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mèng)姓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的衛(wèi)國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縶,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周朝分封的同姓諸侯國衛(wèi)國,其開國之君為周武王弟衛(wèi)康叔,都城在今河南境內(nèi)。衛(wèi)國傳至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縶,字公孟,因病不得繼位,讓位給其叔。
到了公子縶的孫子姬驅(qū),便以祖父之字為姓氏,稱公孟氏,后有省文簡化為單姓孟氏者,是為河南孟氏。[1]
源流二
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時期齒序排列,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上古時期,人們對子女后代的尊卑排位很早即有了特定的嫡、庶觀念。從在安陽殷墟出土的商時期甲骨文字中,已經(jīng)有了“子孟次別于子之伯”的記載(該甲骨片現(xiàn)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編號KCN-2704-141-03),說明其時對嫡、庶的分別已經(jīng)十分明顯。按商禮:伯,指嫡支長子,即正妻所生之第一子;孟,指庶支長子,指庶妻或妾妃所生之第一子。在典籍《禮·緯》中明確記載:“嫡長曰伯,庶長曰孟。”因此,“孟”,在很古早就已經(jīng)作為子女嫡庶齒序的排列稱謂,顯然是孩子名字稱呼的主要形式。中國古代奴隸制社會中、晚期的代表階段殷商至兩周時期,已經(jīng)明確沒有了禪讓模式,君主之位的傳承方式已經(jīng)固定化為“嫡承庶輔”,“孟”也就成為了程式化的“次之第一”稱謂的代表。因此,當繼承人已經(jīng)成年(虛歲十八歲)時,稱作“天子之年”,說明具備了繼承君位的能力,但父君健在,其只能等待,即謂“孟位以待”。這在典籍《書傳》中也有明確解釋:“天子之子,年十八,稱孟侯!绷硗,在古代,女子之兄亦稱為“孟”,常有長孟、次孟……,指的就是類如大舅子、二舅子之類的稱謂,是母系氏族社會的典型遺痕。在中國歷史進入到封建社會之后,這種嫡庶稱謂不但沒有休止,而且愈演愈烈,因為它完全符合封建社會制度的人文理念,以至于直到今天,這種影響仍然深邃地固化在中國億萬民眾之中,且不容忽視。
庶支長子之孟、嫡傳繼位之孟、女兄稱謂之孟……等等,早就在中華人文歷成為姓氏之始,孟氏一族遠早于姬姓孟氏之源,其來源繁復深遠,絕無一論。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的魯國公族慶父的兒子公孫敖。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jù)史書記載,黃帝姓公孫,是少典氏部落首領(lǐng)的兒子。他生于壽丘(今山東曲阜),長于姬水,故又姓姬;后居軒轅之丘,因此號軒轅氏;再遷有熊(今河南新鄭),也稱有熊氏。
慶父共仲雖為孟氏之始祖,但因其三年連弒二君,罪使國內(nèi)大亂,人不敢敬,而孟子系慶父后裔,且才高德重,故孟氏族人尊奉孟軻為得姓始祖。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墨爾奇特氏,亦稱蒙格惕氏、穆奇德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七十二姓滅里吉歹部,后為巴爾虎蒙古姓氏,世居扎魯特(今內(nèi)蒙古扎魯特旗)。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orcit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孟氏、穆氏、秦氏等。
、.蒙古族墨爾濟吉特氏,亦稱莫勒圖特氏,居克什克騰(今內(nèi)蒙古克什克騰旗)。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orjigite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孟氏。
⑶.蒙古族岳羅沁氏,亦稱亦赫君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nèi)蒙古克什克騰旗)。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Yolocin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孟氏。
⑷.蒙古族亦赫君氏,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孟氏。
源流五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穆顏氏,亦稱穆延氏,源出遼國時期五國部之一的抹拈部(抹捻氏),以部為姓,滿語為MuyanHala,世居渾春(今黑龍江黑河以北俄羅斯境內(nèi)),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孟氏、秦氏、穆氏等。
⑵.滿族蒙果資氏,滿語為MenggosiHala,世居綏分(今黑龍江綏分河上游地區(qū)),后多冠漢姓為孟氏。
、.滿族蒙古爾濟氏,滿語為Menggurgi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科爾沁(今內(nèi)蒙古通遼、吉林西部一帶)。后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孟氏、蒙氏等。
、.滿族孟克伊哷氏,滿語為MengkyireHala,世居蜚優(yōu)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xiāng)高麗城村),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孟氏等。
、.滿族墨克勒氏,滿語為Mokele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孟氏。
、.滿族墨勒哲哷氏,亦稱莫爾哲勒氏,滿語為MoljereHala,漢義“用刀復仇”,世居巴林(今黑龍江伯力、俄羅斯哈布羅夫斯克)、白石(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阿穆達(今黑龍江哈爾濱山彥倭和)、松花江、黑龍江等地。后有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孟氏、曹氏、莫氏等。
源流六
源于鄂倫春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鄂倫春族瑪拉庫爾氏,亦稱莫拉呼爾氏,瑪哈依爾氏,世居精奇里江(今俄羅斯境內(nèi)結(jié)雅河流域)。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alakurHala,漢義“分支”。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孟氏。
、.鄂倫春族瑪拉依爾氏,世居精奇里江(今俄羅斯境內(nèi)結(jié)雅河流域)。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alalr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孟氏。
源流七
源于達斡爾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黑龍江志稿》記載:
達斡爾族莫爾登氏,亦稱孟爾丁氏、孟爾的音氏、墨爾丹氏、莫塔哈利氏,滿語為MordinHala,世居黑龍江布特哈地方(今黑龍江訥河)。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alalr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孟氏、莫氏、蒼氏等。
源流八
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今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孟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孟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慶父。(?--公元前660年):姬姓,魯氏,名慶父,魯桓公(姬允)之子。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魯桓公的庶子慶父。慶父是個品行極壞的人,與其嫂、魯莊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沒有子嗣,他與哀姜密謀,欲立哀姜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子開為魯君繼承人。莊公死后,其小弟季友按照莊公的意愿立莊公之子開,就是緡公。后來,慶父又派人殺死緡公,欲自立。因此,魯國人非常恨他,都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非常害怕,逃到莒國。季友用賄賂求莒送歸慶父,慶父在歸國途中自殺。這時任魯相的季友,讓慶父的兒子公孫敖繼承慶父的祿位。因慶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的;又為避諱弒君之罪,所以,慶父的子孫改稱孟孫氏。后來,孟孫氏又簡化為孟氏。慶父欺君,其子孫改姓,都發(fā)生在魯國,魯國建都于曲阜(今屬山東),所以這支孟姓出自山東。慶父死后,其子公孫敖在慶父幼弟季友的協(xié)助下,繼其父之位,得以保此姬姓之嗣,為孟孫氏最終發(fā)展為魯國世卿打下了基礎(chǔ)。
【始祖】
慶父(?--公元前660年):姬姓,魯氏,名慶父,魯桓公(姬允)之子。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魯桓公的庶子慶父。慶父是個品行極壞的人,與其嫂、魯莊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沒有子嗣,他與哀姜密謀,欲立哀姜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子開為魯君繼承人。莊公死后,其小弟季友按照莊公的意愿立莊公之子開,就是緡公。后來,慶父又派人殺死緡公,欲自立。因此,魯國人非常恨他,都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非常害怕,逃到莒國。季友用賄賂求莒送歸慶父,慶父在歸國途中自殺。這時任魯相的季友,讓慶父的兒子公孫敖繼承慶父的祿位。因慶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的;又為避諱弒君之罪,所以,慶父的子孫改稱孟孫氏。后來,孟孫氏又簡化為孟氏。慶父欺君,其子孫改姓,都發(fā)生在魯國,魯國建都于曲阜(今屬山東),所以這支孟姓出自山東。慶父死后,其子公孫敖在慶父幼弟季友的協(xié)助下,繼其父之位,得以保此姬姓之嗣,為孟孫氏最終發(fā)展為魯國世卿打下了基礎(chǔ)。[2]
各支始祖
孟軻:字子輿,生于周烈王四年、魯共公五年巳酉歲四月初二日寅時。是為孟氏世家二義堂始祖。
【遷徙】
孟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三位,屬于大姓系列,人口約四百零六萬一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25%左右。
先秦時期。孟姓最初活動于河南、山東、河北交匯地區(qū)。兩漢至唐朝,孟姓在華北、中原、西北、江浙、川鄂地區(qū)已有分布,但主要的活動地仍在冀魯大地。唐朝以后,由于北方外族入主中原,政權(quán)頻繁更迭,發(fā)生了幾次大規(guī)模的南下移*動,孟姓在長江以南地區(qū)也得到迅速的擴散。
宋朝時期,孟姓大約有近32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2%,排在第五十五位。孟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約占全國孟姓總?cè)丝诘?0%。孟姓在全國主要分布在河北、山東、四川,這三省集中了孟姓總?cè)丝诘?4%。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四省。全國形成了冀魯、川鄂兩塊孟姓聚集地。明朝時期,孟姓大約有2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22%,為明朝第八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孟姓人口增長為負值。面對戰(zhàn)亂和屠殺,受害群體首先應是主體在北方的人群,孟姓是北方地區(qū)姓氏,自然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孟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東、山西、河北,這三省大約占孟姓總?cè)丝诘?8.7%。其次分布于浙江、陜西二省。山東為孟姓第一大省,大約占孟姓總?cè)丝诘?2%。宋元明600余年,孟姓主要向江南、東部、西部遷移,魯、冀、晉為孟姓聚集區(qū)。
【分布】
當代孟姓的人口已達330多萬,列在全國第七十三位,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27%。宋朝至今1000年中孟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V形的態(tài)勢。在全國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山東、河南、河北,這三省的孟姓大約占孟姓總?cè)丝诘?6%。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蘇、遼寧、山西、黑龍江,江蘇、遼寧、山西、黑龍江這四省又集中了28%的孟姓人口。山東為孟姓第一大省,約占孟姓總?cè)丝诘?1%。全國形成以魯豫冀、東北為中心的兩大塊孟姓聚集區(qū)。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間,孟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主要由東南部向中原、華北回遷,尤其突出向東北的遷移。孟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魯冀京津、黑吉遼大部、內(nèi)蒙古中部和東部、豫皖蘇北部、山西東北部,孟姓占當?shù)厝丝诘谋壤话阍?.48%以上,中心地區(qū)達到1%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8.4%,居住了大約54%的孟姓人群。在豫晉大部、皖蘇中部、皖東北、湖北北部、陜寧、甘肅大部、新疆西北、內(nèi)蒙古中西部、遼寧東段、吉林東部、黑龍江東南,孟姓占當?shù)厝丝诘谋壤话阍?.24%一0.48%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孟國土面積的17.6%,居住了大約26.5%的孟姓人群。
【郡望】
江夏郡:西漢高祖時設(shè)置,治所在安陸(今湖北云夢),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安陸市、鐘祥縣、潛江市、鈣陽縣東部,以及河南光山縣、新縣西部、信陽市東部、淮河南部一帶地區(qū)。三國時期的曹魏、孫吳各置江夏郡:吳國孫權(quán)在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分江夏、豫章、廬陵三地設(shè)江夏郡,治所在武昌(今湖北鄂城),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武漢市至江西省九江市一帶地區(qū);曹魏的江夏郡治所在上昶(今云夢西南)。西晉滅吳后,還治舊地,改為武昌郡。南北朝時期宋國移治到夏口(今湖北武昌),轄區(qū)縮為今武漢及其附近一帶。隋、唐兩朝的江夏郡即鄂州。
洛陽郡:以今河南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qū),歷被稱為“河南”,與“河東”、“河內(nèi)”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qū)的政治中心。西周時期,周成王時周公營雒邑,此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東都,直屬于周天子。東周時期,雒邑為首都,其余大體和西周時期相同。戰(zhàn)國時期,雒邑改稱雒陽。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陽,轄今三門峽市(除靈寶外)、洛陽市(欒川西部除外)、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qū)、中牟縣、原陽縣。西漢時期,此地區(qū)東部為東都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屬弘農(nóng)郡。從這一時期開始,“河南”正式成為行政區(qū)劃中的一個地理名詞,直到清朝。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qū)。此時的河南郡,轄今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qū)、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西部屬弘農(nóng)郡的有天的三門峽市全部、宜陽縣、新安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已經(jīng)如今南陽市和陜西省的部分地區(qū)。東漢時期,河洛地區(qū)的建制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為河南尹,轄區(qū)不變。三國時期,屬曹魏。雒陽改稱洛陽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襲東漢。河南尹有所擴大,此時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qū)、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縣。跟兩漢時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縣。西晉時期,大體仍然沿襲兩漢舊制。不同之處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時東部析置滎陽郡,包含今天的滎陽市、鄭州市區(qū)、中牟縣、新鄭市、新密市、原陽縣。同時河南尹向西有所擴展,包含了新安縣和宜陽縣東部。此時,河南郡包含的地區(qū)有偃師、孟津、鞏義、登封、汝州、伊川、汝陽、禹州、嵩縣、新安。東晉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行政區(qū)劃已不可考?梢钥隙ǖ氖牵勇宓貐^(qū)仍為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沒有變化。北魏統(tǒng)一北方后,遷都洛陽,又改河南郡為河南尹。另置澠池郡,其他各郡無變化。但新設(shè)了很多縣。隋朝統(tǒng)一天下,復改河南尹為河南郡,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轄今偃師、孟津、鞏義、登封、伊川、嵩縣、宜陽、新安、澠池、陜縣等地。汝州、汝陽該屬襄城郡,郡治從襄城遷到汝州。唐朝區(qū)劃變化很大。河南郡改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陽為中心。轄區(qū)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擴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寧縣、濟源市、溫縣、孟州市。五代十國又是天下大亂,增設(shè)陜州、孟州(唐朝中后期設(shè)置),所以河南府的轄區(qū)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圍。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為中心,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南宋時期金國河南府轄區(qū)有所縮小,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新安、宜陽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qū)元朝設(shè)河南江北行省,從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圍不再限于河洛地區(qū)。不過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級行政區(qū)。此時的河南府路向西擴展,收納了靈寶、陜縣、洛寧。其他方向不變。明朝河南府進一步擴大,又增加了盧氏、欒川、嵩縣、伊川大部清朝從河南府析置陜州,包括今天的陜縣、靈寶、盧氏,以及欒川一部分地區(qū)。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設(shè)河洛道,道尹公置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十九縣。民國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于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日寇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定洛陽為行都,并一度遷洛辦公。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為河南省會。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洛陽解放,析洛陽縣城區(qū)置市。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陽市升格為河南省直轄市。1955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并入洛陽市,其余部分劃入偃師、孟津等縣。1956年,建成洛陽市老城區(qū)、西工區(qū)和郊區(qū),次年成立瀍河區(qū)。1982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新成立吉利區(qū)。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改隸洛陽市,洛陽所轄登封市劃歸鄭州市管轄。1986年,洛陽地區(qū)撤銷,洛寧、宜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改屬洛陽市。1993年,偃師縣改為偃師市。2000年6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洛陽郊區(qū)更名為洛龍區(qū)。洛陽附近的各縣中,跟洛陽歷史聯(lián)系最密切的是偃師、孟津、鞏義、登封。其中偃師、孟津從周朝以來三千年如一日,從未改變。其次是鞏義,從周朝一直到新中國,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從三國時期到新中國,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縣(市)如新安、宜陽、伊川、澠池、汝州等則與洛陽時分時合,而欒川、盧氏、陜縣、禹州等隸屬洛陽的時間就更短了。另外,自從西晉置滎陽郡后,今天鄭州市大部地區(qū)就跟洛陽地區(qū)分道揚鑣。洛陽現(xiàn)轄偃師市、孟津、新安、洛寧、宜陽、伊川、嵩縣、欒川、汝陽等一市八縣和澗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龍區(qū)、吉利、高新七個城市區(qū)。
東?ぃ阂喾Q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后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nèi)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fā)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于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lǐng)于此,稱炎國,后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于此,戰(zhàn)國時期為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后改稱東?ぁ;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qū)。②東晉時期置于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qū);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后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qū)。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后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云港海州鎮(zhèn)),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h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qū)。
巨鹿郡:亦稱鉅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鄉(xiāng)),西楚霸王項羽在此地大破秦朝軍隊主力。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運河以西,高陽、寧晉任縣以東,平鄉(xiāng)、威縣以北,山東德州、高唐、河北館陶之間地。漢朝至北魏因襲沿用。漢朝以后轄地在今河北省平鄉(xiāng)縣以北及晉縣一帶。
武康縣:治所在今浙江省北部。
平陸縣:治所在今山西省西南端、黃河北岸一帶地區(qū)。
安平縣:漢朝時期置縣(今山東益都),屬于涿郡。唐武德初年置深州,為該州治所。唐武德十七年廢深州,安平縣歸屬于定州。
【堂號】
江夏堂:以望立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
東海堂:以望立堂。
巨鹿堂:以望立堂。
武康堂:以望立堂。
安平堂:以望立堂。
平陸堂:以望立堂。
三遷堂:相傳孟子幼時家靠墓田,孟子就學埋墳,哭喪的事。孟母為了教育好兒子,就遷到集市旁邊住。孟子又學叫賣東西的聲音,孟母只好又遷。最后遷到學校旁安家,孟子學習禮讓進退,孟母高興地說:“這里可以使我的兒子成為好人了!庇捎诿夏溉w,注意家庭教育,使孟子成為圣人。
亞圣堂:因孟子被稱為“亞圣”而名其堂號。
【名人】
戰(zhàn)國
先賢-孟子
孟姓最的人物是孟子(光大儒家仁政學說的亞圣孟子)。孟子[3],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人,戰(zhàn)國時代的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幼年喪父,家境清貧,母親知書達禮,聰明賢惠,“孟母三遷”,“斷機教子”說的都是她教育孟子的故事。孟子長大后,十分仰慕孔子,他赴魯游學,受業(yè)于子思的門人,日夜勤奮,深研儒學之道。中年學成后,周游列國,講道德、說仁義,傳布儒學以拯救時弊,一度擔任過齊國卿相。但當時列國爭雄,各國皆尚功利,紛紛以強凌弱,以大吞小,孟子的那一套“仁者無敵”的主張,顯得十分迂闊而不合時宜,因此不被采用。晚年,孟子離開齊國,辭官回鄉(xiāng),效法孔子“乃所愿,則學孔子也!薄睹献印す珜O丑上》。專致教育,同他的徒弟萬章等人“序詩書,述仲尼之意”,而作《孟子》七篇。
孟子整個思想學說的核心是“仁政”。孟子生活的時代,秦國任用商鞅,富國強兵;楚、魏任用吳起,接連打勝仗削弱了敵人;齊威王、宣王用孫臏、田忌這些人,致使其他諸侯國入朝納貢?梢姡鲊娂娺M行政治、軍事改革,崇尚武力,發(fā)動兼并戰(zhàn)爭,這使百姓苦不堪言,社會矛盾尖銳。孟子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憂心忡忡,通過對夏、商、周三代興衰的歷史考察,他認為對百姓的“仁”和“不仁”是統(tǒng)治者能否取得天下的關(guān)鍵,得天下者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就需行“仁政”,要求統(tǒng)治者以“仁愛”之心對待百姓,使百姓心悅誠服,以達到“王天下”的政治目的。
孟子“仁政”主張的基礎(chǔ),是他基于“民為貴”的民本主義思想。孟子關(guān)心人民的疾苦,也認識到了人民的力量,并告誡統(tǒng)治者,要以人民的利益為重,否則,失去了民心就會自取滅亡。孟子的這種仁政愛民的思想,可謂遠見卓識,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深遠的影響,也成為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一份珍貴遺產(chǎn)。
“性善論”是孟子整個思想學說的理論基石和出發(fā)點。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孩提之童,知愛其親”。仁、義、禮、智這四種道德,猶如人的四肢一樣,在本質(zhì)上,每個人都是相同的,這并不是外界強加給人的,而是人性所固有的。由于人性向善,人們通過修身、養(yǎng)性,均“可以為堯舜”。同時,孟子還認為,由于后天的教育不同,人們就有了善、惡的不同表現(xiàn)。這如同同樣的麥種,條件不同,收獲就有差別。因此,孟子強調(diào)要重視對人的教育,強調(diào)客觀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孟子的性善論雖然帶有較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但其合理內(nèi)核是值得肯定的。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孟子的思想有其階級與時代的局限性,然而積極方面影響深遠。他的民本思想就成為后來的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論依據(jù)。“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的氣節(jié)人格激勵著歷代仁人志士不畏權(quán)貴,為真理正義而斗爭。他還強調(diào)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客觀地研究孟子及其思想,對于我們新文化的建設(shè)者是有積極意義的。
戰(zhàn)國時還有墨家巨子孟勝,以及傳說能夠"生拔牛角"的勇士孟赍。西漢有今文易學"孟氏學"的開創(chuàng)者孟喜。東漢是有對丈夫"舉案齊眉"的孟光。
三國
吳國有事母至孝、"哭竹生筍"的孟宗。
蜀國有孟達(?-228),本字子敬,因劉備的叔父名叫劉子敬,為避諱而改字子度[注]。扶風(治今陜西興平東南)人,三國時期人物。本為劉璋屬下,后降劉備。奇襲荊州之戰(zhàn)時因不發(fā)兵救關(guān)羽而觸怒劉備,于是投奔曹魏。此后又欲反曹魏而歸蜀漢,事敗而死。
魏國孟建字公威,汝南郡人
唐代
詩人孟浩然、孟云卿、孟郊,其詩歌膾炙人口。還有水利學家孟簡。
南宋
名將孟珙。
元
元初名臣—孟祺參與編輯《農(nóng)桑輯要》時與閻復、李謙,徐琰,稱“東平四杰”
襄陽紅巾軍將領(lǐng)孟海馬。
明代初期
孟善(?一1412)字百侯,山東武定府海豐縣孝理村(今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大孟家村)人。元朝時在山東樞密院任職。朱元璋起兵,他叛元歸降,跟隨朱家父兄南征北戰(zhàn),屢建功勛,是明朝開國的功臣。
明末清初
戲曲作家孟稱舜。
【祠聯(lián)】
四言
亞圣之裔;采卿之宗:上聯(lián)典指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孟軻(公元前372~前289年),字子輿,鄒人(今山東鄒縣)。先世是魯國公族,受業(yè)于子思之門人,在儒學分化中,被稱為思孟學派,代表孔門嫡系正傳。著錄《孟子》十一篇,今存七篇,被稱為“亞圣”。下聯(lián)典指漢朝時期學者孟卿,蘭陵人。善為禮春秋,時人以卿呼之。
采卿之緒;亞圣之宗:同上(上下聯(lián)聯(lián)意、聯(lián)釋互易)。
昌平世澤;亞圣家聲:全聯(lián)典指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孟軻,元至順間加封鄒國亞圣公。
龍山逸興;鹿門隱居:上聯(lián)典指東晉時期江夏人孟嘉,字萬年,太尉庾亮領(lǐng)江州時,任他為從事,后為荊州刺史桓溫的參軍,深受桓溫器重;笢刈寘④妼O盛作文章嘲諷他,他當即作文回答,文章極美。后歷官從事中郎、長史。下聯(lián)典指唐朝時期詩人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陽人,早年在鹿門山隱居。四十歲時到長安,考進士不中,后為荊州從事。詩與王維齊名,世稱“王孟”。其詩清談幽遠,長于寫景,多反映隱逸生活,有《孟浩然集》。
孝誠生筍;廉德還珠:上聯(lián)典指三國時期吳人孟宗,字恭武,江夏人,孟嘉的曾祖父,以孝。少從南陽李肅學,性至孝。母親喜歡吃筍,冬時筍尚未生,他進入竹林哀嘆悲泣,筍忽然迸出。后官鹽池司馬、吳縣令。下聯(lián)典指東漢時期合浦太守孟嘗,字伯周,上虞人。少修操行,后策孝廉,舉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遷合浦太守?げ划a(chǎn)谷糧,而海里出珍珠,前任太守貪婪,逼百姓濫采,使珍珠漸漸移到交趾境內(nèi)。孟嘗到任后,革除前弊,使珍珠重返合浦,百姓們得以重操舊業(yè),商賈流通,人們稱他為“神明”。當朝中征他回京時,吏民極力挽留,使他不得脫身。于是,他在夜里出走,隱居在一處貧困的水澤地,自己耕種而生。
孝著恭武;道傳孟軻:上聯(lián)典指東漢時期的孟嘗,字伯周,會稽上虞人。其先三世為郡吏,并伏節(jié)死難,嘗少修操行,仕郡為戶曹史。上虞有寡婦至孝養(yǎng)姑。姑年老壽終,夫女弟先懷嫌忌,乃誣婦厭苦供養(yǎng),加鴆其母,列訟縣庭?げ患訉げ,遂結(jié)竟其罪。嘗先知枉狀,備言之于太守,太守不為理。嘗哀泣外門,因謝病去,婦竟冤死。自是郡中連旱二年,禱請無所獲。后太守殷丹到官,訪問其故,嘗詣府具陳寡婦冤誣之事,因曰:“昔東海孝婦,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澤時降。”下聯(lián)典指戰(zhàn)國時期孟子。
仉氏教子;孟光敬夫:上聯(lián)典指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孟軻之母仉氏,“孟母三遷”歷來為教子的佳話。下聯(lián)典指東漢時期的梁鴻妻孟光,與鴻遁逃霸陵山中,夫婦相敬如賓。
珠還合浦;節(jié)鎮(zhèn)荊襄:上聯(lián)典指后漢時期的孟嘗。下聯(lián)典指宋朝時期的孟珙。
五言
五友家聲遠;七篇世澤長:上聯(lián)典指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孟獻子(仲孫蔑),人稱賢大夫,有五友相助。下聯(lián)典指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孟子。受業(yè)于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人,歷游齊、宋、滕、魏等國,曾任齊襄王的客卿。因主張不被采用,晚年與弟子著書立說。把孔子“仁”的觀念發(fā)展為“仁政”學說,他的理論對后世儒家影響很大,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世稱“亞圣”。著作有《孟子》七篇。成為儒家經(jīng)典之一。
苦吟東野集;親撰長春符:上聯(lián)典指唐朝時期詩人孟郊(公元751~814年),字東野,湖州武康人(今浙江德清)。曾任河南水陸轉(zhuǎn)運判官,后任興元軍參謀。長于五言古詩,有《孟東野詩集》。下聯(lián)典指五代十國時期后蜀皇帝孟昶(公元919~965年),公元934~965年在位。字保元,名仁贊,生于太原。后蜀開國國君孟知詳?shù)谌樱瑸閮纱ü?jié)度行軍司馬。知詳病,他監(jiān)國,后嗣位。據(jù)宋人張?zhí)朴ⅰ妒駲勮弧酚涊d:“蜀末歸宋之前一年,歲除日,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板于寢門,以其詞非工,自命筆云:‘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后世一般認為孟昶所題上述聯(lián)語,是迄今史書中所見最早的春聯(lián)。
篤生周世季;私淑圣人門:此聯(lián)為孟子廟聯(lián)。
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此聯(lián)為孟浩然撰孟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六言
教子無如仉氏;敬夫共仰孟光:上聯(lián)典指戰(zhàn)國時期孟子的母親仉氏。孟子幼年時貪玩,愛嬉戲,學人挖墓、學商人叫賣,孟母三次遷居,直至住到學宮帝。孟子曾經(jīng)廢學回家,孟母用剪刀剪斷正在織著的布來教訓他,孟子從此朝夕苦學,終成大儒。下聯(lián)典指東漢時期扶風平陵人孟光,字德曜,梁鴻的妻子。夫妻隱居在灞陵山中,以耕織為生。后來到吳,梁鴻為傭工,每天回家吃飯時,孟光都舉案齊眉,以示對梁鴻的敬愛,為世人所仰慕。
七言
雄辨七扁尼父志;清詩五字杜陵心:上聯(lián)典指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孟軻。下聯(lián)典指唐朝時期詩人孟浩然(公元689~740年),襄陽人。其詩與王維齊名,時稱“王孟”。所作詩多寫山水景物及隱居或羈旅生活,為李白、杜甫等人所稱贊。有《孟浩然集》。
孟嘉曾向風前落;郭泰還從雨里過:上聯(lián)典出《晉書·孟嘉傳》:“九月九日,溫燕龍山,寮佐畢集。時佐吏并著戎服。有風至,吹嘉帽墮落,嘉不之覺。溫使左右勿言,欲觀其舉止。嘉良久如廁,溫令取還之,命孫盛作文嘲嘉,著嘉坐處。嘉還見,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嘆!泵霞,東晉時代的文人,即陶淵明的外祖父,是晉大司馬桓溫手下的參軍大將。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這天,桓溫邀集賓客幕僚登龍山宴會,在山頂大擺宴席,飲酒賦詩。大家杯盞相酬,興致很高。突然間,一陣風刮過,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盂嘉這時已經(jīng)有幾分酒意,只顧觀賞美景,并未察覺。桓溫便叫在座的孫盛作文嘲笑他。孫盛也是當時很的文人,遵照桓溫的命令,在席間寫了一篇文章責難孟嘉,不料孟嘉雖有醉意,依然文思敏捷,孫盛的文章剛作好,他立即提起筆作文答辯,由于文采甚美而傳為佳話。這是登高覽勝,以至于樂而忘形的故事。在詠重陽節(jié)的詩里,常見有“龍山落帽”或“落帽”,都是以這事為典故的。下聯(lián)典出《后漢書·郭泰傳》:郭泰(公元128~169年),字林宗,人稱有道先生,東漢太原介休人(今山西介休)。家貧,早孤,及長,身高八尺,容貌魁偉。曾就學成臯(今河南成臯)屈伯彥,三年,博通三墳五典。善談論,美音制(講話聲音清亮)。初入京師,時人莫識,名士符融,一見嗟服,因此薦于其師河南尹李膺,以為海之明珠,未耀其光;鳥之鳳凰,羽儀未翔。李膺生性簡亢,很少交接,為官獨持風裁,為天下楷模,聲望極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膺與郭泰相見,待以師友之禮,并說,吾識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郭泰遂名振京師。后歸鄉(xiāng)里,衣冠(官員)諸儒(士人、太學生)送至河上,車數(shù)千輛。林宗惟與李膺同舟而濟,眾賓望之,以為神仙焉。更有甚者,郭泰間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乃故折巾一角,以為“林宗巾”其見慕皆如此。
八言及以上
風落孟嘉不妨舍舊;雨逢郭泰大好更新:同“孟嘉曾向風前落;郭泰還從雨里過”。
鄒嶧雄風,塞兩間正氣;兄弟美質(zhì),獲雙珠令名:上聯(lián)典指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孟軻。下聯(lián)典指南朝宋國時期會稽太守孟頭,字彥重,孟昶之弟。昶頭弄美風姿,時人謂之“雙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