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背景描述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边@是小學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科學探究中,“學生的興趣不能自始至終,學生只對活動操作本身感興趣,在交流階段注意力不夠集中,思維不夠活躍”這是一個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問題。那么,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在進行《搭支架》一課的教學中,我作了初步的嘗試。
案例描述
一、全班分為8個小組,每個小組都有課前準備好的舊報紙、透明膠、膠水等。
二、本課的任務是小組合作搭一座高塔,然后討論: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強支架的穩(wěn)定性和承受力?②采用什么樣的結構承受力大、穩(wěn)固,使用的材料又少?③根據(jù)討論的結果,你對本組或其他組的支架有什么建議?
三、各小組開始搭高塔。
1.小組長綜合組內(nèi)其他成員的想法,確定好自己組要搭的高塔的形狀,然后畫出塔的草圖,大家一起制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的材料,然后開始分工搭高塔。
2.各組的高塔搭建好后,組內(nèi)成員測量好塔的高度,并檢測塔的承受力(以放作業(yè)本的多少為準),然后填寫好教科書第24頁實驗記錄的后半部分。
3.各小組依次向全班同學展示自己組搭的高塔,并示范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
小組(一):我們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體柱的支架,高19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業(yè)本。
示范:大能承受8本作業(yè)本。
教師和其他同學一起觀察該組的高塔。塔的形狀是三角立體形的,整個塔身是一個三角形立體柱,底部是三角形,頂部也是三角形,塔側是3個長方形片狀,塔身由內(nèi)外兩層重疊而成,外層比內(nèi)層在底部多了側面3片支撐葉。
小組(二):我們組搭的高塔是長方體形狀的,高18厘米,但是不能承受一本作業(yè)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業(yè)本。
教師和其他同學一起觀察該組的高塔。這座高塔是長方體形狀的,底部是一個長方形,塔身由四條圓紙棒站在長方形的四個直角上建成。該組的學生在底部又剪了一塊長方形紙片粘在四根圓紙棒的下面,四根圓紙棒的頂外側用一條細小的扁形長紙條按照長方形的四個直角把四根圓紙棒粘在四個角的內(nèi)側。
小組(三):我們組搭的高塔也是長方體形狀的,高13厘米,可以承受5本作業(yè)本。
示范:大能承受5本作業(yè)本。
教師和其他同學一起觀察該組的高塔。這座高塔是長方體形狀的,塔身是四根圓紙棒,其中①—②兩根紙棒的中間粘上一截短的扁紙棒來連接,③—④也一樣。在這兩截短的扁紙棒中間又用一條短的圓紙棒把它們連接起來。塔頂貼上一張長方形紙片把四根圓紙棒粘在這個長方形的四個直角上。
小組(四):我們組搭的高塔是圓錐體形狀的,高15厘米,但是也不能承受一本作業(yè)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業(yè)本。
教師和其他同學一起觀察該組的高塔。這座高塔的底部是一個長方形,塔身由4根圓紙棒搭成,一共有4個側面,相對的兩個側面是兩個三角形,另外兩個相對的側面是兩個長方形,塔頂是一條線段。該組學生在塔頂上粘上一張長方形紙片。
小組(五):我們組搭的高塔是立體三角形的,高24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業(yè)本。
示范:大能承受8本作業(yè)本。
教師和其他同學一起觀察該組的高塔。這座高塔的形狀是立體三角形的,塔底是一個三角形,該組同學分別用一條扁形紙條在塔身從下向上的1/3處圍一圈,粘牢三根圓紙棒,又在塔頂粘牢三根圓紙棒,使人從上往下看,塔頂、塔中部、塔底分別是三個三角形,塔身有3個側面,都是長方形。
小組(六):我們組搭的高塔也是立體三角形的,高19厘米,可以承受6本作業(yè)本。
示范:大能承受6本作業(yè)本。
小組(七):我們組搭的高塔也是立體三角形的,也高19厘米,可以承受2本作業(yè)本。
示范:大能承受2本作業(yè)本。
教師和同學一起觀察,小組(六)的高塔形狀與小組(五)的高塔形狀相同,不同的是材料的大小。小組(五)的高塔搭建用料是3根卷得細小又結實的圓棒;小組(六)的高塔搭建用料是3根比較粗大又不是很結實的圓棒;小組(七)的高塔搭建用料是3根扁形紙棒。
小組(八):我們組搭建的高塔也是立體三角形的,也是高19厘米,但是可以承受24本作業(yè)本。
示范:大能承受24本作業(yè)本。
教師和同學們一起觀察小組(八)的高塔。這座高塔的材料全部是圓紙棒,塔底和塔頂分別是兩個三角形,塔身有6個側面,也都是三角形。
四、小組討論。
各小組的學生根據(jù)剛才觀察到的八個小組搭的高塔,根據(jù)高塔的形狀和承受的重物與自己本組的高塔作比較,討論以下三個問題: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強支架結構的強度和穩(wěn)定性?②采用什么樣的結構,承受力大、穩(wěn)固,使用的材料又少?③根據(jù)討論得出的結論,改建本組的高塔或者給其他組提出建議,怎樣改建高塔,使高塔的承受力大。
1.小組討論。
2.全班集體交流。
生①:我發(fā)現(xiàn)三角形的支架是穩(wěn)固的。
生②:再加一根圓紙棒,構成一個三角形,就可以增強支架的穩(wěn)定性和承受力。
生③:三角形的結構承受力大、穩(wěn)固。
生④:三角形的支架比正方形、長方形的支架使用的材料少。
生⑤:圓棒的承受力比片狀材料的承受力好。
生⑥:我覺得給小組(一)的高塔在原來底部片狀支撐的地方再分別加上一根圓棒,加固高塔的支撐點。
生⑦:我認為第一小組的高塔里層底部已經(jīng)是一個三角形支架了,側面的支撐葉支撐不穩(wěn),我們可以在支撐葉的下面再加上一個三角形支撐架。
生⑧:我認為第(八)小組的高塔是搭得穩(wěn)固、承受力大的。他們的塔主要由三角形構成。教師和學生再次仔細觀察第(八)小組的高塔。這座塔的頂部和底部還有塔身的6個側面都是三角形。通過剛才學生的示范,這座塔的承受力是全班搭的8座高塔中,承受力大的一座。
生⑨:我們都看到第(八)小組的高塔穩(wěn)固,承受力大,因為他們的高塔都是由三角形支架構成的,我們在改建高塔時,只要加上一根圓棒,使它成為一個三角形,就可以加固高塔了。
生⑩:我們第(二)小組的高塔只要在底部和頂部加上根圓棒,變成三角形,這樣,塔就能站穩(wěn)了,也能承受重物了。
生11:我給第(三)小組提個建議吧,你們組的塔只要在4個側面都加上一根圓棒,構成三角形框架,它的支撐力就會加強。
……
(各組學生踴躍地給本組或其他組提建議。)
【篇二】
教學目標
通過觀察,讓學生了解螞蟻的身體特點。
教學重點
讓學生能夠在觀察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不斷改進觀察的方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產(chǎn)生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愛護小動物,珍惜生命。
教學準備
小組或個人觀察用的裝在玻璃瓶里的螞蟻,白紙、放大鏡、小盆子、小瓶蓋或小木塊,搭"橋"用的小紙條,記錄用的紙和筆。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觀察過螞蟻嗎?螞蟻是怎樣的?能畫一只大螞蟻嗎?讓我們仔細觀察觀察螞蟻吧!
二、觀察哪一只螞蟻。
1.選擇觀察瓶里的螞蟻,還是放在白紙上的螞蟻?
2.選擇瓶里的螞蟻觀察,有利與不利的地方;選擇白紙上爬的螞蟻觀察,有利與不利的地方;
三、把螞蟻放在什么地方好一些?
1.把螞蟻放在什么地方觀察,既能看清楚,又不會到處亂爬?
2.用什么辦法可以看得更清楚?用什么辦法可以使螞蟻不亂爬?
3.在盆子里倒一點水,水中央放一個小瓶蓋或小木塊,讓一只螞蟻爬到瓶蓋上。螞蟻只能停留在瓶蓋上,不能到處亂爬了。不過,用什么辦法讓螞蟻爬到瓶蓋上去呢?
四、用放大鏡觀察螞蟻。
1.小組內(nèi)交流一下,怎樣觀察螞蟻的身體。
2.分發(fā)放大鏡觀察螞蟻。注意控制觀察時的呼吸,別吹走了螞蟻。
五、討論螞蟻身體的特點。
1.螞蟻的身體是怎樣的?
2.和蝸牛比較,螞蟻的身體有什么特點?
3.和蝗蟲比較,螞蟻的身體有什么特點?
六、試一試。
1.看看瓶蓋上的螞蟻的行動,試著解釋螞蟻怎么不到處亂爬了。
2.如果再放一個瓶蓋,在兩個瓶蓋上搭一座"橋",猜猜螞蟻會怎樣?
3.試一試。
4.怎么解釋螞蟻的反應呢?螞蟻想家了吧?如果把螞蟻放在教室地面上,螞蟻能找回自己的家嗎?
七、送螞蟻回家。
這些螞蟻原來住在什么地方,我們就把它們送回什么地方吧。在觀察研究小動物的活動中,請別忘了送小動物們回家,讓它們回到各自的生活環(huán)境中去。在送小動物回家的過程中,我們還可能會有新的觀察發(fā)現(xiàn)呢!
板書設計
探訪螞蟻
觀察螞蟻
螞蟻身體的特點
愛護小動物
作業(yè)
完成“我的觀察研究”報告會的信息。
課后反思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孩子們對小螞蟻的身體特征進行觀察、探究,老師提出問題,學生進行討論。學生學習興趣強,課堂氣氛活躍。
【篇三】
教學目標
1、樹的葉是多種多樣的,同一種樹的葉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葉一般由葉片和葉柄組成,葉片上有葉脈。
3、葉也是有生命的,葉從葉芽開始生長,到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過程與方法:
統(tǒng)計撿到的樹葉的數(shù)量和樹葉的種數(shù);根據(jù)一定的判斷依據(jù),劃分出同一種樹葉和不同種的樹葉,發(fā)展研究樹葉的興趣,培養(yǎng)愛護環(huán)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態(tài)度和意識。
教學重點
開展觀察葉生命現(xiàn)象的活動,建構起葉也是有生命的科學概念。
教學難點
是否是同一種樹葉的判斷。
學生自備材料
撿一些落葉。
分組材料
同一種植物的新鮮葉和落葉。
教師準備:一條有大小不同葉片生長的樹枝。
教學過程:
一、 統(tǒng)計收集到的樹葉
課前大家分別從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種樹葉,說說你是怎么收集樹葉的。是呀,樹木是我們的朋友,他們是有生命的,所以我們不能隨意摘樹葉,F(xiàn)在把樹葉放在桌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統(tǒng)計:我撿了幾片落葉?這里面有幾種樹葉?
二、觀察比較樹葉
1、質疑:我們小組共有幾種樹葉?這些葉子是同一種葉嗎?
2、討論:觀察到了什么,才說它們是同一種葉?觀察到了什么,才說它們不是同一種葉?同一種葉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較:同時觀察所有完整的葉,我們能發(fā)現(xiàn)不同種葉有什么相同的結構嗎?是呀,大部分葉具有葉柄、葉片結構,葉片上還有葉脈。
三、觀察葉的生命特征
1、觀察:比較新鮮的葉與落葉,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長在樹上的新鮮葉與落葉的大的不同表現(xiàn)在哪里?是呀,新鮮的葉是活的,而落葉是死的。
2、描述:觀察一種植物的葉,我們能從中看出葉的生長變化過程嗎?能找到這條樹枝上有幾種不同的生長階段的樹葉嗎?(如葉芽、小葉片、嫩葉、成熟的葉、老葉、將枯的葉等)能從幾張葉的不同生長階段去推測一片葉的生長過程嗎?
板書
搜集樹葉 生命特征
作業(yè)
尋找不同的樹葉進行觀察
反思
本節(jié)課對樹葉進行研究,葉也是有生命的,它從葉芽長成小小的嫩葉,又慢慢地長大,變老。許多植物的葉從春天長出來,到秋天枯黃死去,完成了葉的一生。有些樹木雖然秋天不落葉,但它們的葉同樣也有生長和衰老的完整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