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精彩哲理故事閱讀【1】
從前有一個笨人到朋友家里去做客。主人留他吃飯,可菜上來之后,他嫌菜沒有味道,太淡。主人聽了之后,就去取了些鹽來,放進了菜里。這次,他覺得味道夠了。
笨人心里想:“菜的味道是從鹽中得來,一點點鹽就讓菜好吃,那么多吃一些一定味道更好!
這樣想了以后,笨人就向主人索取了一杯鹽,主人問他要這么多鹽做什么,他笑笑,沒說話。然后將鹽一口吞進了嘴里,不料卻咸得要命,就急忙把鹽從嘴里吐了出來。
這是《百喻經》中的一則故事。用它來規(guī)勸那些人,要懂得節(jié)量飲食,要做到少欲知足。不過后世的人,又從中解讀出了其他的含義:凡事不要做得太滿,滿就是虧。
要明白,一件事或一樣東西,能夠讓我們滿足,給我們帶來快樂,不僅在于它們本身就是我們想要的,更在于,我們擁有很多功能跟它們相反的事物。正是那些事物存在,它才能有益于我們。如果將這些看成是必然、必須是給我們益處的東西,那便錯了。
錢能給人帶來幸福,是因為我們體驗到了沒錢的苦。如果錢已經足夠了,再去追求金錢,那么錢就變成苦本身了。快樂也一樣,我們覺得快樂,是因為有痛苦的東西在,它們在,才襯托出了快樂的可貴。
這世上是沒有絕對的快樂的,有的只是相對的快樂。我們覺得休息的快樂,是因為工作的勞累襯托出來的。如果天天都在家休息,那么一樣會感覺枯燥和不耐煩。凡事滿則虧。
短篇精彩哲理故事閱讀【2】
明朝正德14年,王陽明平定了宸濠之亂,任職南昌。許泰、張忠、劉褮等佞臣為搶功,以搜捕余黨為名,率領兩萬北軍來到南昌,接連不斷地挑起事端,企圖激怒王陽明做出不理智的事情加以陷害。然而,王陽明泰然自若,以禮相待,反而得到了北軍眾將士的欽佩。
三個佞臣萬般嫉妒,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們自以為北方人擅長射箭,而王陽明這個南方人射箭功夫一定很糟糕。所以,他們提出比試射箭,想讓王陽明當眾出丑,達到羞辱的目的。
王陽明本不肯,可三個佞臣以為他膽怯,不敢應戰(zhàn),就更加驕橫跋扈。由于三人三番五次的相逼,王陽明無法拒絕,只好回答:“下官一介書生,怎敢與諸公較藝?請諸公先顯身手吧!
聽了王陽明的話,三人果然認為他不善射箭,頓時心中竊喜。許泰說:“每人三箭,我們先射給老先生看,必求老先生也射一回賜教!
許泰說完,三人一同站在了射箭場上,北軍和南軍的將士都睜大了眼睛盯著箭靶。
很快,三人射完了,結果,除了許泰和張忠各有一箭射中靶子的邊緣之外,其余七箭全部脫靶。
三人面紅耳赤,但仍心存僥幸,以為王陽明不如他們,就不依不饒地對王陽明說:“我們自從跟隨圣駕,久不操弓執(zhí)矢,手指生疏了,務求老先生射一回賜教!蓖蹶柮髟偃妻o,三人就是不肯放過。他們是想等著王陽明出丑,以挽回自己的顏面。
迫不得已,王陽明只好取來弓箭,對三人說:“下官初學,休得見笑!闭f完,挽弓搭箭,嗖!嗖!嗖!三箭射出,均中靶心。
在場的南北軍將士歡聲雷動,齊聲稱贊。許泰等三人則尷尬不已,特別是當見到自己的北軍部下均折服于王陽明時,害怕失了軍心,不敢再尋釁滋事,草草帶著北軍打道回府。
正所謂:心懷鬼胎,定是*佞小人;欺人太甚,必將自取其辱。
短篇精彩哲理故事閱讀【3】
從前,有個名叫谷文晁的年輕人,他酷愛繪畫,畫技也非常高超,可名聲不大,畫作也賣不出好價錢。
有一天,谷文晁外出辦事時,突然看到一個人拿著一把白折扇開心地喊:“我的好運要來了,我的好運馬上就要來了!”谷文晁一看就知道,那個人撿到了一把白折扇。當時的老百姓們有這樣一個信奉——撿到白折扇會有好運!所以人們凡是撿到白折扇,都舍不得用,而是將它掛到墻上永久保存。想到這里,谷文晁突然有了主意。
幾天后,谷文晁就拿出家里所有的錢,到城里買回兩馬車的白折扇,鄰居們見后都奇怪地問:“你買這么多扇子回家是準備當柴燒嗎?”谷文晁沒有理會。從此,他把自己關在家里,天天在白折扇上作畫,并在上面署上自己的名字。畫好以后,谷文晁每天都會趁著夜色,將這些白折扇一把一把地放到別人家的門口。天亮后,人們起床開門看到門口有一把白折扇,都非常驚喜,覺得好運降臨到了自己家,紛紛把扇子掛在墻上。
沒多久,谷文晁的兩馬車扇子就全送光了。隨著這些扇子出現在千家萬戶的墻上,他的名字和畫技也逐漸被人們所熟知。很快,谷文晁的名聲就傳遍了當地。
想讓更多的人賞識你,主動走出深巷,而不是隱藏在深巷里,被動地等著別人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