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綜合素質(zhì)訓練# #短篇經(jīng)典哲理故事三篇#】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fā)展過程的描述,強調(diào)情節(jié)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下面是©無憂考網(wǎng)分享的短篇經(jīng)典哲理故事三篇。歡迎閱讀參考!
短篇經(jīng)典哲理故事【篇一】
春秋時期,齊景公派晏子去治理阿縣。三年后,很多人都說晏子的壞話。景公很不高興,準備撤掉晏子的官職。晏子說:“我知道自己錯在哪兒了,你再給我三年的時間,保準讓你聽到諸多有關我的好話!惫黄淙,三年后,大家都說晏子的好話。
齊景公召見晏子,準備予以褒獎,晏子拒絕了。齊景公有點不明白,問晏子怎么回事,三年前人家盡說你的壞話,三年后人家都盡說你的好話呢。晏子回答說:“以前我鐵面無私,認真執(zhí)法,阿縣治理得很好,導致那些權益受損的人處處說我壞話;現(xiàn)在我聽之任之,無為而治,所以他們改過來紛紛說我好話了。實際上,我之前是應該得到獎賞的,現(xiàn)在卻是應該受到懲罰的!
通過這件事,齊景公明白了,對于地方官員,兢兢業(yè)業(yè)做事的,往往會損害到一部分人的利益,這些人就會專挑地方官的壞話說;而那些無所作為的人,往往和一些既得利益者互相勾結,沆瀣一氣,那些人自然專揀地方官的好話說了。很多時候,民意太容易被人為地制造了。要了解事情的真相,不能光聽一些人說,關鍵是要看官員們怎樣做。
短篇經(jīng)典哲理故事【篇二】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曾對他的手下說過這樣一段話:老老實實地當官,守著自己的俸祿過日子,就好像守著一口井,井水雖不滿,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盡。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口井,這口井既是財富,更是鏡子。
貪欲乃萬惡之源。貪心不足,不僅讓人煩惱憂愁,還會被貪欲一步一步地引向災難的深淵。古往今來,人的悲哀,就是嫌自己的水井不滿,總是喜歡拿自己的榮辱得失與別人相比,結果越比越不平衡,越比越不安分。于是就守不住自己的那口井。唐朝卒徒出身的宿州太守陳蟠,因貪贓被處死時,索筆提詞:“積金堆金官又崇,禍來倏忽變成空。五年榮貴今何在?不異南柯一夢中。”四句小詩,言簡意賅,一語道盡人生。
面對自己的一口井,要學會以一顆平常心平靜地生活。不論是富裕還是貧窮,是身處順境還是身處逆境,都能做到不怨天尤人,不悲觀失望,不自暴自棄。這就是生活,這就是生活給予我們的一切。清朝倪元坦曾言:“別人騎馬我騎驢,自覺無顏嘆不如。君試回頭一察看,道旁還有赤腳夫!币赃@樣的心態(tài)看待生活,就會知足常樂,就不會嫌自己的水井不滿,就會守住自己的那口井。
守住自己的一口井,既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智慧。
短篇經(jīng)典哲理故事【篇三】
從前,有兩個饑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其中,一個人要了一簍魚,另一個人要了一根魚竿,于是他們分道揚鑣了。得到魚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魚,他狼吞虎咽,還沒有品出鮮魚的肉香,轉瞬間,連魚帶湯就被他吃了個精光,不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另一個人則提著魚竿繼續(xù)忍饑挨餓,一步步艱難地向海邊走去,可當他已經(jīng)看到不遠處那片蔚藍色的海洋時,他渾身的最后一點力氣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帶著無盡的遺憾撒手人間。
又有兩個饑餓的人,他們同樣得到了長者恩賜的一根魚竿和一簍魚。只是他們并沒有各奔東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尋大海,他倆每次只煮一條魚,他們經(jīng)過遙遠的跋涉,來到了海邊,從此,兩人開始了捕魚為生的日子,幾年后,他們蓋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漁船,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個人只顧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終將是短暫的歡愉;一個人目標高遠,但也要面對現(xiàn)實的生活。
【哲理】:只有把理想和現(xiàn)實有機結合起來,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成功之人。有時候,一個簡單的道理,卻足以給人意味深長的生命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