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1.《論語》—孔子(春秋公元前551—前47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在諸侯國做官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也不怨天尤人,無論在哪里做事都不使人抱怨。
2.《道德經(jīng)》—老子(春秋約公元前571年—前471年)
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解決難事要從還容易解決時去謀劃,做大事要從細小處做起。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的時候發(fā)展起來的,天下的大事都是從細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想要建一所高樓大廈,就要從最基本的工作做起,把根基打好。根基不穩(wěn)固,即使大樓再高,再好看,也沒有用。
3.《莊子》—莊子(戰(zhàn)國約公元前369年—前286年)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之間的交情,并不因利益驅使,小人之間的交往,卻多因利益驅使,利益過后,人與人若過眼云煙。君子之間,不因無利益不互相關心,小人之間,卻多因利益關系而互相勾結。
4.《孟子》—孟子(戰(zhàn)國約公元前372年—前289年)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愛別人的人,別人也永遠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永遠尊敬他。
5.《墨子》—墨子(戰(zhàn)國約公元前468年—前376年)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jù)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偏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游。
意志不堅強的,智慧一定不高;說話不講信用的,行動一定不果敢;擁有財富而不肯分給人的,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堅定,閱歷事物不廣博,辨別是非不清楚的,不值得和他郊游。
6.《荀子》—荀子(戰(zhàn)國約公元前313年—前238年)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刻幾下就停下來了,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意即要持之以恒而不能半途而廢,要目標專一而不能三心二意。
7.《韓非子》—韓非子(戰(zhàn)國約公元前280年—前233年)
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
能看到百步之外的東西,卻看不到自己的眼睫毛。比喻只見遠處,不見近處,好高騖遠。
篇二
1.《呂氏春秋》—呂不韋(戰(zhàn)國約公元前292年—前235年)
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要戰(zhàn)勝別人,就必須首先戰(zhàn)勝自己,要批評別人,就必須首先要批評自己;要了解別人,就必須首先要了解自己。
2.《史記》—司馬遷(西漢約公元前145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吸取過去的經(jīng)驗教訓,可以作為以后的借鑒。
3.《漢書》—班固(東漢公元32年—公元92年)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要求別人太嚴了,就沒有伙伴,F(xiàn)在有時用來表示對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4.《論衡》—王充(東漢公元27年—公元97年)
進能有益,納說有補,人之所知也。
推薦有益的賢才,采納有益的主張,這是人所共知的。
5.《陶淵明集》—陶淵明(東晉約365年—427年)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一生中精力充沛的青年時期不會再重復出現(xiàn)了,每天最難的是早晨再出現(xiàn)一次。
及時的勉勵自己繼續(xù)努力,因為歲月不會等到你醒悟再時光倒流。
6.《世說新語》—劉義慶(南朝宋403年—444年)
寧為蘭摧玉折,不作蕭敷艾榮。
寧可做遭受摧殘的蘭玉,也不愿做繁衍茂盛的野蒿。
7.《資治通鑒》—司馬光(北宋1019—1086)
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則與民由之,不得志則獨行其道,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詘,是之謂大丈夫。
君子處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帶領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潔身自好,獨行正道。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
篇三
1.《孫子兵法》—孫武(約公元前545年—前470年)
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zhàn)必敗。
不僅僅是戰(zhàn)爭,在任何斗爭中,雙方必定都各有優(yōu)缺點,要贏得競爭對手,必定要先了解自己的優(yōu)勢在哪里,對于對手,要充分了解他的缺點,以進行目的性的攻擊,或者制造機會讓對手出錯,以此戰(zhàn)勝。
2.《左傳》—左丘明(春秋約公元前502年—前422年)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人沒有不犯錯誤的,只要能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是的了。
3.《楚辭》—屈原(戰(zhàn)國約公元前340年—前278年)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shù)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
尺有它不足的地方,寸有它的長處;物有它不足的地方,智慧有它不能明白的問題;卦有它算不到的事,神有它顯不了靈的地方。您還是按照您自己的心,決定您自己的行為吧。
4.《文心雕龍》—劉勰(南朝梁約465—532)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
站在山頭上,情感就好像彌滿了山;在海邊看海,想象就好像海水一般地澎湃。
觀察事物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充滿熱愛,才能有感而發(fā)。
5.《傳習錄》—王陽明(明代1472—1529)
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在事上多磨煉自己,讓自己見識多了,歷練多了,自然遇事不再慌亂,能夠從容處理。而如果你只是愛靜,愛空想,那是葉公好龍,遇事依舊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
6.《人間詞話》—王國維(清末明初1877—1927)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白蛞刮黠L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