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擇校不從眾
不少家長都有從眾心理,別人選什么學校,他就選什么學校。別人說哪些學校好,他就選哪些學校。例如:xx中學是學霸的聚集地,好!他家孩子目標就定在這所學校了。在小升初階段,選擇目標學校,還是要根據(jù)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fā)。
如果孩子實力較強,可以考慮大家常說的一類學校。如果孩子對英語感興趣,可以考慮外語特色的學校。如果是外地家長,因為要寄宿,則可以考慮住宿和管理都較好的學校。
如果孩子不愿寄宿,或者孩子比較愛玩,就要考慮就近入學,家長自己多關注關注?傊,根據(jù)孩子情況,綜合選擇合適的學校,擇校不能跟風。
2、不一定非實驗班不可
實驗班看起來光鮮亮麗,成績優(yōu)異,是各路學霸的集中地。但在實驗班的壓力,也只有身處其中的孩子自己能體會了。學習進度快,學習難度深,學習競爭激烈.....甚至有些還采取滾動制或淘汰制,這些不是所有的孩子和家長都能承受的。
你想想,本來初一開學好幾個實驗班共幾百人,然后每次月考,中考,期末考后都會淘汰一批同學。到后初三快畢業(yè)的時候,發(fā)現(xiàn)只有一個實驗班,幾十個人了。時刻伴隨著孩子的淘汰壓力,同班同學越來越少的失落感,這些都是需要一定的抗壓能力才能接受的。
總的來看,現(xiàn)在民辦學校的整體生源質量都不錯,畢竟大家都是通過一定選拔招進來的,即使在平行班,學習氛圍也不會太差。如果能碰到一些負責任的老師,把孩子的學習抓的很緊,把孩子學習之外的生活管理的并并有條,那不見得比實驗班差。所以常有家長說,擇班不如擇師,碰到一些好老師更加重要。
3、無所謂面子問題
對于一個十-、二歲的孩子,真的會在乎去哪所學校嗎?
我想他們會更在乎哪所初中學校小學同伴更多,哪所學校離家離父母更近吧。而在乎去哪所學;蛘咭サ,都是家長自己。
你在培訓機構聽到或者在群里看到家長們說接到一類學校的面試通知或者錄取電話了,你家孩子只考上了二類,你就不好意思說話了,覺得有點慚愧,覺得你家孩子考的沒別人家好。
其實家長大可不必如此,拋開你所謂的面子,三年之后,還指不定誰家孩子中考考的更好。孩子在自己喜歡、適合他的學校里健康成長,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準則,這些才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