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美堂暴雨》
宋•蘇軾
游人腳底一聲雷,滿座頑云撥不開。
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
十分瀲滟金樽凸,千杖敲鏗羯鼓催。
喚起謫仙泉灑面,倒傾鮫室瀉瓊瑰。
【賞析】
有美堂,為宋仁宗時杭州太守梅摯所建,在杭州吳山處,左眺錢江,右瞰西湖。堂名“有美”,是因宋仁宗賜梅摯詩句“地有吳山美,東南第一州”而取的。歐陽修曾作《有美堂記》,時人也紛紛吟詩作文題吟此堂。蘇軾的這首七律選取的是有美堂的一場暴雨,詩以雄奇的筆調、新妙的語言有聲有色地摹寫了驟然而至的急雨之景,氣勢十分雄偉壯大。
頷聯(lián)“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寫暴雨突來,風起云涌之勢。天邊的暴風,挾帶著烏云,把海水吹得幾乎立了起來;一陣暴雨,從浙東渡過錢塘江,向杭州城襲來。上句用“天外黑風”形容狂風驟起,天地變色的景象。風是看不見的,蘇軾卻給它著色,說是黑風,以視覺代替感覺,很形象地表現(xiàn)了暴雨來時疾風挾著烏云飛奔的情形!按岛Aⅰ眲t表現(xiàn)暴風之猛烈,雨勢之滂沱。宋蔡絳《西清詩話》認為此句詩是學杜甫“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句,未必如此,但兩者的氣勢很接近。有美堂縱然很高,但作者不可能見到大海,因此“吹海立”是想象之詞。下句寫風帶著暴雨從東面漸漸而來,連用“飛”、“過”、“來”三個動詞,極為生動地展現(xiàn)暴雨由遠及近、呼嘯奔來的壯觀景象。夏天的暴雨,區(qū)域很小,來勢迅猛,作者通過“飛雨過江來”五字,將這一情況囊括殆盡。
擴展閱讀:蘇軾的詩作
蘇軾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閱歷極為豐富。他善于從人生遭遇中總結經(jīng)驗,也善于從客觀事物中見出規(guī)律。在他眼中,極平常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如《題西林壁》和《和子由澠池懷舊》兩詩。在這些詩中,自然現(xiàn)象已上升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轉化為理性的反思。尤為難能可貴的是,詩中的哲理是通過生動、鮮明的藝術意象自然而然地表達出來,而不是經(jīng)過邏輯推導或議論分析所得。這樣的詩歌既優(yōu)美動人,又饒有趣味,是名副其實的理趣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和“雪泥鴻爪”一問世即流行為成語,說明蘇軾的理趣詩受到普遍喜愛。蘇軾中類似的作品還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飲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夾阻風》等。蘇軾極具靈心慧眼,所以到處都能發(fā)現(xiàn)妙理新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蘇軾對沉浮榮辱持有冷靜、曠達的態(tài)度,這在蘇軾中有充分的體現(xiàn)。蘇軾在逆境中的詩篇當然含有痛苦、憤懣、消沉的一面,但蘇軾更多的詩則表現(xiàn)了對苦難的傲視和對痛苦的超越。
蘇軾學博才高,對詩歌藝術技巧的掌握達到了得心應手的純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對待藝術規(guī)范,縱意所如,觸手成春。而且蘇軾的表現(xiàn)能力是驚人的,在蘇軾筆下幾乎沒有不能入詩的題材。
擴展閱讀:蘇軾的軼事典故之《道化童蒙》
蘇軾、蘇轍兄弟少年時在家鄉(xiāng)今四川省眉山市天慶觀讀書,他們的啟蒙老師是道士張易簡。當時張易簡道長收的學生有幾百人,蘇軾是倍受張道長青睞的學生之一,另一個是后來載入《仙鑒》的知名道士陳太初。據(jù)東坡《志林》記載,在蘇軾被貶黃州時,他的老同學陳太初在漢中羽化仙去。
由于蘇軾自小受道教的啟蒙教育,他的一生對道教情有獨鐘,常穿道袍,游訪道士。如《放鶴亭記》對道人張?zhí)祗K大加贊賞,而《后赤壁賦》又以道人入夢結尾。在他被貶時,仍給許多道觀、道堂撰文,于是有了《眾妙堂記》、《觀妙堂記》、《莊子祠堂記》等等美文。在《眾妙堂記》文中他講述了夢中見到自己的小學老師張易簡道長并深受教誨之事,可見道教對其影響之深。
蘇軾之弟蘇轍在《龍川略志》開篇即言夢見小學時讀書天慶觀之事,夢中的蘇轍通過與老子像的對話,泄露了一個鮮為人知的天道報應現(xiàn)象:不殺生可以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