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羞于求助】
人人都有陷入困境的時候,有人奉行萬事不求人的處世哲學(xué),有了困難總是自己一個人默默地去解決,從來不向別人求助。這種人,不愿意給別人添麻煩的思想是可貴的,但是,他解決問題的效率和問題解決的程度不一定就是最快和的。
我認(rèn)識這么一個人。他不會任何樂器,不會唱歌,更不會作曲,然而,他卻是一家音樂刊物的總編輯,是全國有名的音樂評論家。當(dāng)我問他是如何走上音樂評論這條道路的時候,他向我講述了下面這個親身經(jīng)歷的故事。
上個世紀(jì)的七十年代,他剛大學(xué)畢業(yè),在一家報社當(dāng)新聞記者。有一天,他正在趕寫一篇文章,編輯部主任叫他到辦公室去一趟。主任對他說,今天晚上有一場很重要的音樂會,可是,報社的音樂評論員卻突發(fā)急病,正在醫(yī)院里做手術(shù)。因此,決定派他去參加音樂會,并寫出一篇評論員的文章,明天見報。
他不是學(xué)音樂的,對此一竅不通,怎么能寫出評論文章呢?想拒絕吧,沒這個膽量;想接受吧,又怕不能勝任。主任見他不吱聲,便問他是不是有什么困難。他說我恐怕完不成任務(wù)。沒想到主任聽后笑了笑說:“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船到橋頭自然直。你們這些大學(xué)生,頭腦來得快,我相信你會克服困難,寫出一篇蠻像樣的評論員文章的!比缓,主任擺了擺手,容不得他再說什么,就把他打發(fā)了出去。
當(dāng)天晚上,對音樂一竅不通的他愁眉苦臉地坐在劇場中,而劇場另一邊,他清楚地看到了另一家日報的音樂評論員。那家伙翹著二郎腿,微閉著雙眼,腦袋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微微晃動,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明天,他們的報紙上肯定會出現(xiàn)他的文章?墒,自己的任務(wù)該怎么去完成呢?
音樂會快到結(jié)束的時候了,他的腦袋像計算機一樣在快速地運轉(zhuǎn)。突然,他想到了一個辦法。
舞臺上的大幕剛一拉上,他立即沖到后臺,找到了一位的小提琴演奏家。他向她自報了家門,說明了自己面臨的困難,坦誠地向她求助。他說:“實際上,我是在請您幫我寫這篇評論員文章。我想,您是會幫助我這名新手的!
小提琴家望著他笑了,她喝了一口水,便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
他一邊聽著她的講解,一邊快速地記著筆記。他心里在想:“我的那位記者同行,不管他的文采有多么好,他的閱歷有多么深,他對音樂的理解有多么透徹,他的觀點有多么新鮮,他都不可能寫出比我更好的文章。因為他在音樂上的造詣不可能超過我面前的這位音樂家。本來我和他之間的差距是巨大的,可是我站在了這位的音樂家肩膀上,借了她的力,用兩個人的智慧,而其中一個人的音樂知識顯然比他強得多!
第二天,兩篇評論文章同時見了報。圈內(nèi)人士都驚呼發(fā)現(xiàn)了一名新的音樂評論新星。
這一炮打紅后,報社領(lǐng)導(dǎo)就讓他擔(dān)任了專職的音樂記者。他運用他第一次成功的經(jīng)驗,再加上不斷的學(xué)習(xí)和鉆研,幾年后,他逐漸成為被大家公認(rèn)的音樂評論家,以至最后擔(dān)任了這家全國性的音樂雜志的總編輯。
人生一世,你總有自己力所不能及的時候,你不可能萬事不求人。在處于困境的時候,只要你把自己的困難坦誠地告訴別人,并誠心地向他人求助,被求助者一般都不會袖手旁觀,而從助人者的角度來講,助人比獲得別人的幫助更能獲得滿足感。
【引水與引智】
馬來半島南面有一個小島,它就是的島國新加坡。
新加坡曾是英國殖民地,二戰(zhàn)后與馬來西亞合并,又于1965年獨立。聽新加坡人說,當(dāng)年李光耀先生聲音哽咽地在廣播中宣布這一并不情愿的決定時,新加坡上下曾為之震驚和茫然。然而,新加坡人很快恢復(fù)了清醒和鎮(zhèn)定,在自強、自立的道路上,開始了艱苦不懈的探索?梢哉f,新加坡的探索是從引進國外智力開始的,第一位被請進新加坡的是荷蘭經(jīng)濟學(xué)家溫斯敏。
溫斯敏不負(fù)厚望。他進行了大量考察,根據(jù)島國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特點,提出了振興新加坡經(jīng)濟的七大措施,貫徹始終的精神是加大科技投入。
新加坡淡水不能自給,不得不從僅一水之隔的馬來西亞買水。不過,連接新馬兩國的淡水輸水管是雙向的:一條由馬來西亞流向新加坡,而另一條則由新加坡流向馬來西亞。這正是溫斯敏關(guān)于加大科技投入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
原來,新加坡買水時,還花錢引進世界最先進的淡水凈化技術(shù),建了一座規(guī)模很大的自來水廠。從馬來西亞流過來的水經(jīng)過處理后,除自用外,其余的再回流到馬來西亞。不過回去的水并不白給,身價是原水的兩倍。這樣,科技不僅解決了新加坡淡水不足的問題,還實現(xiàn)了“來料加工”,大大地賺了一筆。大概馬來西亞人不會想到,如今花費大量林吉特(馬來西亞貨幣)買回的卻是自己的水,而那賣水的竟是35年前被自己逐出家門的小兄弟。
【沙漏】
朋友買了一個沙漏,很精致。我說沙漏放在客廳的工藝架上肯定很有格調(diào)。
朋友說:我可不是把它當(dāng)作工藝品買來的,而是為了給自己一點壓力。
他解釋說:自己參加了自學(xué)考試,可是根本沒時間看書,他準(zhǔn)備把這個沙漏放在書桌上,用它來衡量時間。看著沙子慢慢在流,你就會想著時間是一去不復(fù)返的,你就會珍惜時間,就會關(guān)了電腦游戲,回絕朋友無關(guān)緊要的聚會等等。
我說這個主意真好,我也想買一個,在哪兒買的?
他說在小商品市場最靠邊的一個攤位,他是跑遍了整個市場才找到的。
我問哪個小商品市場,他說是車站那邊的小商品市場。
朋友和我站在街上討論那個沙漏,最后提議:我們到前面的那個冷飲店坐一會兒。
到了冷飲店,朋友取出了筆,撕了一張報紙,在報紙上給我畫了草圖,標(biāo)出了那個攤位的方向。然后我們開始享用一大杯冷飲。外面的陽光很猛,里面的空調(diào)很足,所以我們都不約而同地多坐了一會兒。
除了沙漏,我們還在冷飲店談了各自的工作、兒子和房價又漲了之類的話。
然后告別。出門的時候,朋友看了看表。大呼一聲:都5點了,壞了,今天輪到我接兒子。
他攔了一輛的士,一陣風(fēng)似的走了。
我一下子醒悟過來,就站在那里,覺得不可思議,我們熱烈地談沙漏、談時間的寶貴,可兩人卻在冷飲店里坐了一個多小時,談了那么多的廢話。
沙漏原來不在于你買不買它,而在于你自己是否是一個懂得珍惜時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