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李白的優(yōu)秀詩詞:《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年代:唐作者:李白
金陵夜寂涼風(fēng)發(fā),獨上高樓望吳越。
白云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
鑒賞:
金陵城西樓即“孫楚樓”,因西晉詩人孫楚曾來此登高吟詠而得名。樓在金陵城西北覆舟山上(見《輿地志》),蜿蜒的城垣,浩渺的長江,皆陳其足下,為觀景的勝地。這首詩,李白寫自己夜登城西樓所見所感。
“金陵夜寂涼風(fēng)發(fā),獨上高樓望吳越!痹娙耸窃陟o寂的夜間,獨自一人登上城西樓的。“涼風(fēng)發(fā)”,暗示季節(jié)是秋天,與下文“秋月”相呼應(yīng)!皡窃健保褐附、浙一帶;遠望吳越,點出登樓的目的。從“夜寂”、“獨上”、“望吳越”等詞語中,隱隱地透露出詩人登樓時孤寂、抑郁、悵惘的心情。詩人正是懷著這種心情來寫“望”中之景的。
“白云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上句寫俯視,下句寫仰觀。俯視白云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微波涌動,恍若白云、城垣在輕輕搖蕩;仰觀遙空垂落的露珠,在月光映照下,象珍珠般晶瑩,仿佛是從月亮中滴出。十四個字,把秋月下臨江古城特殊的夜景,描繪得多么逼真?zhèn)魃?兩個“白”字,在色彩上分外渲染出月光之皎潔,云天之渺茫,露珠之晶瑩,江水之明凈。“空”字,在氣氛上又令人感到古城之夜特別靜寂!皳u”、“滴”兩個動詞用得尤其神奇。城是不會“搖”的,但“涼風(fēng)發(fā)”,水搖,影搖,給你的幻覺,城也搖蕩起來,月亮是不會“滴”露珠的,但“獨上高樓”,凝神仰望秋月皎潔如洗,好象露珠是從月亮上滴下似的!暗巍迸c“搖”,使整個靜止的畫面飛動起來,使本屬平常的云、水、城、露、月諸多景物,一齊情態(tài)逼露,異趣橫生,令人浮想聯(lián)翩,為之神往。這樣的描寫,不僅反映出浪漫主義詩人想象的奇特,也充分顯示出他對大自然敏銳的感覺和細致的觀察力,故能捕捉住客觀景物的主要特征,“著一字而境界全出”。
“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詩人佇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歸。他苦苦思索什么?原來他是在慨嘆人世混濁,知音難遇!跋嘟印保裣嗤、心心相印的意思。一個“稀”字,吐露了詩人一生懷才不遇、憤世疾俗的苦悶心情。“古來”、“眼中”,又是詩人無可奈何的自我安慰。意思是說,不僅是我眼前知音稀少,自古以來有才華、有抱負的人當(dāng)時也都是如此。知音者“眼中”既然“稀”,詩人很自然地懷念起他所敬慕的歷史人物。這里“眼中”二字對最后一聯(lián),在結(jié)構(gòu)上又起了“金針暗度”的作用,暗示底下將要寫什么。
“解道‘澄江浄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敝x玄暉,即謝浄,南齊詩人,曾任過地方官和京官,后被誣陷,下獄死。李白一生對謝浄十分敬慕,這是因為謝浄的詩風(fēng)清新秀逸,他的孤直、傲岸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同李白相似,用李白的話說,就叫做“今古一相接”(見《謝公亭》)。謝浄在被排擠出京離開金陵時,曾寫有《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的詩篇,描寫金陵壯美的景色和抒發(fā)去國懷鄉(xiāng)之愁!俺谓瓫啡缇殹本褪谴嗽娭械囊痪,他把清澈的江水比喻成潔白的絲綢。李白夜登城西樓和謝浄當(dāng)年晚登三山,境遇同樣不幸,心情同樣苦悶(李白寫此詩是在他遭權(quán)*讒毀被排擠離開長安之后),就很自然地會聯(lián)想到當(dāng)年謝浄筆下的江景,想到謝浄寫此詩的心情,于是發(fā)出會心的贊嘆:“解道‘澄江浄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意思是說,謝浄能吟出“澄江浄如練”這樣的好詩,令我深深地懷念他。這兩句,話中有“話”,其“潛臺詞”是,我與謝浄精神“相接”,他的詩我能理解;今日我寫此詩,與謝浄當(dāng)年心情相同,有誰能“解道”、能“長憶”呢?可見李白“長憶”謝浄,乃是感慨自己身處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難耐。這正是此詩的命意,在結(jié)處含蓄地點出,與開頭的“獨上”相呼應(yīng),令人倍感“月下沉吟”的詩人是多么的寂寞和憂愁。
這首詩,詩人筆觸所及,廣闊而悠遠,天上,地下,眼前,往古,飄然而來,忽然而去,有天馬行空不可羈勒之勢。表面看來,似乎信筆揮灑,未加經(jīng)營;仔細玩味,則脈絡(luò)分明,一線貫通。這根“線”,便是“愁情”二字。詩人時而寫自己行跡或直抒胸臆(如一二、五六句),時而描繪客觀景物或贊美古人(如三四、七八句),使這條感情線索時顯時隱、一起一伏,象波浪推涌,節(jié)奏鮮明,又逐步趨向深化,由此可見詩人構(gòu)思之精。這首詩中,詞語的選用,韻律的變換,在色彩上,在聲調(diào)上,在韻味上,都協(xié)調(diào)一致,給人以一種蒼茫、悲涼、沉郁的感覺。這就格外突出了詩中的抒情主線,使得全詩渾然一體,愈見精美。
【篇二】李白的優(yōu)秀詩詞:《山中問答》
《山中問答》
年代:唐作者:李白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鑒賞:
這是一首詩意淡遠的七言絕句。
詩的第一聯(lián)“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離。這首詩的詩題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問”的主語即所謂“俗人”;“余”,詩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氨躺健奔粗干缴那啻渖n綠。詩以提問的形式領(lǐng)起,突出題旨,喚起讀者的注意,當(dāng)人們正要傾聽答案時,詩人筆鋒卻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僅表現(xiàn)出詩人喜悅而矜持的神態(tài),造成了輕松愉快的氣氛;而且這“笑而不答”,還帶有幾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懸念,以誘發(fā)人們思索的興味!靶淖蚤e”三個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寫照,更表明這“何意棲碧山”的問題,對于詩人來說,既不覺得新鮮,也不感到困惑,只不過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罷了。第二句接得迷離,妙在不答,使詩增添了變幻曲折,自有搖曳生姿、引人入勝的魅力。
第二聯(lián)“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這是寫“碧山”之景,其實也就是“何意棲碧山”的答案。這種“不答”而答、似斷實連的結(jié)構(gòu),加深了詩的韻味。詩雖寫花隨溪水,窅然遠逝的景色,卻無一點“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颯情調(diào),而是把它當(dāng)作令人神往的美來渲染、來贊嘆。何以見得?因為上面寫的“笑而不答”的神態(tài),以及末句的議論都流露出這種感情!吧交ㄈ缋C頰”固然是美的,桃花隨流水也是美的,它們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則,在榮盛和消逝之中顯示出不同的美,這不同的美卻具有共同之點—即“天然”二字。這種美學(xué)觀點反映了詩人酷受自由、天真開朗的性格!氨躺健敝羞@種不汲汲于榮、不寂寂于逝,充滿著天然、寧靜之美的“天地”,實非“人間”所能比!那么“人間”究竟怎樣呢?這一回詩人真的不說了。然而只要稍稍了解一下當(dāng)時黑暗的現(xiàn)實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詩人“棲碧山”、愛“碧山”便不難理解了?梢姡@“別有天地非人間”,隱含了詩人心中多少傷和恨!所以,要說這首詩是抒寫李白超脫現(xiàn)實的閑適心情,恐怕未必貼切。詩中用一“閑”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與“人間”形成鮮明的對比。因而詩在風(fēng)格上確有一種“寓莊于諧”的味道,不過這并非“超脫”。憤世嫉俗與樂觀浪漫往往就是這么奇妙地統(tǒng)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詩雖只四句,但是有問、有答,有敘述、有描繪、有議論,其間轉(zhuǎn)接輕靈,活潑流利。用筆有虛有實,實處形象可感,虛處一觸即止,虛實對比,蘊意幽邃。明代李東陽曾說:“詩貴意,意貴遠不貴近,貴淡不貴濃;濃而近者易識,淡而遠者難知。
【篇三】李白的優(yōu)秀詩詞:《當(dāng)涂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
《當(dāng)涂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
年代:唐作者:李白
峨眉高出西極天,羅浮直與南溟連。
名公繹思揮彩筆,驅(qū)山走海置眼前。
滿堂空翠如可掃,赤城霞氣蒼梧煙。
洞庭瀟湘意渺綿,三江七澤情洄沿。
驚濤洶涌向何處,孤舟一去迷歸年。
征帆不動亦不旋,飄如隨風(fēng)落天邊。
心搖目斷興難盡,幾時可到三山巔。
西峰崢嶸噴流泉,橫石蹙水波潺湲。
東崖合沓蔽輕霧,深林雜樹空芊綿。
此中冥昧失晝夜,隱幾寂聽無鳴蟬。
長松之下列羽客,對坐不語南昌仙。
南昌仙人趙夫子,妙年歷落青云士。
訟庭無事羅眾賓,杳然如在丹青里。
五色粉圖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殺人。
鑒賞:
李白題畫詩不多,此篇彌足珍貴。詩通過對一幅山水壁畫的傳神描敘,再現(xiàn)了畫工創(chuàng)造的奇跡,再現(xiàn)了觀畫者復(fù)雜的情感活動。他完全沉入畫的藝術(shù)境界中去,感受深切,并通過一枝驚風(fēng)雨、泣鬼神的詩筆予以抒發(fā),震蕩讀者心靈。
從“峨眉高出西極天”到“三江七澤情洄沿”是詩的第一段,從整體著眼,概略地描述出一幅雄偉壯觀、森羅萬象的巨型山水圖,贊嘆畫家妙奪天工的本領(lǐng)。什么是名公“繹思”呢?繹,是蠶抽絲。這里的“繹思”或可相當(dāng)于今日的所謂“藝術(shù)聯(lián)想”!八驯M奇峰打草稿”,藝術(shù)地再現(xiàn)生活,這就需要“繹思”的本領(lǐng),揮動如椽巨筆,于是達到“驅(qū)山走海置眼前”的效果。這一段,對形象思維是一個絕妙的說明。峨眉的奇高、羅浮的靈秀、赤城的霞氣、蒼梧(九嶷)的云煙、南溟的浩瀚、瀟湘洞庭的渺綿、三江七澤的紆回……幾乎把天下山水之精華薈萃于一壁,這是何等壯觀,何等有氣魄!當(dāng)然,這決不是一個山水的大雜燴,而是經(jīng)過匠心經(jīng)營的山水再造。這似乎也是李白自己山水詩創(chuàng)作的寫照和經(jīng)驗之談。
這里詩人用的是“廣角鏡頭”,展示了全幅山水的大的印象。然后,開始搖鏡頭、調(diào)整焦距,隨著讀者的眼光朝畫面推進,聚于一點:“驚濤洶涌向何處,孤舟一去迷歸年。征帆不動亦不旋,飄如隨風(fēng)落天邊。”這一葉“孤舟”,在整個畫面中真是渺小了,但它畢竟是人事啊,因此引起詩人無微不至的關(guān)心:在這洶涌的波濤中,你想往哪兒去呢?你何時才回去呢?這是無法回答的問題。“征帆”兩句寫畫船極妙。畫中之船本來是“不動亦不旋”的,但詩人感到它的不動不旋,并非因為它是畫船,而是因為它放任自由、聽風(fēng)浪擺布的緣故,是能動而不動的。蘇東坡寫畫船是“孤山久與船低昂”(《李思訓(xùn)畫長江絕島圖》),從不動見動,令人稱妙;李白此處寫畫船則從不動見能動,別是一種妙處。以下緊接一問:這樣信船放流,可幾時能達到那遙遠的目的地──海上“三山”呢?那孤舟中坐的仿佛成了詩人自己,航行的意圖也就是“五岳尋仙不辭遠”的意圖!靶膿u目斷興難盡”寫出詩人對畫的神往和激動。這時,畫與真,物與我完全溶合為一了。
鏡頭再次推遠,讀者的眼界又開廓起來:“西峰崢嶸噴流泉,橫石蹙水波潺湲,東崖合沓蔽輕霧,深林雜樹空芊綿。”這是對山水圖景具體的描述,展示出畫面的一些主要的細部,從“西峰”到“東崖”,景致多姿善變。西邊,是參天奇峰夾雜著飛瀑流泉,山下石塊隆起,綠水縈回,泛著漣漪,景色清峻;東邊則山崖重疊,云樹蒼茫,氣勢磅礴,由于崖嶂遮蔽天日,顯得比較幽深!按酥汹っ潦円梗[幾寂聽無鳴蟬!币幌s不鳴,更顯出空山的寂寥。但詩人感到,“無鳴蟬”并不因為這只是一幅畫的原因;“隱幾(憑著幾案)寂聽”,多么出神地寫出山水如真,引人遐想的情狀。這一神來之筆,寫無聲疑有聲,與前“孤舟不動”二句異曲同工。以上是第二段,對畫面作具體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