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一歷史教學課件篇一:開辟新航路
一、教學目標
二、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2.教材分析與建議
重點:新航路開辟的經過和影響
難點:地理大發(fā)現使世界日益聯結成一個整體。
本課教材主要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歐洲人開辟新航路的歷史:東方的誘惑(即原因和條件),新航路的開辟(即經過),走向會合的世界(即影響)。本課內容在世界近代史教材中的地位相當重要,建議教師在教學時必須注意理順前后教材知識的內在邏輯聯系: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興起是新航路開辟的經濟根源;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了整個世界相對孤立的狀態(tài),促進了人類文明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圖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當今世界的航海業(yè)相當發(fā)達,你們知道人們進行遠洋航行都是為什么嗎?
生1:國與國之間的海外貿易是當今航海業(yè)的重要內容,有許多集裝箱就是靠十幾萬噸大輪船通過航海運到目的地的。
生2:科學家進行海洋科學考察,也是現代航海業(yè)的重要方面。
生3:一些軍事大國的軍艦、潛艇為了稱霸,日夜在大海上航行,構成了世界航海業(yè)另一方面的內容。
師:同學們列舉的這三個方面都不錯。如果我說500多年前有人不惜冒著生命危險,駕駛簡易帆船,到一個傳說的地方尋找黃金,不知大家信不信?下面,我們一起學習《開辟新航路》,來驗證這個傳說。
(多媒體課件打出課題)開辟新航路
[推進新課]
1.新航路開辟的背景
想想議議:
師:假如你是當時的一位航海家,具備了怎樣的條件,你才能夠遠洋航行呢?
生1:我需要一艘能抵抗大風大浪的船,而且這艘船上還裝有指南針,不至于在大海上迷失方向。
生2:還需要有識地理的學者,給我們的遠航指點迷津。
生3:要有充足的物質基礎,能保證航海過程中的各種必需。
師:說得好。我們一起來歸納一下大家的看法吧。
師:以上四個方面的條件,說明當時西歐人已具備了遠洋航行的可能性。請同學們再來想一想,假如你們是當時西歐的各階層人士,你們?yōu)槭裁匆_辟新航路呢?
生1:我是貴族,連睡覺做夢看到的也是東方無數無盡、各種各樣的香料,那是多么地讓人心曠神怡!
生2:作為商人,賺錢是我的追求。《馬可•波羅行紀》說古老的東方“黃金遍地,充溢于野”,快到東方去吧,哪怕路途再遙遠,路途再艱辛!
生3:可惡的奧斯曼土耳其人,控制了我們多年來的東西方商路,對我們征收重稅,甚至還劫掠我們的商品。難道我們還要繼續(xù)在此受辱受剝削,難道除了這條路就不能通往東方么?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你們代表了當時歐洲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士,反映了他們的呼聲。現在還是來總結一下吧:
師:至此,可以說新航路的開辟萬事俱備,只欠水手。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偉大的航海家勇敢地走在了探尋新航路的前列。
2.探尋通向東方的新航路
角色扮演:
師: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這些航海家們在500多年前走在了探尋新航路的前列。今天,我們來親身體驗新航路開辟的歷程,F在請第1、2、3、4小組分別代表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的四個船隊,講述你們的航海歷程及其中的艱險。看哪個隊講得。
生1:我們是迪亞士船隊。1487年7月,我們奉葡萄牙國王之命,率3艘探險船沿非洲西海岸南下,踏上了駛往印度洋的未知之路。當船隊到了南緯33度的地方時,突然遇上了風暴,在海上漂泊了13個晝夜。船隊已在風暴中繞過了非洲的南端。于是船隊改變航向朝正北航行,幾天之后果然看見了東西走向的海岸線和一個海灣(今南非的莫塞爾灣)。但船員們都不愿繼續(xù)東行冒險,船長只好率船隊返航。
返航途中接近一個伸入海中的海角,不料風暴再次降臨,海面巨浪滔天。船隊在風浪中經過兩天奮力拼搏,才繞過駭人的海角,駛進風平浪靜的非洲西海岸。望著令人生畏的海角,船長將它命名為“風暴角”。1488年12月,船隊回到里斯本,船長向國王裘安二世描述了自己的探險經過和命名為“風暴角”的海角。國王認為,繞過這個海角就有希望進入印度洋,到達朝思暮想的黃金國印度,于是就將“風暴角”改名為“好望角”,并一直沿用至今。此后,好望角就成為歐洲人進入印度洋的海岸指路標。
生2:我們是達•伽馬船隊。1497年,船長達•伽馬率4艘帆船,160名水手從里斯本出發(fā),沿迪亞士開辟的航路南行,繞過好望角,沿非洲東海岸前進,進入印度洋,到達非洲的莫桑比克,然后由阿拉伯人領航,順利渡過印度洋,到達印度的卡里庫特。返航時,我們帶回了大批香料、象牙、絲綢、寶石等物品,帶來的收益高達航行費用的60倍。這是多么激動人心的收獲!
生3:我們是哥倫布船隊。1492年8月8日,船長哥倫布率領3艘帆船,從帕洛斯角起航。9月6日,遠征隊駛入煙波浩淼的海洋。很幸運,一路順風,但是,隨著一天天、一星期一星期的過去,船上的人們煩躁不安起來。為了平息他們的憂慮,船長發(fā)布了有關已行航程的假消息。10月7日,發(fā)現了飛鳥,但在地平線仍沒出現陸地。船長也焦慮起來,這時已西航很遠,按他的計算,應已見到日本。10月9日,船長許諾要是三天內再看不到陸地,就返航。恰好在三天期滿前,人們發(fā)現了巴哈馬群島中的一個小島,船長命名它為圣薩爾瓦多。船隊終于到達古巴、海地。哥倫布誤認為他所到達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稱當地居民為“印第安人”(印度人),這個名稱一直沿用下來。
生4:我們是麥哲倫船隊。1519年9月20日,船長麥哲倫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率領一支由5艘大帆船和265名水手組成的探險船隊從西班牙出發(fā),橫渡大西洋,沿南美洲海岸南下,繞過美洲南端的海峽(后人命名為“麥哲倫海峽”),進入另一片遼闊的海洋。沿途風平浪靜,航行很順利,麥哲倫高興地把這片海洋稱為“太平洋”。在橫渡太平洋時,船隊經歷了嚴重的缺少食物和淡水的困難,一些喪失希望的人曾經發(fā)動反對麥哲倫的叛亂,叛亂的首領被麥哲倫拋在途中的荒島上。1521年3月,船隊終于到達了菲律賓群島。船隊在這里得到了補充?上У氖谴L麥哲倫在干涉島上內部戰(zhàn)爭時,被當地的土著人殺死。其他船員逃出后繼續(xù)航行,繞過好望角,直到1522年,才回到西班牙,這時只剩下一艘船和十幾個人了。
師:各位代表都不錯,講解清楚,生動形象。同學們,新航路的開辟圓滿完成,你們也經歷了狂風巨浪的洗禮,感受了前人偉大的膽識和氣魄,你們還有什么收獲和感想呢?
生1:我們要學習他們不畏艱險,積極進取的精神,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
生2:這些航海家的動機是攫取黃金和財富,一點也不高尚;所到之處進行殖民占領和掠奪財富,這是一種罪惡。
師:兩位同學說得都有道理。是啊,他們在探索中的堅毅勇敢,百折不回的精神令人欽佩;他們探索的結果既有利于人類文明的進步,又給許多地區(qū)帶來了災難。我們在認識這些歷史人物的時候,在分析他們的所作所為的時候,不能以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而應該客觀、全面地進行辯證的評價。
3.與世界會合
想想議議:
師:請同學們再來想一想,新航路開辟的完成會產生什么影響呢?
生1:給葡萄牙、西班牙帶來了巨大財富,兩國因此發(fā)展成為歐洲富國。同時,它們把大量的黃金白銀,運回歐洲,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生2:新航路的開辟,使歐洲人發(fā)現了美洲,并加強了同亞洲、非洲和美洲等地的聯系,開始改變了各地孤立、封閉的狀況,使世界真正地連成一個整體。也就是說,真正的世界歷史開始于新航路的開辟。
生3: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世界貿易也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地區(qū)性的貿易開始向世界性的貿易擴展,貿易范圍空前擴大,貿易數量和品種也急劇增加,世界貿易中心也由原來的地中海地區(qū)轉移到大西洋沿岸。一句話,它促進了全世界各地區(qū)貿易的迅速發(fā)展,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開始出現。
生4:麥哲倫船隊環(huán)球航行成功,用行動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
生5:據我所知,哥倫布每到一地,都插上西班牙的國旗,宣布歸西班牙國王所有,還殘酷地殺害了無數的印第安人?梢姡潞铰返拈_辟過程,其實也就是西班牙、葡萄牙殘酷的殖民擴張過程,也是印第安人的災難。
師:(小結)剛才幾位同學,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比較全面地說明了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有理有據,真不錯!當然,哥倫布等在殖民地進行的不義戰(zhàn)爭和屠殺印第安人的行為,是應該受到譴責的,但必須以事實為根據,要把哥倫布死后西班牙對拉美殖民侵略的暴行,同哥倫布本人的活動區(qū)別開來。這個問題,我們下一節(jié)課還要作進一步的討論和學習。
[延伸新課]
閱讀下列圖表,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航海組織和任務對照表
船隊性質
經費來源
航海目的
船隊成員
扮演角色
中國
皇朝特遣船隊
國庫支付
宣揚國威
官吏、士兵、水手、工匠
外交使團
歐洲
私人航海探險隊
股份公司和私人集資為主,王室贊助
探險,尋找新土地、黃金和香料
冒險家、投資商、水手、工匠
殖民者、通商者、海盜
結合材料分析我國明清時期的遠航事業(yè)與西方相比,由先進轉為落后的原因。
答案要點:中國方式的航海規(guī)模龐大,以宣揚國威為目的,造成了重大損耗,再加上明清閉關自守,實行海禁,航海事業(yè)每況愈下。歐洲方式的航海,為新興資產階級開辟了新的活動場所,促進了資本主義迅猛發(fā)展,遠洋事業(yè)蒸蒸日上。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主題:關于哥倫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評價,我國史學界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哥倫布是將美洲納入近代文明社會大家庭的先驅,是對人類社會交往作出特殊貢獻的人物;有人認為哥倫布是殖民主義強盜,對印第安人來說是邪惡的化身;有更多的人傾向于“進步與正義”兩條標準進行評價,認為哥倫布航行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義行為上的客觀進步性。你認為哪一種觀點合理?請結合史實說明你的看法。
步驟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目的
1
查找相關材料
指導學生查閱資料,或向學生提供相關材料
1.鼓勵學生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2.培養(yǎng)學生史論結合的能力
3.學會正確地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2
根據材料,理清觀點
指導學生結合材料提出觀點
3
闡明觀點
教師對學生的觀點進行點評
高中高一歷史教學課件篇二: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
一、課標要求
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掌握中國近現代以來物質生活習俗方面變化的具體表現;
通過觀看課件和課外收集資料,掌握改革開放后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現,了解其原因;
總結歸納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情況,培養(yǎng)歸納的能力;
回憶已學知識,透過變化的現象看到本質,培養(yǎng)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課前調查、查找資料,及學生自主課堂展示(輔之教師所提供的材料)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習俗的變化;
(2)通過整理和歸納材料,在對比分析中理解變化的原因,培養(yǎng)團隊合作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認識到隨著西方的文明沖擊,中國社會逐步近代化的歷史發(fā)展趨勢,認識到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使得人民的物質生活發(fā)生了質的飛躍。在感受祖國發(fā)展的同時,更加熱愛祖國,熱愛生活。
三、學習對象分析
學生經過半年的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問題分析能力。且本課與人們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學生有一定的體會感受,通過使用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圖片和材料,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能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難點在于這些社會生活與習俗變遷背后的原因,因此,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利用已學知識,探討影響這些變遷的因素。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從衣、食、住和社會風俗等方面了解中國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發(fā)生變化的基本史實。
難點:結合已學內容,認識影響中國近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因素。
五、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收集資料教案
六、教學過程設計(預計用時1課時)
(一)導入
近現代的歷史,相對來說是大家比較熟知的,同時對我國而言近現代也是一段風雨激蕩與眾不同的歷史。古老的中國在西方的不斷入侵下,開始了由傳統向近現代的轉變。這一轉變既可以從改變國家、民族的政治經濟等大事中體現,也可從平凡人的社會生活中體現。本單元題為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他既是一個時代政治、經濟等大變遷的外在表現,又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來審視中國近現代史。本單元共三課內容分別講述了近現代中國物質生活與習俗、交通通訊、大眾傳媒的變遷。接下來就讓我們學習第14課,“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
(二)新課講授
1.過渡:師:本課題為“物質生活與習俗”變遷,重點講述了人們衣、食、住和風俗的變化,關鍵在于一個“變”字,今天我們任務便是要認識近現代以為這些方面都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又是為什么會發(fā)生這些變化。在這之前,我讓大家分別就本課的相關內容做了些調查,接下來就請兩位同學就你們自己選擇的方向,來做出展示。
2.學生活動(展示1:近現代服飾的變遷)
3.點評及提問探究環(huán)節(jié)
問題一:為何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人的服飾五花八門?
(學生作答)
答題要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及地區(qū)差異性
傳統向近現代轉型的動蕩
問題二:為何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前,人們的衣著十分樸素,單一?
答題要點:政治:政治運動的影響(*)
經濟:物資匱乏,實行計劃經濟體制
思想:社會主義的革命文化教育,勤儉節(jié)約的風尚
外部:“一邊倒”外交政策,受蘇聯影響較大
4.學生活動(展示2:近現代社會風俗的變遷)
5.點評及提問探究環(huán)節(jié)
問題三:為何近代社會人們的風俗發(fā)生巨大變化?
答題要點:外: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物質文明和思想文化影響
內:
近現代工商業(yè)發(fā)展的影響,推動中國風俗近代化
近代政治變革和政府政策推動
思想解放運動
問題四:除此之外,近代以來還有那些習俗發(fā)生了變化?(學生作答)
6.表格總結近現代以來物質生活與習俗變遷
探究:近代以來影響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習俗變遷的因素有哪些?
思路:
1、外部:西方物質文明和政府政策的推動
2、政治體制變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動
3、經濟體制的變化和經濟發(fā)展水平的提高
4、思想解放的作用
5、科技革命對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響
••••••
7.教師課后總結,布置作業(yè)
(三)板書設計
14.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
一、物質生活的變化
1.衣
2.食
3.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