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品德與生活應密切聯(lián)系生活,德來自于生活,生活中也必定有道德。
第一、課堂上,教師珍惜可生成的以及突然生成的教學資源,可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達到教學從知識中來,運用到生活中去的目的。幼小的學生,他們稚嫩的心靈就像荷葉上的露珠,是需要我們用心去呵護,小心翼翼的對待的。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身力量的認識,它可以激勵人們積極行動,從而大膽展示、大膽探索自己,從而形成良好的個性。
第二、了解學生內(nèi)心所想,張揚個性。孩子總有獨特的想法,他們的那些在成人眼里的“錯誤”,總有自己的想法和動機,我們作為育人者一定要了解他們內(nèi)心真實想法,有針對性地展開個別教育的同時,也會因勢利導的對其他學生產(chǎn)生教育作用,達到同受教育的機會。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應選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啟發(fā)、誘導教育他們。這樣的教育才能讓學生心服口服,并且在身心留有深刻的影響。
第三、抓住教育契機,培養(yǎng)學生道德意識。學生自控能力差,缺乏真正的自我教育能力。教學中教師抓住教育教學契機,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他人的言行,使他們既是對自己言行進行評價,及時自我調(diào)節(jié),又能積極投身于學習活動中,從而有張揚自己的個性,而不是壓抑自己。
【篇二】
開始是一首學生熟悉的歌曲《上學歌》,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孩子們紛紛舉手告訴我這是什么歌,什么意思。課堂氣氛很活躍,孩子們的情緒也很高漲,我也放松了很多。
接下來,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心情和自己生活的變化,孩子們說得也很好。這時,我就隨著孩子們的話題因勢利導,我們進行了很多活動和情境模擬。例如:有的學生說,“我今天很高興,但是我還不認識我的同學!边@時,我就帶領學生進行活動,一起來認識我們的同學,告訴學生要與別人認識應該怎樣說,怎樣做;我讓孩子們從同桌開始認識,然后給孩子一點時間,讓他們自由的去認識自己想認識的同學。課堂中,一片其樂融融。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有的學生就談到了,我們發(fā)了很多新書,我就問,“你喜歡這些書嗎?為什么?”“我們應該怎樣愛護它們呢?”
由于孩子們初入校門還不夠適應,所以40分鐘的內(nèi)容沒有全部完成。但我覺得這節(jié)課我們很有收獲,孩子們在寬松逾越的氛圍中,認識了《品德與生活》,認識了王老師,認識了自己的同學,還知道作為一名小學生應該好好愛護自己的的書本。
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我覺得自己的設計意圖是正確的,但是在備學生這方面還要細致些,應該更多地考慮到他們的年齡特點和他們的實際情況,合理的安排教學內(nèi)容,使得課堂教學更加完整。
【篇三】
一、讓學生的道德情感在活動中得到體驗,在交流中得到升華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yǎng)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所以我們老師必須努力在教學中架設從學習到生活、活動的橋梁。
1、為學生提供時間和空間,搭建活動舞臺讓他們?nèi)ンw驗
體驗是維系認知和行為的重要中介環(huán)節(jié),沒有體驗德育過程就不完整,因此強化體驗是增強小學品德與生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只有通過親身參與和直接體驗,學生才能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感悟。如《家里的我》這一主題單元教學中我通過開展一系列活動細化這一主題。如:“全家福展示”、“為家人做一件事”讓孩子體驗——我是家里的一分子,從而為整個單元的學習奠定基礎。接著通過“洗衣服比賽”、“剪指甲比賽”、“縫紐扣比賽”以及“疊衣服比賽”等讓孩子在活動中展示——我已經(jīng)長大。一系列的活動過程我還特意為孩子們留影為他們制作“成長的足跡”,給孩子的成長留一分寶貴的回憶。
2、及時交流,升華認識
《課程標準》指出“討論是常用的學習、交流活動形式,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專門安排的。辨析在思想品德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導行的作用!币虼嗽诨顒舆^后我們要及時讓孩子們就活動中遇到的問題或心理感受進行有效的交流分享。如在《家里的我》每一活動過后我都及時輔導小組長組織交流。在交流中孩子們認識到了“媽媽(奶奶)每天給我洗衣服,很辛苦,所以我以后要聽她們的話,還不亂弄臟衣服。”“衣服很難疊整齊,但是我一定要學會,再幫媽媽,讓她不辛苦。”“指甲里有很多臟東西,以后我不留長指甲,還要經(jīng)常洗手。”……每一句話都讓人感動,所以我建議學生把話寫在“愛心卡”上回去說給家長聽。
從體驗到認識,勝過千萬遍說教。我們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