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蘇軾關(guān)于端午節(jié)的古詩賞析:浣溪沙·端午
宋代: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賞析】
這首詞主要描寫婦女歡度端午佳節(jié)的情景。上片描述她們節(jié)日前進行的各種準備,下片刻畫她們按照民間風俗,彩線纏玉臂,小符掛云鬟,互致節(jié)日的祝賀。全詞采用對偶句式,從中能依稀看到一直盡職盡忠地陪伴在詞人左右的侍妾朝云的影子。
上片,預示端午節(jié)日,將開展浴蘭活動,氣氛十分濃郁。端午,處于初夏季節(jié)。穿著自然華麗,以襯托參與者的身份。于朝云來說,是綠色細絹——“碧紈”,正好與她的雅靜性格相符。天氣稍熱,易出“輕汗”,“微透”著“碧紈”。“透”字用得貼切,將半明半暗的膚體朦朧美襯托出來了!懊鞒宋缭》继m”,顯得有愉悅的審美性。它不僅體現(xiàn)了朝云由芳體而及蘭心的純潔高貴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蘭令節(jié)俗的淳樸純真美。朝云浴處,余香猶存。沐芳浴蘭,遍及社會。參與者人山人海,氣氛熱烈,正如詞人詞中所寫:“流香漲膩滿晴川”。這正是古老節(jié)日文化發(fā)揚光大的表現(xiàn)。
下片,寫詞人偕朝云參與具體的端午節(jié)俗活動。詞人著重寫了兩項端午節(jié)俗健身活動。其一,“彩線輕纏紅玉臂”,“以五彩絲系臂”。它辟邪驅(qū)鬼,使朝云“玉臂”“紅”而長命。與用五色花線纏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義。其二,“小符斜掛綠云鬟”,以“赤靈符著心前”。它能通神明,使朝云“云鬟”“綠”而身健。與小孩穿老虎腰肚,門上掛蒲劍以辟邪護身有同等意義。詞人著重描寫纏線、掛符活動,且用對偶句式,為的是“佳人相見一千年”,愿靈驗得到應證。真是一語中的,畫龍點睛。
全詞是篇民俗詩,充滿了濃郁的古老民俗氣息,是研究端午民俗最形象而珍貴的資料。
【二】蘇軾關(guān)于端午節(jié)的古詩賞析:端午遍游諸寺得禪字
宋代:蘇軾
肩輿任所適,遇勝輒留連。
焚香引幽步,酌茗開靜筵。
微雨止還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見日,草木自蒼然。
忽登塔,眼界窮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澤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曠蕩亦所便。
幽尋未云畢,墟落生晚煙。
歸來記所歷,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寢,孤燈同夜禪。
賞析
詩的開頭四句,直敘作者乘坐小轎任性而適,遇到勝景便游覽一番;蚍傧闾接;或品茗開筵,筵席上都是素凈之物,以見其是在寺中游覽,四句詩緊扣題目中的遍游諸寺。
“微雨”以下四句,轉(zhuǎn)筆描繪江南五月的自然景色,蒙蒙細雨,時作時停,寺院的小窗,清幽妍麗,四面環(huán)山,如坐盆中,山多障日,故少見天日。草木郁郁蔥蔥,自生自長,蒼然一片。蘇軾本人對此四句詩很欣賞,自謂“非至吳越,不見此景”(見《苕溪漁隱叢話》前集)。這四句詩捕捉到了湖州五月的景物特點。
當詩人登上湖州飛英寺中的飛英塔時,放眼觀看大千世界,筆鋒陡轉(zhuǎn),又是一番境界:詩人進一步描繪了闊大的景物。“卞峰照城郭,震澤浮云天”二句,寫景很有氣魄,既寫出卞山的山色之佳,又傳神地描繪出浮天無岸,煙波浩渺的太湖景象。此二句詩與“微雨”以下四句,都是寫景的佳句。據(jù)《苕溪漁隱叢話》記載:“東坡渡江,至儀真,和《游蔣山詩》,寄金陵守王勝之益柔,公(即王安石)亟取讀之,至“峰多巧障日,江遠欲浮天”,乃撫幾曰:‘老夫平生作詩,無此二句!边@就可見王安石對“峰多”兩句是如何贊賞了。但這兩句的意境,又完全出現(xiàn)在《端午遍游諸寺得禪字》的寫景名句中!芭枭讲灰娙铡迸c“峰多巧障日”差可比肩,“震澤浮云天”比起“江遠欲浮天”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個大手筆,寫詩要能放能收。蘇軾這首詩,在達到高峰之后,他先插入兩句議論,以作收束的過渡,對眼前所見的自然美景,發(fā)表了評論,說他既欣賞太湖的那種吐吸江湖、無所不容的深沉大度,又喜愛登高眺遠,景象開闊的曠蕩。緊接此二句,便以天晚當歸作收,卻又帶出“墟落生晚煙”的晚景來,寫景又出一層。最后四句,又寫到夜宿寺院的情景,看似累句,實則不然。與道人同對孤燈于古佛、同參夜禪的描寫,正是這一日游的一部分。
這首紀游詩,作者在寫景上沒有固定的觀察點,而是用中國傳統(tǒng)畫的散點透視之法,不斷轉(zhuǎn)換觀察點,因此所攝取的景物,也是不斷變化的,體現(xiàn)出“遇勝輒流連”的漫游特點,詩人的一日游,是按時間順序而寫,顯得很自然,但又時見奇峰拔地而起,六句寫景佳句,便是奇崛之處,故能錯落有致,平中見奇。
【三】蘇軾關(guān)于端午節(jié)的古詩賞析:南歌子·游賞
宋代:蘇軾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樓。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
菰黍連昌歜,瓊彝倒玉舟。誰家水調(diào)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云留。
賞析
上闋以十三樓為主線,寫詞人歡飲和游人玩樂。起首“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寫景狀事,將樓邊景物與游人之宴飲融為一體,極有趣味。作者采用移情手法,既寫湖光山色之美妙,又暗含宴飲之歡樂。“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繼續(xù)渲染盛況。作者寫只要游人一登上十三樓,就不會再羨慕游覽揚州竹西亭的唐人,雖未直接描寫十三樓,其壯麗景觀卻呼之欲出。
下闋以“歌聲”為主線,繼續(xù)寫游樂“菰黍連昌歇,瓊彝倒玉舟”寫宴飲的酒食,襯托宴席的歡樂氛圍,寫游人盡興之趣,隱含在湖光山色里心神俱醉,放浪形骸之意。
“誰家水調(diào)唱歌頭”,寫在宴會上聽人唱《水調(diào)歌頭》曲。這歌聲極其悠揚,“聲繞碧山飛去晚云留”,在湖泊山巒之間繚繞不絕,就連傍晚的云霞都久久不肯散去,好像也被歌聲吸引了一樣。
“眉峰與山”、“眼波與水”互為依托、交相輝映,成就了“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的絕妙境界,富有詩情畫意。該詞中比喻、擬人、對比之手法處處皆在,卻化于無形,全詞通暢絕妙、渾然天成。
此詞雖以寫十三樓為中心,卻也沒有將這一名勝的風物作細致的刻畫,而是運用寫意的筆法,著意描繪聽歌、飲酒等雅興豪舉,烘托出一種與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
【四】蘇軾關(guān)于端午節(jié)的古詩賞析:少年游·端午贈黃守徐君猷
宋代:蘇軾
銀塘朱檻麹塵波,圓綠卷新荷。蘭條薦浴,菖花釀酒,天氣尚清和。
好將沉醉酬佳節(jié),十分酒、一分歌。獄草煙深,訟庭人悄,無吝宴游過。
賞析
上片,寫黃州端午節(jié)一派清新升平氣象!般y塘朱檻麹塵波,圓綠卷新荷”,描繪宜人的美景。一“銀”,一“朱”,一“麹塵”,一“圓”,一“綠”,一“新荷”,組綴成五月百色爭妍的風景圖,頗有“晴沙金居色,春水麹塵波。紅簇交枝杏,春含卷葉荷”(白居易《春江閑步贈張山人》)的神韻。“蘭條薦浴,菖花釀酒”,筆鋒一轉(zhuǎn),由寫大自然進入到寫民俗生活:綠蘭枝浸水而浴,綠菖蒲釀酒而飲。整個生活,沉浸在濃郁的節(jié)日氣氛中,身心愉快。最后一句為點睛之筆,將上述四句的意境概括為“天氣尚清和”,世界上一切都是清新的、和好的、升平的。
下片,寫蘇軾與徐君猷一起歡度端午節(jié)日!昂脤⒊磷沓昙压(jié),十分酒,一分歌”,開頭三句,承上啟下,將酬節(jié)“沉醉”,伴之以“歌”,將歡欣諧趣的兩位官員描繪得十分傳神!昂脤ⅰ倍,起到貫連上片與下片的主脈作用!蔼z草煙深,訟庭人悄,無吝宴游過”,是蘇軾承上升平景象而吐出的酒后真言:太守治州有方,無人犯罪,遺愛人世,百姓安居,可以稱之為“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清泰政治。這正是蘇軾借題抒發(fā)愛民思想的用意。自然,這次端午酬節(jié)超過正常性的游宴就沒有什么可吝惜的了。字里行間滲透蘇軾與徐君猷志同道合的情誼與痛快淋漓之才思。
全詞,名為寫端午酬節(jié)風俗,欣賞五月自然風光,實是借題發(fā)揮,歌頌徐君猷的善施政德,使民安樂的功績,表露蘇軾自己的忠君愛國憂民的愿望。上片結(jié)尾處“天氣尚清和”,收而未盡,為下片留出余地,正好是下片起句“好將沉醉酬佳節(jié)”的過片句,由詠景而轉(zhuǎn)向?qū)懭,起了承遞作用,景情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