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生活習(xí)俗大禮儀--古代五禮
《論語》中說到:“不學(xué)禮,無以立!蔽覀兂3Uf,要想做好事兒,先要學(xué)做人。不學(xué)禮,無以立,以禮待人才能以理服人!講文明、重禮儀,這是我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做人的基本品質(zhì)。那么禮儀的源頭是什么樣的呢?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追根溯源,早在西周時期,中國傳統(tǒng)禮儀文化就已十分完備,其禮儀制度《周禮》被后世奉為“古制”,延續(xù)了幾千年。《周禮》對禮法、禮義作了權(quán)威的記載和解釋,并制定禮儀制度的基本結(jié)構(gòu),將“禮”劃分為五類,稱為“五禮”,后世修訂禮典,大體都依吉、兇、軍、賓、嘉五禮為綱,對歷代禮制有著深遠的影響。
古代五禮
。ㄒ唬┘Y
吉禮是五禮之首。古人祭禮為求吉祥,故稱吉禮,主要是對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禮。
《周禮?春官?大宗伯》云“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祇)”,將祭禮對象分為天神、地祗、人鬼三類,每類之下又細分若干等。其實我們可以把它分為兩大類:一是神,這是指人們想象中的存在于自然界的神。二是鬼,所謂的鬼,也就是人們想象中的人死后的陰魂。
祭祀神靈,是要顯出自己的誠意的,可以跪拜叩頭,可以焚香燃紙,但對神靈來說最實惠的祭祀方式還是獻上祭品!蹲髠鳌防铩恫軇フ搼(zhàn)》中說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睜奚陀癫褪堑湫偷募榔。
(二)兇禮
兇禮,是用于吊慰的禮儀活動。兇禮下又細分為好幾種禮儀。
1、喪葬禮:對死者表示哀痛與哀悼之情的禮儀。有種說法人死后下葬是不可以穿皮毛的,不然轉(zhuǎn)世為動物。
2、荒禮:遇到饑荒年或瘟疫流行時,統(tǒng)治階層表達體察災(zāi)情、與民同苦之意的禮儀。
3、吊禮:當他國或他人遭受自然災(zāi)害后,統(tǒng)治階層派人慰問的禮儀。
4、恤禮:鄰國遭亂時,統(tǒng)治者派人慰問的禮儀。
5、禬禮:當他國遭敵人襲擊而殘破后,同盟諸侯籌集財物予以援助的禮儀。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比巳硕伎释鞓方】,百歲無憂而厭棄生老病死,然而這些又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唯有一顆敬畏之心,敬天愛人,天法地而禮生,文明得以進化。
。ㄈ┵e禮
賓禮,具體來講,是諸侯朝見天子及諸侯間相互拜訪時的禮儀。
。ㄋ模┸姸Y
軍禮,是指軍隊操練征伐之禮,與戰(zhàn)事相關(guān)。《左傳?成公十三年》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與戎”理解就是我們說的祭祀與戰(zhàn)爭。
。ㄎ澹┘味Y
嘉禮,是指和諧人際關(guān)系、溝通、聯(lián)絡(luò)感情的禮儀!吨芏Y?春官?大宗伯》云:“以嘉禮親萬民: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以昏冠之禮親成男女,以賓射之禮親故舊朋友,以饗燕之禮親四方之賓客,以脤膰之禮親兄弟之國,以賀慶之禮親異姓之國。”
1、飲食之禮:宗族內(nèi)部通過聚酒飲食以加深聯(lián)絡(luò)和感情。
2、婚、冠之禮:古代男女成人后的加冠、加笄及婚禮。
3、賓射之禮:射擊比賽的禮儀。
4、饗燕之禮:國君宴飲及設(shè)宴款待賓客的隆重禮儀。
5、脤膰之禮:脤(shèn):古代祭祀用的生肉;膰(fán):古代祭祀用的熟肉。指的是在祭祀結(jié)束后,將脤膰(生肉和熟肉)分給兄弟之國,借以增進彼此的感情。
6、賀慶之禮:對有婚姻甥舅關(guān)系的異姓之國,在其有喜慶之時,致送禮物,以示祝賀。
【篇二】
生活習(xí)俗大禮儀--昏冠之禮
昏冠之禮
昏冠禮,是指婚禮和冠禮兩種,這是人生禮儀中的重要內(nèi)容。下面我們主要就簡要介紹一下人生中比較重要的誕生禮、冠禮和婚禮。
。ㄒ唬┱Q生禮
誕生禮,顧名思義就是嬰兒出生的禮節(jié),在嬰兒出生之后,便要陸續(xù)為他舉行三朝、滿月、周歲等儀式表示慶賀。
三朝這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請產(chǎn)婆到家替嬰兒洗澡,所以又稱“三朝洗兒”。據(jù)說,這樣可以洗去嬰兒從“前世”帶來的污垢晦氣,使之大吉大利,平平安安。
產(chǎn)婦分娩后一個月內(nèi)不出門,稱為“坐月子”。滿月了,嬰兒已經(jīng)適應(yīng)了周圍環(huán)境,家人又要舉行儀式為其慶賀,稱為滿月,又稱“出月”、“彌月”周歲是孩子的第一個生日,在這一天有一個特別的儀式,叫做“抓周”。在桌子上陳列各種玩具,讓孩子任意抓取,抓到什么即表示孩子可能會有的旨趣、性情,甚至是前途。
。ǘ┕诙Y和笄禮
男子未成年時,不戴冠,成人以后可以戴冠,這之間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叫做冠禮。《禮記?曲禮》說“男子二十,冠而字。”
《禮記?內(nèi)則》說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女子十五歲加笄禮,笄禮是女子的成人禮。
。ㄈ┗槎Y
婚禮習(xí)俗,《禮記·昏義》中的“昏”,原文指“昬(hūn)”,得名于先民的親迎禮在黃昏時進行,此時,日月漸替,含有“陽往陰來”之意,講究天人合一的華夏民族,選擇了這么一個微妙的時刻,巧妙地詮釋了婚義。同時也給這個儀式帶上了神圣虔敬的情愫。后來當“昏”在加上女字偏旁,寫作“婚禮”的時候,親迎便不再限于靜謐的黃昏了,這一儀式的神圣意識也逐漸淡去。
1、看親婚前禮中的看親指的是相親的日子。由媒人預(yù)定好通知男女雙方的,雙方都要做好準備。男方要根據(jù)女方父母的愛好,準備一些禮品;女方要灑掃庭院,準備接待客人。中國是個“禮儀之邦”,講究含蓄,看親的結(jié)果并不直接表白出來,而是用各種暗示表達出來。很多地方都是男方在進門之后,女方父母先給男方倒一杯熱茶,小伙子如果中意姑娘,就把這杯茶一口飲干。然后女方父母和姑娘一起商量,如果同意結(jié)親,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飯;如果不同意,就由男方告辭回家,有些父母甚至請媒人把帶來的見面禮也拿走。
2、過禮相親成功以后要履行定親手續(xù),也就是過禮。我國古代有“三書六禮”之說相親成功以后要履行定親手續(xù),也就是過禮。我國古代有“三書六禮”之說。三書“指在”六禮“過程中所用的文書,包括聘書、禮書和迎書!绷Y“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個結(jié)婚過程,分別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
在這一過程中,起著關(guān)鍵作用的人物就是媒人了。我國古代有“月老之稱”,“月老”即“月下老人”的簡稱。據(jù)《唐人小說》記載,有個叫韋固的讀書人夜行經(jīng)過宋城,碰上一位老人靠著一個大口袋坐在路邊,在月光下翻閱一本大書。韋固好廳地問他翻檢的是什么書。老人回答說,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韋固又問老人那大口袋里裝著什么東西。老人回答說:“裝著紅繩,用它去系男女的腳,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腳系在一根紅繩上,即使他們是不共戴天的仇家,或者是相隔萬里的異鄉(xiāng)人,也一定會結(jié)成夫婦!彼,人們便說“千里姻緣一線牽”!叭羰窃孪吕先瞬挥眉t線拴的,再不能到一處!笨梢娙藗儗γ饺说木次贰
一切準備就緒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婚禮儀式。
3、婚禮儀式
婚禮中也有很多習(xí)俗,比如安床、上頭、紅蓋頭、撐紅傘、哭嫁、迎親、出門、拜堂、鬧洞房、歸寧。相傳在先秦時已有這樣的習(xí)俗。歸寧,就是回娘家向父母報平安的意思。在古時,交通沒有現(xiàn)代的方便,如果女子要夫家是離娘家很遠的話,所謂出嫁從夫,女子到夫家后就可能沒有機會再回到娘家了。
【篇三】
生活習(xí)俗大禮儀--喪葬之禮
喪葬之禮
喪葬在中國禮儀文化之中一直占有很高的地位,作為人一生行程的結(jié)束,同時也作為在另一個世界行程的開始。民眾對于死亡的畏懼,再加上中國人強烈的孝道,使得喪葬文化變成了一種極其普遍的現(xiàn)象,尤其是長久所遵循的厚葬等禮儀習(xí)俗。并且喪葬習(xí)俗隨著時間的變化形成了嚴密的制度與思想體系。我國古代對喪葬禮儀一向十分重視,認為這是子孫盡孝的最重要的表現(xiàn),國君和貴族在這方面的要求更嚴格,形成了許多繁文縟節(jié)。諸如服喪的級別,服喪的時間,服喪的樣式,舉哀的程序,殯葬的規(guī)格等等,歷來都有嚴格而瑣碎的規(guī)定。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去世都有不同的稱呼!抖Y記·曲禮下》就記載,“天子死了叫做崩,諸侯死了叫做薨(hōng),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ㄒ唬﹩识Y
死者在彌留之際,要為他換一下鋪位,這叫做“易簀”(zé)。臨終時用蓬松的絨絮放在口鼻上,觀察是否斷氣,這叫做“屬纊”(zhǔkuàng)。人一死便要為他招魂,稱為“復(fù)”,古人認為人死后,魂就會離開軀體,到位于北方的冥府去。概因傳說中北斗是主死之神。(南斗是主生之神。)因此在人剛剛?cè)ナ赖臅r候,由活著的人手持死者生前穿過的衣服,登上屋頂,朝著北方呼喊死者的名字,以招其靈魂回復(fù)其體。經(jīng)過千呼萬喚,不見復(fù)活,這才開始操辦正式的喪事。招魂所用的這件衣服叫“壽衣”。
。ǘ┰岫Y
接下來是為死者沐浴,之后便進入“殮”這個環(huán)節(jié)了。也依官位高下及地位尊卑受禮的限制,不僅在衣衾的質(zhì)地和數(shù)量上有所差別,在“殮”的時間長短上也有區(qū)別。根據(jù)禮儀制度的規(guī)定,天子死后,小殮七天;諸侯五天;大夫四天,士三天。大殮則在小殮結(jié)束后的第二天進行,時間均為一天。
而盛放尸體的棺材也有嚴格的規(guī)定。古人在喪葬的器具上,除使用棺外,還有槨。槨是套在棺外的,所以又稱為套棺或外棺。百姓和一般官吏死后有棺無槨,只有帝王、諸侯、權(quán)臣死后才有權(quán)享用槨,而槨的數(shù)量也隨地位的增高而增加,至多可達三四重,而槨的裝飾也隨之愈發(fā)精美,當然最里面的棺在裝飾上就要更加豪華奢侈了。
古代入殮時,在死者的口中,還要有“飯含”,即在口中含有米、玉等物。當然權(quán)勢越大,他口中的“飯含”之物就越貴重。慈禧口中就曾含有一顆夜明珠,據(jù)說此珠能分開合攏,分開時寶珠則透明無光,合攏后便能透出綠光,夜里可在百步之內(nèi)照見頭發(fā)。這樣一顆寶珠,當然是價值連城的。如此奢華的入殮,也只有帝王之家才可能辦到,殯禮,帶有生者對死者的眷戀之情。雖然人已去世,但人們?nèi)耘f不愿他很快離去,而將死者停放在他生前的居處,像對待賓客一樣地侍奉他,故稱作殯。在停放的這段時間內(nèi),要選擇墓地和占卜落葬的吉日。
在入殯期間,還有一項重要的禮儀活動--贈謚(shì)之禮,它雖不屬于兇禮的范疇,但與喪葬有直接的關(guān)系。謚,即謚號,就是對死者生前行為、品德的高度概況性的評價和總結(jié),類似于今天的悼詞。謚號又分為官謚、私謚兩大類。官謚是由朝廷授予死者的謚號,私謚則是由親友等贈給死者的謚號,如北宋的司馬光,就謚“文正”二字。
(三)祭禮
死者的親人要戴孝,這叫做“服喪”,服喪者按照關(guān)系的親疏遠近服不同級別的喪服。按照典籍記載,分為五種,稱為“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斬衰是關(guān)系最近之親屬--子女為父母所戴的孝,用粗麻布做成,不逢邊,衣緣參差不齊。服斬衰的人要為死者服喪三年。在這三年中不能結(jié)婚生子,要住在墓的邊上。有時候,學(xué)生也為老師服這樣的重服,像孔子的那幫學(xué)生,就在墓邊住了三年,三年后方才散去。子貢不僅如此,又在墓地住了三年,前后共六年,其所以如此,大概是覺得師恩深重吧!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發(fā)展,喪葬儀式越來越簡化,土葬也越來越少,即使某些村落還保留著土葬的習(xí)慣,土葬的儀式卻也是簡化的不能在簡單了,喪葬早已沒有了曾經(jīng)的那種“精致”。作為追思先人得制度,它擁有一定的合理性,作為一種文化它也深深地根植在中國人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