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春歸何處》
宋•黃庭堅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賞析】
詞以一個問句開篇,對春的去處提出疑問。“春歸何處”,春天到底去哪里了呢?“無行路”,連同一個“歸”字,將春天擬人化,表現(xiàn)出作者對春天眷戀不舍的感情。“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這兩句寫得很有情味,作者忍不住問,有誰知道春天的去處?若是知道,把“春天”給叫回來,我要和它住在一塊。這當然只是作者的一種美好想象,春天是一個很抽象的事物,并不是一個人,作者有意使用曲筆來表現(xiàn)自己的惜春之情,進而使詞的情節(jié)波蕩起伏。
詞的下闋寫得更加有趣,“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沒有人可以知道春天的去處,除非問一問春天的小精靈——黃鸝。黃鸝一般是在春末夏初出現(xiàn),對春天的歸去非常敏感,所以詞人就想當然,說只有黃鸝才能知道春的去處?墒屈S鸝又不是人,整天嘰嘰喳喳,誰能曉得它的意思呢?“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末尾兩句寫得很靈動,妙趣橫生。只見黃鸝趁著風勢,輕快地飛過薔薇花叢。薔薇花開,夏天已來臨,詞人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所喜愛的春天已經不見了,惜春之情,可見一斑。這首詞容易令我們回想起小時候的一首兒歌“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小燕子的花衣里……”
薛礪若《宋詞通論》:“山谷詞尤以《清平樂》為最新,通體無一句不俏麗,而結句‘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不獨妙語如環(huán),而意境尤覺清逸,不著色相。為山谷詞中最上上之作,即在兩宋一切作家中,亦找不著此等雋美的作品。”
擴展閱讀:黃庭堅的文學造詣
江西詩派是北宋后期形成了一個以杜甫為祖,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宗(即“一祖三宗”)的詩歌流派。黃庭堅是江西詩派的開派宗師和領袖。該流派崇尚黃庭堅的“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之說。且詩派成員大多受黃庭堅的影響,作詩風格以吟詠書齋生活為主,重視文字的推敲技巧。
黃庭堅的詩以唐詩的集大成者杜甫為學習對象,構建并提出了“點鐵成金”和“奪胎換骨”等詩學理論,成為江西詩派作詩的理論綱領和創(chuàng)作原則,對后世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宋代大詩人之一,黃庭堅對宋詩的影響甚至超過了一代大文豪蘇軾。蘇軾作詩以氣運筆、放筆縱意、縱橫馳騁、大開大闔、變化莫測、結構復雜,無跡可求,所以蘇詩成就雖高,師之者極少,未能形成流派。黃庭堅的創(chuàng)作思路有跡可尋,甚講法度,便于學習,所以其追隨者很多。黃庭堅的詩,法度嚴謹,說理細密,代表了宋詩的特點?梢哉f,黃庭堅詩是宋詩藝術特色的,受黃庭堅影響形成的江西詩派,也影響了南宋一代詩風,并對后世造成深遠影響。蘇軾做侍從官時,曾舉薦黃庭堅代替自己,推薦詞中有“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句,可見推舉之重。
擴展閱讀:黃庭堅作詩的講究
一是注重用字。用字“要字字有來處”。時人評黃庭堅作詩“一字一句,必月鍛季煉,未嘗輕發(fā)”。黃庭堅還提出詩的“句中眼”,所謂“句中眼”即后人所說的“詩眼”,就是注重對關鍵字詞的錘煉,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之“綠”字,即是錘煉而來,可謂“置一字如關門之鍵”。
二是重視句法。黃庭堅《送顧子敦赴河東》詩:“無人知句法,秋月自澄江”。何謂“句法”,從這句詩里可以看出,黃庭堅論詩的句法尚簡易,如秋月澄江,明晰可感。在《與王觀復第二書》中說:“但熟觀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詩,便得句法簡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無斧齒鑿痕,乃為佳耳!
三是講究章法。黃庭堅講章法命意言論甚多,如:“欲作楚辭,追配古人,直須熟讀《楚辭》,觀古人用意曲折處講學之,然后下筆。譬如巧女繡妙一世,若欲作錦,必得錦機乃能作錦!卑颜路ńY構喻為“錦機”。又如“山谷文章必謹布置,每見后學,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又如:“作詩正如作雜劇,初時布置,臨了須打渾,方是出場。”綜合起來看,黃庭堅所謂章法是講求詩的結構的曲折變化,而這些曲折變化是通過學習前人作品揣摩出來的。
黃庭堅雖講詩法,但他并不固守詩法,而是要求最終超越詩法,達到“不煩繩削而自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