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喜遇王處士》
唐•王績
北場蕓藿罷,東皋刈黍歸。
相逢秋月滿,更值夜螢飛。
【賞析】
詩的前兩句敘事,寫作者在耕作一天后歸來的情景!氨眻觥、“東皋”泛指詩人家附近的田地;“蕓藿”、“刈黍”指秋天的農(nóng)事活動。這些場景組合成了一幅和諧而有節(jié)奏的動感畫面,體現(xiàn)了詩人耕作時愉快悠閑的心情。
后兩句“相逢秋月滿,更值夜螢飛”描寫的是詩人和朋友相遇時的自然風(fēng)景。詩人和朋友相逢的時候,正值秋月圓滿,更有星星點點的螢光點綴。那時的田園在秋月和螢光的襯托之下,更顯寧靜溫馨,透著恬淡之美,別有一番情趣。田園中的秋月有著喧鬧街市中體驗不到的清幽干凈之美,它一塵不染,分外皎潔,帶著田園的恬靜,十分美好。田園中多夜螢,那一點點的螢光如閃爍著的星光,彌漫在夜空中,織成一幅幅變幻不定的光圖案,給這寧靜安閑的山村秋夜增添了流動意致和欣然生意。作者寫“秋夜喜遇王處士”,直到詩的末句依舊沒有提到一個“喜”字,但作者描寫的這幅由溶溶明月、點點流螢所組成的山村秋夜畫圖,借助于“相逢”、“更值”這些感情色彩濃郁的詞語,將那種沉醉于眼前美好景色的心境、以及朋友促膝而談的和諧場景都展現(xiàn)了出來。
擴展閱讀:王績的簡介
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古絳州龍門縣(山西萬榮縣通化鎮(zhèn),通化鎮(zhèn)1972年由河津縣劃入萬榮縣)人,唐代詩人。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不樂在朝,辭疾,復(fù)授揚州六合丞。時天下大亂,棄官還故鄉(xiāng)。唐武德中,詔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貞觀初,以疾罷歸河渚間,躬耕東皋(今宿州五柳風(fēng)景區(qū)),自號“東皋子”。性簡傲,嗜酒,能飲五斗,自作《五斗先生傳》,撰《酒經(jīng)》、《酒譜》,注有《老》、《莊》。其詩近而不淺,質(zhì)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高風(fēng)。律體濫觴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際,無功實為先聲。
王績自幼好學(xué),博聞強記。隋開皇二十年(600年),11歲的王績游歷京都長安(今西安),拜見權(quán)傾朝野的大臣楊素,被在座公卿稱為“神童仙子”。大業(yè)元年(605年),應(yīng)孝廉舉,中高第,授秘書正字。其進取之志,是入唐后自度不能置身臺輔,才漸漸不復(fù)有經(jīng)世之心。
擴展閱讀:王績的軼事
王績好飲酒,常飲至五斗不亂,人有以酒邀者,無貴賤輒往。杜之松,故人也,為刺史,請績講禮,答曰:“吾不能揖讓邦君門,談糟粕,棄醇醪也!
譯文:王績喜歡飲酒,常常飲酒到五斗不醉。有人以酒相邀,無論地位高低,總是前往。杜之松是王績的老朋友,他擔(dān)任刺史,請王績?nèi)ブv授禮法,王績回答說:“我不能到本郡刺史的官府去應(yīng)酬,談?wù)撛闫桑瑨仐壝谰瓢 !?/p>
績之仕,以醉去職,鄉(xiāng)人靳之,托無心子以見趣曰:“無心子居越,越王不知其大人也,拘之仕,無喜色。俄而無心子以*行聞,王黜之,無慍色。退而適茫蕩之野,過動之邑而見機士,機士撫髀曰:‘嘻!子賢者而以罪廢邪?’曰:‘子聞蠻蠊氏馬乎?一者朱鬣白毛,驟馳如舞,終日不釋轡而以熱死;一者重頭昂尾,踶齒善蹶,棄諸野,終年而肥。夫鳳不憎山棲,龍不羞泥蟠,君子不茍潔以罹患,不避*而養(yǎng)精也!逼渥蕴幦绱。
譯文:王績當(dāng)官的時候,因酒醉而失職,鄉(xiāng)人都嘲笑他。王績就托名無心子,風(fēng)趣地說:“無心子旅居越國,越王不知道他是個品德高尚的人,就勉強他做官,他面無喜色。不久,無心子以行為不正聞名,越王便罷免了他的官職,他面無怒色。被罷退后,無心子就去到茫茫的原野,經(jīng)過動城時見到機士。機士拍著大腿說:“您這樣有賢德的人因為獲罪被罷免了嗎?”王績回答說:”您聽說過蠻蠊氏的馬嗎?他的馬,有一匹頸上的毛是紅色的,身上的毛是白色的,奔跑起來像跳舞,終因累熱而死;有一匹頭沉重地向下垂,尾巴高高地向上揚,會踢會咬又會尥蹶子,被丟棄在野外,反而一年到頭都是膘肥體壯。那鳳凰并不嫌惡棲息在山里,蛟龍也不因盤曲在泥中而感到羞辱,君子不拘泥于潔行而招來禍患,不回避污*而善養(yǎng)精神啊。’”王績對待自己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