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鏈接】
2019年10月,在江蘇無錫的高架橋側翻事故被初步定性為大貨車超載后,江蘇省痛定思痛、吸取教訓,迅即在全省開展了一場“嚴打”貨車超載的集中整治。貨車超載問題由來已久,且成因復雜,許多貨車司機明知超限超載是“公路第一殺手”,安全隱患極大,各地各部門也一直在治超,但這一社會問題卻始終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凸顯了問題的復雜性。
【公考角度解讀】
[提出觀點]
治理貨運超載是一項系統工程,有效治理貨運超限超載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綜合分析]
曾幾何時,運輸業(yè)流行這樣一句話,“不超載,就虧錢”。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與我國公路運費的定價不夠合理有關。由于我國公路貨運市場行業(yè)門檻極低,技術含量不高,同質化競爭非常嚴重。許多企業(yè)為了生存,不惜用低于成本線的價格去爭奪市場。而為了彌補由此造成的損失,則靠超載來彌補。就像報道中所指出的,原本只能運一卷鋼卷的貨車,有些貨車主竟要裝六七卷。
在這種情況下,貨運價格當然就會相對低一些,可這種低價是要社會和市場付出代價的。貨車超載運輸時,極大地降低了道路的使用年限,嚴重影響其使用壽命。另外,當大貨車嚴重超載時,其制動系統等均會受到影響,極易導致重特大事故的發(fā)生。最關鍵的是,因為超載的成本低、收益高,越來越多的貨車會走上超載之路。于是,運輸市場上的“劣幣驅逐良幣”出現了。守規(guī)矩的貨車主很難生存下去,而在利益的驅動之下超載行為變本加厲,直到把路橋和自己壓垮。
[對策措施]
有效治理貨運超限超載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建立完善規(guī)范的貨運市場。讓貨車司機在運輸市場博弈中擺脫弱勢的地位,例如建立貨車司機行業(yè)協會,通過協會的力量來保障零散的貨車司機的利益,同時也規(guī)范和約束會員的市場行為。
此外,技術進步也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治理手段和方式。一方面,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高了物流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一些信息化、專業(yè)化、特色化的物流信息平臺興起,如何將其運用到交通管理部門的貨運監(jiān)管與執(zhí)法當中,將技術紅利轉化為治理效能,也是治理改革的方向;另一方面,我們可以進一步完善監(jiān)控網絡,調整優(yōu)化治超站點布局,推動聯合執(zhí)法常態(tài)化,建立失信運輸企業(yè)和駕駛人“黑名單”制度,形成超限超載的治理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