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詩》
唐•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賞析】
這首《滕王閣》詩是王勃寫在《滕王閣序》之后的一首七言古詩,相比之下,《滕王閣序》更為人所知。但這首詩描寫滕王閣,顯得十分凝練老道,同樣詩一首精彩之作。
起句談滕王閣的地理位置,次句極寫滕王閣的風物,突出了宴會的盛大,場面的豪奢,同時也暗示了滕王閣的來源。滕王閣是唐高祖李淵的幼子李元嬰所建,李元嬰是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驕奢*逸,為了享受紙醉金迷的生活,便建造了滕王閣!爱嫍澇w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一聯(lián),不但寫出滕王閣的寂寞,而且寫出了滕王閣的居高臨遠之勢,早上畫棟飛上了南浦的云,黃昏珠簾卷入了西山的雨,情景交融。頸聯(lián)“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使詩的內(nèi)涵更加深沉厚重。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具有很強的空間感,“日悠悠”三字,從空間轉(zhuǎn)移到時間,點出了時間的漫長,具有一種滄桑感和恒久感,很自然地生出了斗轉(zhuǎn)星移、情隨事遷的感慨,從而為下句引出建閣人埋下伏筆。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兩句,承接前三聯(lián)的內(nèi)容和氣勢,運用對偶的手法,將全詩的情感抒發(fā)得淋漓盡致。閣中的帝家皇子早已經(jīng)不在,而樓閣檻外的長江,卻是永恒地流動著,無窮無盡。尾聯(lián)通過對滕王閣景物的描寫和滕王閣今昔的對比,表達了對人去樓空物換星移的感傷和感慨,以水作結(jié),含蘊無窮。相傳王勃寫這首詩時,末句空了一個字不寫,只留下“檻外長江□自流”,便飄然而去。在座的人議論紛紛,各種猜測,莫衷一是。閻伯輿包了千兩銀子,親自率文人們來見王勃,請求補全。王勃接過銀子,故作驚訝地反問:“我不是把字寫全了嗎?就是空字啊,‘檻外長江空自流’!”眾人恍然大悟,王勃名利雙收,實在是賺足了面子。
擴展閱讀:王勃的詩歌成就
王勃的詩歌直接繼承了貞觀時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風尚,又注入新的時代氣息,既壯闊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具體來講,送別詩或氣勢磅礴、雄渾壯闊,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寫離別之情,以“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相慰勉,意境開闊,一掃惜別傷離的低沉氣息;或優(yōu)美靜謐、隱約迷蒙,如《江亭夜月送別》其二“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寂寂離亭掩,江山此夜寒”,描繪的是一幅美麗的江邊月夜圖,畫面優(yōu)美迷蒙,讓人心醉;或重在抒發(fā)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如《別薛華》,整首詩并不著意抒寫惜別之情,而是時時處處抒發(fā)對自己身世的悲切之感,哀傷之痛。“煙霧”意象在王勃送別詩中出現(xiàn)頻率極高,是王勃對前途命運迷惘和困惑的外在表現(xiàn),如《秋日別王長史》中“野色籠寒霧,山光斂暮煙”,田野籠罩在濃濃的秋霧中,凄寒而朦朧,遠處的山峰在沉沉暮靄中聚斂而凝重,山光野色在寒霧暮煙中顯得隱約迷蒙,似夢似幻。相思詩則抒發(fā)了千里之外羈客的情感:思念家鄉(xiāng),懷念親友,傷春感懷,如《羈春》,則通過寫景抒發(fā)深沉的思鄉(xiāng)之情。園林山水詩既寫景生動、錘煉精工,又詩境美好,充滿生機,如《郊興》。同時,在描寫手法、詩境開拓等方面,又進行了新的嘗試,并取得顯著的藝術(shù)效果。遠游山水詩不僅充分展現(xiàn)了奇險壯麗的入蜀途中風光,而且因傾注了郁積之氣而尤顯深沉悲涼,底蘊深厚。
擴展閱讀:歷史評價
《舊唐書》:“六歲解屬文,構(gòu)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
楊炯:“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jīng),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
陸時雍:王勃高華。
胡應麟:王勃興象宛然,氣骨蒼然,實首啟盛、中妙境,五言絕亦抒寫悲涼,洗盡流調(diào),究其才力,自是唐人開山祖。
鄭振鐸:“正如太陽神萬千縷的光芒還未走在東方之前,東方是先已布滿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狈Q贊王勃作盛唐詩歌的黎明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