香的食物就是母親做的臊子面。我一吃就是幾碗,直吃到小肚子滾圓滾圓才罷。父親是看著我吃飽之后才開始動筷子的,然后大哥、三姐、二哥和母親才開始吃,他們最多一人能吃上一碗臊子面,然后再用高粱面團團墊補墊補。
臘八節(jié)吃臊子面前,母親會讓我端上面碗去門道里潑灑潑灑,一般是挑一筷子面放在門墩上,然后再澆點臊子湯。這時候人才可以開吃。本意是為了敬拜天地,確保來年風調雨順,祭祀先祖,確保全家平安健康。但現在想想,這個風俗習慣實際上是給那些饑餓的飛禽或家禽提供了一頓美餐。這對于嚴冬中游走大自然的鳥雀們不失是一個善舉。
對于冰瓜凍得瓷實程度,父親在詳細觀察之后會做出不同的判斷:凍得不結實,說明那個冬天是個暖冬,來年會大旱;如果凍得結實,說明來年肯定豐收;如果冰面上凍出了突出的疙瘩,則說明那個冬天是寒凍,父親擔心的是種在地里的冬麥會不會凍死。父親就是憑這些先祖?zhèn)儌魇谙聛淼慕涷,提前做他的家庭的生活準備?/p>
吃完早飯,外面還是很冷,我只有坐在炕頭上聽父親、母親給我們講一些親戚朋友的事,做一些那年那年過臘八的回憶,直到天氣變得暖和母親才允許我跑出去玩。
出門時肯定是提著我的冰瓜的。用自己的舌頭舔一舔,感覺一股透心的涼滲入心扉,透心涼中又帶著一份甜,而且胡蘿卜做的星星月亮將冰瓜布置得格外美麗,就像那群星璀璨的明月之夜。
走到村頭,玩伴們早已等候在那里,十幾個提著冰瓜的孩童,臉凍得通紅通紅,但還是忘不了要彼此比一比嘗一嘗,看誰的冰瓜好看,看誰的冰瓜甜。品嘗中發(fā)現有用紅糖水做的,舔起來有一股藥味,還有的玩伴手中提的冰瓜既不放糖也不放胡蘿卜,全是用白水凍的,我們會主動地把自己的冰瓜讓給他提一提或者舔一舔,那時候,我們這些山區(qū)的孩子,或許以為這就是幫助,這就是友好,這就是善舉。
快有四十年的光景過去了,但我無論身在故鄉(xiāng)還是游走遠方,依然能記起孩提時過臘八的情景,憶起父親母親曾經給予我的疼愛和溫暖。
【篇二】臘八節(jié)的感想怎么寫
在我家鄉(xiāng)有一句民諺,“臘八臘八,凍掉下巴”,意思是臘八這天非常冷。雖說不至于把下巴的凍掉,但是臘八這天冷卻是真的。這一天俗稱“臘八節(jié)”,從這天開始民間就開始準備年貨,殺豬、宰羊、蒸饃、做新衣、買鞭炮就開始了,年味也就一天比一天濃烈。
臘八節(jié)這天,都要喝臘八粥。記得小時候,一到這天母親要起得很早熬臘八粥,我們還躺在暖暖的炕上睡覺,依稀聽見母親拉風箱的聲音和鍋碗瓢盆碰撞的聲響。我也不知又睡了多久,就聽母親喊叫,“快,都起來吧,喝臘八粥啦”!我們趕快告別暖呼呼的被窩兒,疊好被子,放好飯桌。母親就把一盆熱騰騰的臘八粥端了上來,給我們每個孩子盛上一碗。那粥是用黃米和豆子熬制的,吃到嘴里粘粘的,有一種獨特的糧食的香味。那年月家家都很窮,能吃上一頓臘八粥不亞于過年,這粥也就不可能熬的很多,每個孩子只能分到一碗,吃完了只能眼巴巴地看著空盆,于是就把碗舔的比洗過的還干凈。吃過飯我們就都背著書包上學去了,喝過熱乎乎的臘八粥,走在冰冷的路上全身都暖暖的,嘴里還不時回味著粥的余香。
如今,居住在城市里,偶爾的臘八節(jié)也象征性地喝臘八粥、吃臘八蒜,但總覺得很刻意、很勉強,再也吃不出小時候在老家時的那種氣氛和味道。自從考學走出家鄉(xiāng),就再也沒有吃過母親熬的臘八粥。上學時臘八還沒放寒假,工作后臘八也無法趕回家里,F在想來有二十多年了,那臘八粥的香氣再也沒有感受到,母親熬臘八粥時拉風箱的聲音和刀鏟碰擊大鐵鍋的聲響也仿佛成了記憶。
現在母親已經老了,已是滿頭白發(fā),她也隨著自己的幾個孩子離開了故鄉(xiāng),在我們所居住的城市間來回游蕩。尤其是她也從過去生活的主角,演變成現在生活的配角,生活上的事情時常聽從我們的安排。每年的臘八節(jié),每每被淹沒在我們工作的忙忙碌碌之中,臘八的主題,再也沒有我們童年時那么鮮明,再也沒有母親作為生活主角時安排的那樣細致、周到。今天正值臘八節(jié),天氣比往年寒冷,我家晚飯吃了臘八粥。端起飯碗,我想起了母親,不知她在離我遙遠的地方有沒有喝上一碗香噴噴、熱呼呼的臘八粥。
【篇三】臘八節(jié)的感想怎么寫
臘八節(jié)是我國古老的民俗節(jié)日,它由來已久,傳承至今,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芳香彌漫的臘八節(jié),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不僅讓凡夫俗子神往,而且也是許多文學大師的鐘愛。
“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縱酒欲謀良夜醉,還家初散紫宸朝?谥嫠庪S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詩人杜甫的《臘日》算是較早描寫臘八節(jié)的詩歌。從詩句中可看出,往年的臘日天氣很冷,而當年臘日氣候溫和,詩人高興之余準備辭朝還家,縱酒狂飲歡度良宵,但此時此刻,他又因感念皇帝對他的恩澤,不能隨便走開,透漏了因不能回家淡淡的憂傷。
宋人陸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中寫道:“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草煙漠漠柴門里,牛跡重重野水濱。多病所須惟藥物,差科未動是閑人。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jié)物新!甭《D月,但已露出風和日麗的春意。柴門里草煙漠漠,野河邊有許多牛經過的痕跡。臘日里人們互贈、食用著佛粥(即臘八粥),更感覺到清新的氣息。
清代,朝廷于臘八這天,有賜粥的風俗。清道光皇帝曾作詩《臘八粥》:“一陽初夏中大呂,谷粟為粥和豆煮。應時獻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濟眾普。盈幾馨香細細浮,堆盤果蔬紛紛聚。共嘗佳品達沙門,沙門色相傳蓮炬。童稚飽腹慶州平,還向街頭擊臘鼓!笨梢韵胍,施散臘八粥和皇家食用臘八粥必然是萬頭攢動,人涌如潮。
而過臘八節(jié)、食臘八粥在現代作家的筆下更是搖曳生姿,楚楚可愛。沈從文在《臘八粥》中這樣描寫孩子喝臘八粥的場景:“初學喊爸爸的小孩子,會出門叫洋車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長了許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臘八粥,誰不口上就立時生一種甜甜的膩膩的感覺呢。把小米,飯豆,棗,栗,白糖,花生仁兒合并攏來糊糊涂涂煮成一鍋,讓它在鍋中嘆氣似的沸騰著,單看它那嘆氣樣兒,聞聞那種香味,就夠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天真爛漫的孩子們,高高興興喝臘八粥的樣子,躍然紙上。
而冰心的散文《臘八粥》一文,以清麗優(yōu)美的文字,把對母親的懷念之情娓娓道來:“從我能記事的日子起,我就記得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母親給我們煮臘八粥。母親說:‘這臘八粥本來是佛教寺煮來供佛的——十八種干果象征著十八羅漢。后來這風俗便在民間通行,因為借此機會,清理櫥柜,把這些剩余雜果,煮給孩子吃,也是節(jié)約的好辦法!詈,她嘆一口氣說:‘我的母親是臘八這一天逝世的,那時我只有十四歲。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趕忙到廚房去給父親和哥哥做早飯,還看見灶上擺著一小鍋她昨天煮好的臘八粥,F在我每年還煮這臘八粥,不是為了供佛,而是為了紀念我的母親。’”這篇文章,質樸而感人。原來,最深的懷念,就是平實地講述,貼切恰當。
梁實秋的臘八粥曾被譽為是“粥類中的綜藝節(jié)目”。在《粥》一文中,他這樣描寫熬臘八粥的場景:“我小時候喝臘八粥是一件大事。午夜才過,我的二舅爹爹就開始作業(yè),搬出擦得锃明瓦亮的大小銅鍋兩個,大的高一尺開外,口徑約一尺。然后把預先分別泡過的五谷雜糧如小米、紅豆、老雞頭、薏仁米以及粥果,如白果、栗子、紅棗、桂圓肉之類,開始熬煮,不住地用長柄大勺攪動,防黏鍋底……等到臘八早晨,每人一大碗,盡量加紅糖,稀里呼嚕的喝個盡興。家家熬粥,家家送粥給親友,東一碗來,西一碗去,真是多此一舉。剩下的粥,倒在大綠釉瓦盆里,自然凝凍,留到年底也不會壞!痹谶@篇文章中,臘八粥的做法,煮臘八粥的食材、器皿以及人們吃臘八粥的熱鬧情景,躍然紙上,讀起來令人印象深刻。
金庸先生在《俠客行》中也曾寫到過臘八粥。孤懸海外的俠客島派出賞善罰惡二使來到中原,強行邀請武林各大門派赴島喝臘八粥,不肯接受邀請的門派皆被二使斬盡殺絕,而以往去了俠客島的又個個杳無音信。石清閔柔夫婦在巢湖邊上聽到訊息,星夜趕來上清觀,最后竟不惜比武爭取,正是他們的俠義精神,喚起未曾相認的兒子石破天對母子真情的感動踏上了去俠客島的路。書中有這樣的細節(jié):當面對冒著綠氣的臘八粥時,眾人以為是劇毒無比,必死無疑,鄭光芝端起臘八粥,一口氣喝了大半碗,說道:“你我相交半生,你當我鄭光芝是什么人?”解文豹大悔,道:“大哥,是我錯了,小弟向你陪罪。”當即跪下,對著他磕了三個響頭,順手拿起旁邊席上的一碗粥來,也是一口氣喝了大半碗。兩人相擁在一起,又喜又悲,都流下淚來……眾俠在俠客島上演繹了一場疊蕩起伏的生離死別大戲,由此所彰顯的人性善美,卻是感人肺腑。
大師們筆下的臘八粥,透著濃濃的情意,值得我們細細賞讀,慢慢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