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兒童的古詩詞篇一
巴女謠
巴女騎牛唱竹枝,藕絲菱葉傍江時。
不愁日暮還家錯,記得芭蕉出槿籬。
【賞析】
詩人以平易清新的筆觸,描繪了一幅恬靜閑雅的巴女放牛圖!鞍团T牛唱《竹枝》,藕絲菱葉傍江時”,寫的是夏天的傍晚,夕陽西下,煙靄四起,江上菱葉鋪展,隨波輕漾,一個天真伶俐的巴江女孩,騎在牛背上面,亢聲唱著山歌,沿著江邊彎彎曲曲的小路慢慢悠悠地回轉(zhuǎn)家去。如此山鄉(xiāng)風味,何其清新動人。
下兩句:“不愁日暮還家錯,記得芭蕉出槿籬”,純?nèi)皇切『禾煺嬗字傻恼f話口氣,象是騎在牛背上的小女孩對于旁人的一段答話。這時天色漸漸晚了,可是這個頑皮的小家伙還是一個勁地歪在牛背上面唱歌,聽任牛兒不緊不忙地踱步。路旁好心的人催促她快些回家,要不,待會兒天黑下來,要找不到家門了!
不料這個俏皮的女孩居然不以為然地說道:我才不害怕呢!只要看見伸出木槿籬笆外面的大大的芭蕉葉子,那就是我的家了!木槿入夏開華,花有紅、白、紫等色,本是川江一帶農(nóng)家住房四周通常的景物,根本不能以之當作辨認的標志。小女孩這番自作聰明的回話,正象幼小的孩子一本正經(jīng)地告訴人們:“我家爺爺是長胡子的!”一樣的引人發(fā)笑。詩中這一逗人啟顏的結(jié)句,對于描繪人物的言語神情,起了畫龍點睛的妙用。
這是于鵠采用民謠體裁寫的一篇詩作,詞句平易通俗,富有生活氣息,反映了川江農(nóng)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恬靜生活的一個側(cè)面,讀來饒有雋永動人的天然情趣。
描寫兒童的古詩詞篇二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錚(鉦)。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瓈)碎地聲。
【譯文及注釋】
清晨,兒童將銅盆里凍的冰剜下來,用帶來的絲線穿起當錚。敲的響聲穿過樹林,突然聽見一聲清脆的水玉落地的響聲,原來是孩子們把它給敲碎了。
1、脫曉冰:指兒童晨起,從結(jié)成堅冰的銅盆里剜冰。
2、錚:指古代的一種像鑼的樂器。
3、玻璃(瓈):指古時一種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現(xiàn)在的玻璃。
4、稚子:指幼小、天真的孩子
5、磬:四聲古代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懸掛。
【賞析】
銅盆里的水結(jié)成堅冰,兒童晨起,把它從盆里剜出。這首詩寫冬天孩子們的一場嬉戲:一塊大冰被穿上彩線,當作鑼來敲打,聲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鑼敲碎碎落地,發(fā)出打破玻璃的聲音。詩寫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樂與失望,宛然在目。
描寫兒童的古詩詞篇三
幼女詞
幼女才六歲,未知巧與拙。
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
【賞析】
施肩吾有個天真可愛的小女兒,在詩中不止一次提到,如:“姊妹無多兄弟少,舉家鐘愛年最小。有時繞樹山雀飛,貪看不待畫眉了。”(《效古詞》)而這首《幼女詞》更是含蓄兼風趣的妙品。
詩一開始就著力寫幼女之“幼”,先就年齡說,“才六歲”,說“才”不說“已”,意謂還小著呢。再就智力說,尚“未知巧與拙”。這話除表明“幼”外,更有多重意味。表面是說她分不清什么是“巧”、什么是“拙”這類較為抽象的概念;其實,也意味著因幼稚不免常常弄“巧”成“拙”,比方說,會干出“濃朱衍丹唇,黃吻爛漫赤”(左思),“移時施朱鉛,狼藉畫眉闊”(杜甫)一類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此外,這里提“巧拙”實偏義于“巧”,暗關末句“拜新月”事。讀者一當把二者聯(lián)系起來,就意會這是在七夕,如同目睹如此動人的“乞巧”場面:“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林杰《乞巧》)詩中并沒有對人物往事及活動場景作任何敘寫,由于巧下一字,就令人想象無窮,收到含蓄之效。
前兩句刻劃女孩的幼稚之后,末二句就集中于一件情事。時間是七夕,因前面已由“巧”字作了暗示,三句只簡作一“夜”字。地點是“堂前”,這是能見“新月”的地方。小女孩干什么呢?她既未和別的孩子一樣去尋找螢火,也不向大人索瓜果,卻鄭重其事地在堂前學著大人“拜新月”呢。讀到這里,令人忍俊不禁。“開簾見新月,即便下階拜”的少女拜月,意在乞巧,而這位“才六歲”的乳臭未干的小女孩拜月,是“不知巧”而乞之,“與‘細語人不聞’(李端《拜新月》)情事各別”(沈德潛語)啊。盡管作者敘述的語氣客觀,但“學人”二字傳達的語義卻是揶揄的。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內(nèi)容卻是幼稚的,這形成一個沖突,幽默滑稽之感即由此產(chǎn)生。小女孩越是弄“巧”學人,便越發(fā)不能藏“拙”。這個“小大人”的形象既逗人而有趣,又純真而可愛。
這類以歌頌童真為主題的作品,可以追溯到晉左思《嬌女詩》,那首五古用鋪張的筆墨描寫了兩個小女孩種種天真情事,頗能窮形盡態(tài)。而五絕容不得鋪敘。如果把左詩比作畫中工筆,則此詩就是畫中寫意,它刪繁就簡,削多成一,集中筆墨,只就一件情事寫來,以概見幼女的全部天真,甚而勾畫出了一幅筆致幽默、妙趣橫生的風俗小品畫,顯示出作者白描手段的高超。
描寫兒童的古詩詞篇四
花影
重重迭迭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將來。
【譯文及注釋】
亭臺上的花影一層又一層,幾次叫童兒去打掃,可是花影怎么掃走呢?傍晚太陽下山時,花影剛剛隱退,可是月亮又升起來了,花影又重重疊疊出現(xiàn)了。
1、重重迭迭: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層又一層,很濃厚。2.瑤臺:華貴的亭臺。
2、幾度:幾次。
3、童:男仆。這兩句說,亭臺上的花影太厚了,幾次叫仆人掃都掃不掉。
4、收拾去:指日落時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陽收拾走了。
5、教:讓。
6、送將來: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現(xiàn),好像是月亮送來的。將,語氣助詞,用于動詞之后。這兩句說,太陽落了,花影剛剛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隨著月光出現(xiàn)了。
【賞析】
《花影》,初讀這首詩,你會認為這是一首詠物詩,明白通俗;細細琢磨,才知是一首政治抒情詩,含蓄隱晦。原來是蘇軾在慨嘆他的政敵即那些所謂"熙豐小人",他們在宋神宗死去、哲宗即位、高太后臨朝時,全被貶謫(剛被太陽收拾去);而到高太后死去、哲宗親政時,又全被起用了(又教明月送將來)。這是蘇軾一首用以抒發(fā)政敵被起用的憤懣詩。
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借吟詠花影,抒發(fā)了自己想要有所作為,卻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這首詩自始至終著眼于一個“變”字,寫影的變化中表現(xiàn)出光的變化,寫光的變化中表現(xiàn)出影的變化。第一句中“上瑤臺”,這是寫影的動,隱含著光的動。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為紅日逐漸西沉了。第二句“掃不開”寫影的不動,間接地表現(xiàn)了光的不動。光不動影亦不動,所以憑你橫掃豎掃總是“掃不開”的。三四兩句,一“收”一“送”是寫光的變化,由此引出一“去”一“來”影的變化。花影本是靜態(tài)的,詩人抓住了光與影的相互關系,著力表現(xiàn)了花影動與靜,去與來的變化,從而使詩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動態(tài)美。
寫光的變化,寫花影的變化,歸根到底是為了傳達詩人內(nèi)心的感情變化!吧犀幣_”寫花影移動,已含有鄙視花影之意;“掃不開”寫花影難除,更明現(xiàn)憎惡花影之情;“收拾去”寫花影消失,大有慶幸之感;“送將來”寫花影再現(xiàn),又發(fā)無奈之嘆。詩人巧妙地將自己內(nèi)心的感情變化寓于花影的倏忽變化之中,使詩作具有言近旨遠,意在言外的含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