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雨》
嵐霧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灘聲秋更急,峽氣曉多陰。
望闕云遮眼,思鄉(xiāng)雨滴心。
將何慰幽獨?賴此北窗琴。
賞析
今天的山嵐霧靄特別的重,天涯廣闊這里卻是如此的偏僻深遠。聞見灘頭江水帶來的秋意撲面而來,山谷的氣候濕潤,晴天也多像陰天。望向帝京但是云遮住了眼,想著故鄉(xiāng),檐上的雨一滴滴的滴到心里。用什么來安慰我這幽深彷徨的思緒,唯賴這北窗下的琴來解我心中孤獨。
表面看來寫的是詩人在外地為官,境遇艱苦,其實寫景即是抒情,作者的心情就像這嵐霧、灘聲、峽氣、正所謂,陰天,在不開燈的房間,思緒萬千,心潮澎湃,想要回到京城,但事不如人愿,古來材大難為用,將登太行雪滿山。
擴展閱讀:白居易的文學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影響極大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chuàng)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diào)和全力表現(xiàn),在中國詩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與元九書》中,他明確說:“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fā)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諷喻、閑適、感傷、雜律四類詩中,前二類體現(xiàn)著他“奉而始終之”的兼濟、獨善之道,所以重視。同時提出了自己的文學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倍脑姼柚鲝垼仓饕蔷驮缙诘闹S諭詩的創(chuàng)作而發(fā)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現(xiàn)出重寫實、尚通俗、強調(diào)諷喻的傾向:“今褒貶之文無核實,則懲勸之道缺矣;美刺之詩不稽政,則補察之義廢矣!罗o賦合炯戒諷喻者,雖質(zhì)雖野,采而獎之!保恕蹲h文章》)詩的功能是懲惡勸善,補察時政,詩的手段是美刺褒貶,炯戒諷喻,所以他主張:“立采詩之官,開諷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保拧恫稍姟罚┧磳﹄x開內(nèi)容單純地追求“宮律高”、“文字奇”,更反對齊梁以來“嘲風月、弄花草”的艷麗詩風。在《新樂府序》中,他明確指出作詩的標準是:“其辭質(zhì)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也!边@里的“質(zhì)而徑”、“直而切”、“核而實”、“順而肆”,分別強調(diào)了語言須質(zhì)樸通俗,議論須直白顯露,寫事須絕假純真,形式須流利暢達,具有歌謠色彩。也就是說,詩歌必須既寫得真實可信,又淺顯易懂,還便于入樂歌唱,才算達到了極致。
白居易對詩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補察時政。所以他緊接著說:“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新樂府序》)在《與元九書》中,他回顧早年的創(chuàng)作情形說:“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睘闀r為事而作,首要的還是“為君”而作。他也說:“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傷唐衢二首》其二),并創(chuàng)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諷諭詩,但總體指向卻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為只有將民情上達天聽,皇帝開壅蔽、達人情,政治才會趨向休明。
擴展閱讀:白居易的晚年生活
827年,白居易至長安任秘書監(jiān),配紫金魚袋,換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員所用的服色)。828年,轉(zhuǎn)任刑部侍郎,封晉陽縣男。829年春,因病改授與太子賓客分司,回洛陽履道里。830年12月,任河南尹。831年七月元稹去世。832年,為元稹撰寫墓志銘,元家給白居易潤筆的六七十萬錢,白居易將全數(shù)布施于洛陽香山寺。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賓客分司。835年,被任命為同州刺史,辭不赴任,后改任命為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封馮翊縣侯,仍留在洛陽。839年10月得風疾。841年,罷太子少傅,停俸。842年,以刑部尚書致仕,領(lǐng)取半俸。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閑適”的生活反應自己“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哲學。而844年,73歲的白居易出錢開挖龍門一帶阻礙舟行的石灘,事成后作詩《開龍門八節(jié)石灘詩二首并序》留念,詩中仍反映出他“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觀。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陽的履道里第度過,與劉禹錫唱和,時常游歷于龍門一帶。作《池上篇》、《醉吟先生傳》自況。845年,白居易74歲,尚在履道里第舉行“七老會”,與會者有胡杲、吉皎、鄭據(jù)、劉真、盧貞、張渾與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滿、李元爽,畫成“九老圖”。白居易晚年篤信佛教,號香山居士,為僧如滿之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