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大禹寺義公禪房》
唐•孟浩然
義公習禪寂,結(jié)宇依空林。
戶外一峰秀,階前眾壑深
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
看取蓮花凈,應知不染心。
【賞析】
首聯(lián)點出禪房的背景,即義公為了“習禪寂”,而在空寂的山里修筑禪房。中間兩聯(lián)描寫禪房周圍的環(huán)境,是在贊美山水美景,無一字贊人。“看取蓮花凈,應知不染心”,這兩句由景歸結(jié)到人,說明寫景也是寫人,贊景以贊人!吧徎ā敝竿ǔKf的“青蓮”,是佛家語。青蓮葉子寬而長,青白分明,它清凈高潔,不染纖塵,印度人認為它具有偉人眼睛的特征,所以用來形容佛的眼睛。這兩句的含意是說,義公選取了這樣美妙的山水環(huán)境來修筑禪房,可見他具有佛眼般清凈的眼界,方知他懷有青蓮花一樣纖塵不染的胸襟。這就點破了寫景的用意,結(jié)出了這首詩的主題。
擴展閱讀:孟浩然清淡自然的詩風
孟浩然的詩歌主要表達隱居閑適、羈旅愁思,詩風則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詩見長。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傾大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他主要寫山水詩,是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寫政治詩與邊塞游俠詩,后期主要寫山水詩。其詩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寫下的山水行旅詩,也有他在登臨游覽家鄉(xiāng)一帶的萬山、峴山和鹿門山時所寫的遣興之作。還有少數(shù)詩篇是寫田園村居生活的。詩中取材的地域范圍相當廣大。
山水景物是南朝詩歌最重要的題材,經(jīng)歷長期發(fā)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到孟浩然,山水詩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這主要表現(xiàn)在:詩中情和景的關系,不僅是彼此襯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詩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諧調(diào)的成分,而顯得更加單純明凈;詩的結(jié)構(gòu)也更加完美。孟浩然在旅程中偏愛水行,如他自己所說:“為多山水樂,頻作泛舟行!保ā督(jīng)七里灘》)他的詩經(jīng)常寫到漫游于南國水鄉(xiāng)所見的優(yōu)美景色和由此引發(fā)的情趣,如《耶溪泛舟》)
房日晰在《略談孟浩然詩風的清與淡》一文中指出:“縱觀孟詩,其詩風之淡,大致有三:一為思想感情的淡,沒有激切的情緒的流露;二為詩意表現(xiàn)的淡,沒有濃烈的詩意的展示;三為語言色彩的淡,沒有絢麗色彩的描繪。
擴展閱讀:孟浩然獨特的詩歌美學觀
在詩歌創(chuàng)作的藝術形式方面,孟浩然也有其獨特的見解。他主張詩歌要用形象思維,通過詩的語言塑造形象,通過形象顯示詩歌的意旨。讀者“棄象忘言”而得意。他在《本阇黎新亭作》詩中寫道:“棄象玄應悟,忘言理必該。靜中何所得?吟詠也徒哉!”孟浩然借用了佛學和道家哲學中的“棄象忘言”說,提倡詩歌創(chuàng)作的抒情言志、表情達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孟浩然還主張作詩不必受近體格律的束縛,應當“一氣揮灑,妙極自然”!睹虾迫患酚性267首,其中五言古詩63首,七言古詩6首,五言律詩130首,七言律詩4首,五言排律37首,五言絕句19首,七言絕句8首。從中可以看出,除69首古風外,全是近體詩,而五言律詩又最多。可以說他是盛唐詩人大量寫作近體詩的第一人。但這些詩大都不能算是嚴格合律的近體詩。如《舟中晚望》、《洛下送奚三還揚州》、《洞庭湖寄閻九》、《都下送辛大之鄂》、《與諸子登峴山》等詩,皆與五言律詩的對偶不合。但詩品家對它們的評價卻相當高。嚴羽《滄浪詩話》就說:“皆文從字順,音韻鏗鏘”。
近體詩的律式,在孟浩然之前的杜審言那里已經(jīng)完全成熟了。杜審言也是襄陽人,他不能不知道。那么,他為什么不沿著老杜的路子走呢?對此施補華《峴傭說詩》認為:“五言律有中二語不對者,有全不對者,須一氣揮灑,妙極自然。初學人當講究對仗,不能臻此化境!边@就是說,孟浩然五言律不合律有其深層次的美學原因。他追求自然美,是對初唐過多追求形式美的矯正。他把古風與近體來了一次整合,他的近體多為古風化的近體。將近體詩的格律精神與古風的自然平和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從而達到了一種“興象玲瓏”的藝術境界。讀孟浩然的詩,看不到近體格律的束縛,而是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既接受近體格律,有不被近體格律所累,一切以自然為第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