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平晚行》
百年懷土望,千里倦游情。
高低尋戍道,遠近聽泉聲。
澗葉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羈心何處盡,風急暮猿清。
譯文
千里羈旅,多時離家,我禁不住回望故土,倦怠了游山玩水的興致。
在山中尋找高高低低的戍道,遠遠近近可以聽到泉水的聲音。
山澗旁的草色豐富讓人眼花,枝丫上的花朵繁多的讓人叫不出名字。
但是即使在平麻,我的愁思何時才能停止。只有清肅的晚風和青猿凄厲的啼叫。
注釋
、俾槠剑
、趹淹粒簯褢俟释。
、凼悍朗剡吔
、軡:夾在兩山間的水溝。
、萘b心:亦作羇心,猶旅思,羈旅的愁思。
擴展閱讀:《麻平晚行》賞析
懷土和倦游情這樣的詞是典型的羈旅思鄉(xiāng)的象征。連續(xù)三首詩,詩人多次運用百年和千里這樣的時間和空間交織進行的搭配,使得愁緒不僅僅彌漫在紙頁上,更是充斥在整個空間里,并且隨著第四維時間的推移更加的濃重。仿佛我們回到了那個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看到詩人的衣帶正飄動,感覺到詩人的思緒剛剛開始。百年,和千里,又運用的夸張的手法,洪造得了氛圍。
戍道就是為了防守邊疆而修的戰(zhàn)道。王勃是非?释麖娜謭髧摹T凇峨蹰w》中,他道:“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绷谠摹缎∈都o》中一段極其別致的描寫:“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于是伐竹取道”。然而在此詩中,無論是心中的渴望還是自然的美景都無法吸引詩人,高低錯落如何,遠近鳴環(huán)又如何。作者在這里追對它們作了粗略的帶過。
澗葉繁密到無法細分顏色,山花也無法辨名。照理說,已經是迷花倚石的境界了。然而,即使見到了仙境般的景色,這種景色,現在僅僅作為詩人羈心的反襯了。詩中,一個才分色和一個不辨名,是不著一色,而寫盡風流。
面對如此美景,詩人只道,我的愁思到哪里才會結束。言下之義就是還鄉(xiāng)。獨在異鄉(xiāng),那種孤獨和凄涼,日暮都會浮現和膨脹。柳宗元的小石潭竟然讓他凄神寒骨。所謂的“澗葉才分色,山花不辨名”竟然變成“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展葌黜,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擴展閱讀:王勃的詩歌成就
王勃的詩歌直接繼承了貞觀時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風尚,又注入新的時代氣息,既壯闊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具體來講,送別詩或氣勢磅礴、雄渾壯闊,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寫離別之情,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相慰勉,意境開闊,一掃惜別傷離的低沉氣息;或優(yōu)美靜謐、隱約迷蒙,如《江亭夜月送別》其二“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寂寂離亭掩,江山此夜寒”,描繪的是一幅美麗的江邊月夜圖,畫面優(yōu)美迷蒙,讓人心醉;或重在抒發(fā)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如《別薛華》,整首詩并不著意抒寫惜別之情,而是時時處處抒發(fā)對自己身世的悲切之感,哀傷之痛!盁熿F”意象在王勃送別詩中出現頻率極高,是王勃對前途命運迷惘和困惑的外在表現,如《秋日別王長史》中“野色籠寒霧,山光斂暮煙”,田野籠罩在濃濃的秋霧中,凄寒而朦朧,遠處的山峰在沉沉暮靄中聚斂而凝重,山光野色在寒霧暮煙中顯得隱約迷蒙,似夢似幻。相思詩則抒發(fā)了千里之外羈客的情感:思念家鄉(xiāng),懷念親友,傷春感懷,如《羈春》,則通過寫景抒發(fā)深沉的思鄉(xiāng)之情。園林山水詩既寫景生動、錘煉精工,又詩境美好,充滿生機,如《郊興》。同時,在描寫手法、詩境開拓等方面,又進行了新的嘗試,并取得顯著的藝術效果。遠游山水詩不僅充分展現了奇險壯麗的入蜀途中風光,而且因傾注了郁積之氣而尤顯深沉悲涼,底蘊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