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金門•五月雨》
明•陳子龍
鶯啼處,搖蕩一天疏雨。極目平蕪人盡去,斷紅明碧樹。
費得爐煙無數(shù),只有輕寒難度。忽見西樓花影露,弄晴催薄暮。
【賞析】
“鶯啼處,搖蕩一天疏雨”兩句點題“雨”,描寫的是雨景。在那黃鶯兒啼叫的地方,滿天正飄灑著雨絲。這雨是黃梅雨,與夏季的急雨有很大區(qū)別,作者謂之“疏雨”,即稀疏細雨,便十分準確地抓住了梅雨的特點。“搖蕩”形容雨絲飄灑的狀態(tài),因是“疏雨”,顯得輕柔,稍被風吹便飄搖不定,這也是從梅雨的特點著手。這句描寫雨景,為視覺所見,“鶯啼處”則是聽覺所聞,因鶯啼聲清脆婉轉易引人注意,才有后句的雨景描寫。這兩句作為詞的開篇,有聲有景,意境優(yōu)美迷離。既然是梅雨,它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淅淅瀝瀝、綿綿不休,連續(xù)下了多日,使得春花凋殘,春樹青翠。不僅如此,江南梅雨季節(jié),濕度大,氣溫多變,給人帶來輕微的寒意,以致“費得爐煙無數(shù),只有輕寒難度”。
最后兩句由雨寫到轉晴。已近黃昏,花影隨著太陽光線移動,就好像在催促著薄暮的到來。這里“弄”字“催”字都用得很巧妙。張先有“云破月來花弄影”在這樣精彩的句子,王國維評曰“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本詞中,作者不說“花弄影’,而說“花影弄晴”,也就是說花影搖動引起光線的明暗變化,給人以晴的感覺,又是一層境界!按弑∧骸敝按摺弊郑x予花影以感情色彩,寫薄暮在花影輕搖中漸漸移去,好像是花影在催促傍晚的到來。感情及其細膩,表達也十分精彩。
擴展閱讀:陳子龍的簡介
陳子龍(1608年7月12日—1647年6月15日),明末官員、詩人、詞人、散文家、駢文家、編輯。陳子龍于萬歷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六月初一出生于南直隸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區(qū)),初名介,后改名子龍;初字人中,后改字臥子,又字懋中;晚號大樽、海士、軼符、於陵孟公等。崇禎十年進士,論功擢兵科給事中,命甫下而明亡,繼而任南明弘光朝廷兵科給事中。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眾武裝組織聯(lián)絡,開展抗清活動,事敗后被捕,永歷元年(公元1647年)五月十三投水殉國。
陳子龍的詩詞或偉麗秾艷,直追齊梁初唐;或合二種風格于一體,形成沉雄瑰麗的獨特風貌,為云間詩派首席,被公認為明代最后一個大詩人、“明詩殿軍”,并對清代詩歌與詩學產(chǎn)生較大影響。陳子龍亦工詞,為婉約詞名家、云間詞派盟主,被后代眾多詞評家譽為“明代第一詞人”、清詞中興的開創(chuàng)者,詞評家譚獻、龍榆生等人均對其詞作評價甚高。
陳子龍祖上世代務農(nóng),父親陳所聞,以文學名江南,萬歷四十七年中進士,官至刑、工兩部郎。陳子龍于萬歷三十六年五月初一出生,父親為其取名為介。不久后,其母告訴其父,在生子當晚,夢見房間壁上有龍出現(xiàn),“蜿蜒有光”,其父因此改其名為“子龍”。五歲時,生母病逝,使其受到很大打擊。六歲入學,勤治經(jīng)史,力攻章句。天啟三年(1623年),十六歲的子龍舉童子試,縣試中名居第二,府試也位居高等,但在院試中落選。次年再次在院試中落選,直到十八歲時,第三次參加童子試,才獲得成功,成為生員(“秀才”)。時大批廷臣因為反對魏忠賢,紛紛被削職為民或逮之獄死。陳所聞告病在家,每閱邸報,扼腕嘆息,教陳子龍剖析邪正,明辨是非。天啟五年(1625年),他先后與本郡夏允彝、徐孚遠、周立勛、宋征璧以及蘇州、嘉興等府的一些文人學士結為好友,切磋學術,議論時務,后來大都成為明季江南黨社運動的骨干分子。天啟六年(1626年),補松江府學生員。父病歿,居家守孝,閉門不出,博覽群書,尤其致力于古文詞。
擴展閱讀:陳子龍的文學成就
明清易代之際,陳子龍以其特出之才情文章與錚錚之民族氣節(jié)成為當時文人之代表、明末清初江南風云人物、文壇盟主,《明史》本傳稱其“生有異才,工舉子業(yè),兼治詩賦古文,取法魏、晉,駢體尤精妙”。陳子龍領袖云間派(云間詞派與云間詩派),對明末清初詩詞振興形成巨大影響,流風余韻波及身后近半個世紀。陳子龍在詩、詞、駢文、散文均卓然自成一家,是明清二代最多才多藝的作家之一,又由其高尚的人格、不屈的風骨,而為當世以及后世敬仰,其人文章氣節(jié),皆堪稱后人楷模。
陳子龍為明末清初三大詩人之一,與錢謙益、吳偉業(yè)齊名(但錢、吳二人在詞與駢文方面都不及陳子龍)。其詩學思想追慕六朝、盛唐,倡導明七子復古主張,但其詩歌創(chuàng)作尤其是中后期詩歌創(chuàng)作旨在繼承盛唐詩歌創(chuàng)作反映現(xiàn)實的精神,特別強調(diào)文學創(chuàng)作的社會意義,所以其詩感慨時事,關心民生,雄深豪邁,沉郁頓挫,蒼勁之色與節(jié)義相符,同時文辭華美、音韻鏗鏘,浸透著憂國憂民的真摯情懷與高尚的愛國節(jié)操,是結束明代復古派詩歌創(chuàng)作的最后一個大詩人,被公認為“明詩殿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