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習慣】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晨洗手臉,刷牙漱口;入廁歸來,洗凈雙手。意即個人要注重清潔衛(wèi)生,減少疾病。
“冠必正,紐必結(jié);襪必履,俱緊切”“衣貴潔,不貴華”。大意是:穿衣扣扣,戴帽端正;襪鞋合腳,系帶要緊。衣貴整潔,不貴華麗。今天要求,注重儀表。
“惟德學,惟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此意為:品徳學問,才能技藝;不如別人,應當自礪。穿的衣服,吃的飯食;不及他人,不要憂戚。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今意是:對于飲食,不要挑揀;均衡適量,不宜暴餐。小小年紀,不要飲酒;飲酒至醉,最為丑陋。今天來說,即自尊自愛。
“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言下之意:走路從容,站立端正;作揖深躬,參拜恭敬。如果桀驁不訓、吊兒郎當,就是無禮。振作精神,禮貌待人。
“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用今日話說:不踏門檻,也不歪站;坐不箕形,不要抖腿。弟子一旦有這些行為,就被視為無禮。漢高祖劉邦因坐著大開雙腿像個箢篼,差點在趙國被暗殺刺死。
【善待父母】
《弟子規(guī)》:“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意即:寒冬暖被;炎夏扇涼;晨起請安,夜晚理床。這是為人子女的應盡職責。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待,不離床”。大意是:父母生病,熬藥先嘗;父母病重,晝夜侍床。此為兒女的孝心表現(xiàn)。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大意是:父母有過,勸諫改錯;面顏悅色,話語柔和。不聽善言,悅時再勸;號泣懇求,責打無怨。
如今我國《老年人權(quán)益保障法》第3條規(guī)定實現(xiàn)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醫(y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其第4條規(guī)定:禁止歧視、侮辱、虐待或者遺棄老人。
【尊卑有序】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意思為:飲酒吃飯,端坐行走;年長在先,年幼在后。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長先幼后,不可貿(mào)然行事。
“稱尊長,勿呼名”。大意是:稱呼長輩,忌呼姓名。晚輩直呼年長者名字,叫做“沒有教養(yǎng)”。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今意即:長者站著,幼不先坐;長輩坐著,吩咐可坐。晚輩在長輩面前,不是想站就站、想坐就坐那么自由無束的。否則,也叫不懂規(guī)矩,讓人恥笑。
“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恭退立”。大意是:路遇長輩,速前禮問;長輩無語,退讓后行。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今意是:長輩面前,低聲說話;聲音太低,也是不佳。
【尊重私權(quán)】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人借物,有勿慳”。意即:用人東西,當面講清;未允即用,偷竊無疑。借人東西,及時歸還;人向我借,不要吝慳。有的版本的“人借物,有勿慳”這兩句換為“后有急,借不難”,以后有急用,再接就不難。要尊重別人的財產(chǎn)權(quán),明說借用,即不為偷盜。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意即:入門之前,問有無人;將入廳堂,響亮叫聲。如問是誰,直答姓名;如答是我,就難辨清。這里強調(diào)的是尊重別人的住宅權(quán),一般不得進入。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大意:財物取舍,貴在明白;多加給與,應當少得。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意思:人有短處,莫去揭露;別人隱私,不要公布。這里強調(diào)的是取舍權(quán)與隱私權(quán)。對別人的一些隱私,不要公諸于眾,心知肚明即可,一旦揭示出來,就是犯忌。
【要有愛心】
“凡事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意即:只要是人,彼此宜愛;同在天下,均被地載。要有愛人之心,要有仁道主義。
“雖貴端,慈而寬”。即:品端重要,寬仁可貴。強調(diào)弟子對待奴婢的態(tài)度要寬宏大量。
而今我國《慈善法》第23條規(guī)定舉辦面向社會公眾的義演、義賽、義賣、義展、義拍、慈善晚會等,開展公開募捐,就是慈善愛心的具體展現(xiàn)。
“人有能,勿輕訾”。大意:人有才華,不要貶低。意即不要嫉妒賢能。
“勿諂富,勿驕貧”。今意:不攀富貴,不傲窮人。意思不要嫌貧愛富。今天《憲法》第38條規(guī)定我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弟子規(guī)》中之“弟子”,既指小孩,又指學生,也適用于成年人。它分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七個部分,前六項屬于德法修養(yǎng),后一項屬于智育修養(yǎng),列述弟子居于家中、出門在外、待人接物、加強學習等等要恪守的行為規(guī)范。其實,說到底:講的是德、講的是禮、普的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