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辛棄疾的鷓鴣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碑斘覀儊淼节M州郁孤臺公園時,正是清秋時節(jié),還趕上“兩三點雨山前”。站在半山腰的辛棄疾,并沒有回敬我們這些千里迢迢趕來的仰慕者的注目。他目光專一,夾雜著幾絲憂慮和憤怒,掠過這座以他為榮的城市——贛州的大街小巷,一直望向天際。他的右手從披著的大氅中伸出,攥住劍柄,把劍身抽出五分之一。下一刻,他或許拔劍出鞘,或許把劍按下。這讓人想起萊辛的美學名篇《拉奧孔》。里面談到,造型藝術家要避免描繪故事頂點的時刻,而宜選用情節(jié)發(fā)展到頂點前那個“最富于孕育性的頃刻”。拔劍出鞘前一刻的辛棄疾,正好保持了藝術表現必要的張力。
低矮的灌木和不知名的樹覆蓋著半山腰,微雨濕潤著紅土地,地上的生物潛滋暗長。這場景仿佛持續(xù)了千年。時而有鳥鳴聲打破寂靜,有人說:“這會不會是鷓鴣?”他的問話立即引起人們的興趣。飛鳥似乎是古典文學中超越時間的存在。“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薄芭f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薄皩m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背,物是人非,似乎只有飛鳥可以沖破時空的限制,俯瞰大地和蒼生。
來到郁孤臺的讀書人,不去看看辛棄疾似乎說不過去。他在贛南附近度過了大半的人生歲月。他終生以恢復中原為職志,欲挽狂瀾于既傾,但最終壯志難酬!敖碚钣啵缴盥匉p鴣”,這是他傳唱千古的名作《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的最后一句。
那一晚的鷓鴣,是否會穿破千年的歷史風塵飛到我們面前?我們不得而知。但與我們相比,千年以來的鷓鴣,沒有我們變化得那么快。與我們相比,它們離歷史現場更近。那么,就讓我們聽聽鷓鴣是怎么說的吧。
南宋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寫道,“南渡之初,虜人(金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還,幼安(辛棄疾)自此起興”;“‘聞鷓鴣’之句,謂恢復之事,行不得也!钡聡邮苊缹W代表人物姚斯說:“第一個讀者的理解將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鏈上被充實和豐富,一部作品的歷史意義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得以確定,它的審美價值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得以證實。”后人對于這首詞的解讀,多少都是站在羅大經的肩膀上而生發(fā)的。那么,鷓鴣究竟說了什么,讓人以為辛棄疾表示“恢復之事,行不得”。難道懷有雄心壯志的辛棄疾,對于恢復失地也是悲觀的?
查宋人所著《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鷓鴣“生江南,形似母雞,鳴云‘鉤辀格磔’者是”。此“鉤辀格磔”的鳴聲,演化為“行不得也哥哥”和“但南不北”兩種諧音,因而有兩種不同的寓意。前一種從“行不得也哥哥”生發(fā),常用以抒寫離別之苦,后一種與南人思念故土之悲相聯系。
歷的辛棄疾“壯歲旌旗擁萬夫”,二十歲出頭就成為抗金起義軍的領袖,率領五十多人奔襲幾萬人的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南宋都城建康。從“淪陷區(qū)”山東初來南方,他對朝廷的畏縮并不了解,他曾寫出《美芹十論》《九議》等關于抗金北伐的建議。但已經無意打仗的朝廷反應冷淡,只是把他先后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治理荒政,整頓治安。這與他的理想大相徑庭。
北宋張詠《聞鷓鴣》云:“畫中曾見曲中聞,不是傷情即斷魂。北客南來心未穩(wěn),數聲相應在前村!薄氨笨湍蟻怼币彩菑堅伒纳綎|同鄉(xiāng)辛棄疾的寫照。他滿懷救國之志,而朝廷對這位軍事強人始終懷有戒心,處在不能不用又不能重用的尷尬境地!奥匉p鴣”不僅引逗起他對淪陷故土的懷念,也撩撥著他內心的隱痛。他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并沒有因為屢次受挫而頹廢!敖碚钣唷敝俺睢保c《水龍吟》中“無人會、登臨意”之“意”,正是一番滋味。英雄終有遲暮,但英雄之心不會死去。
鷓鴣的鳴聲不時劃破山谷的寂靜。朝代更迭已經不知凡幾,鷓鴣似乎依舊在對我們訴說著辛棄疾的故事。(郭超)
【篇二】
李母當簪為子擇友
四川犍為,人文薈萃。最的莫過于“一代循吏”李拔為官當政事跡和膾炙人口的李家“一門四進士”的佳話。然而,通過挖掘故事背后的故事,李母當簪為子擇友更加震撼人心。
李拔,號峨峰?滴跷迨辏1713年)生于犍為城關文林街。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任福寧知府。李拔先祖于明洪武初年徙居犍為。在李拔之前,李家多業(yè)儒無成,落泊潦倒。
李拔回憶自己年幼時的情景時說:“家庭生計日艱,母親在家‘飼豕養(yǎng)蠶’,父親外出為人‘采薪、負米,數瀕于死’!庇捎诶罡搁L期忙于生計,無暇顧及家庭,便把李拔三兄弟托付妻子教導。李母周氏為塾師之女,賢惠持家。雖然家庭極度貧寒,但是李母始終督促李拔讀書不輟,在家親自教李拔讀書識字。只因在她內心深處,始終懷揣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李拔15歲的時候,母親周氏憂心忡忡,孩子聰明勤奮,頗有天賦,卻苦于家境貧寒,無法為其聘請指點。內心的煎熬讓她夜夜無法入眠。經再三思索,她想到“無師當取益友”,于是,決定當掉家中值錢的東西——頭上的簪子,用典當來的錢招待兒子的學友,以吸引挑選優(yōu)秀學生與兒子一起學習。李拔明白母親的良苦用心,更加發(fā)憤圖強。雍正九年(1731年),18歲的李拔考中秀才。飽讀詩書的李拔確立了他的人生觀、價值觀。他曾自書聯語“立志不溫飽,讀書豈為功名”,天下為公的思想至此厚植于心。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李拔因家庭生計所迫,想要放棄學業(yè)的時候,母親反問:“古人由困而亨坎檁,窮愁益勵操持,汝等可以饑寒隳厥志乎?”諄諄教誨,堅定了李拔學習的決心。在他人生的重要階段,在他為擇學友而彷徨的時候,是母親為他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學習交友環(huán)境。
孔子說:“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崩钅府旚樽訐裼,這一歷史故事所蘊含的智慧光芒照耀著世人。時代呼喚“李拔”,也呼喚越來越多的“李母”。ɡ罴褏莻ィ
【篇三】
“禮”之傳統(tǒng)應在家風中承襲
中華民族尚“禮”!岸Y”,是先賢們提倡的觀念經兩千多年的被選擇、被認同后,鑄成的民族性格。
孔子提出“克己復禮”,認為禮是人類社會走向文明進步的必由之路!抖Y記》中有這樣幾段話:“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是以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薄胺踩酥詾槿苏,禮義也!币饧礊,人之所以為人,區(qū)別于鳥獸,是因為懂得“禮義”。
“禮”,對于個人而言,是規(guī)定品德修養(yǎng)、行為舉止的具體要求;對于社會而言,是規(guī)范社會秩序、人際關系的具體約束。“克己復禮”,就是要人克制自己的私欲,用公認的道德規(guī)范來要求自己,回到禮義的規(guī)范中去。東方儒學講求“吾日三省吾身”“知恥近乎勇”。馬克·吐溫說,只有人是知道臉紅的動物。諸如羞恥、尷尬之情,是“克己復禮”的心理基礎。法律可以讓人不敢越矩,制度可以讓人不能越矩,只有“文化”,可以讓人不愿越矩。
家風與家教,無形中培育著下一代的意志和品格。“禮”與“義”之內涵,諸如“*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是傳統(tǒng)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千年的傳襲與繼承中,具體化為“忠厚傳家遠,詩書濟世長”等銘文。
良好家風傳承,非通過訓詁等口頭方式傳承,更重要的是長輩的“身體力行”。西漢初年學者韓嬰《韓詩外傳》中記載有孟母“斷織”的故事:孟子小時不知努力學習,時常中斷自己的學業(yè)。孟母為教育他,有一次竟用刀將自己織機上將要織成的布割斷,從而使孟子感悟到“半途而廢”的道理。劉向《列女傳》亦有的“孟母三遷”故事。范仲淹之所以志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因為幼時母親告訴他,“不為良相,即為良醫(yī)”——良相可以治國安邦,良醫(yī)可以治病救人,一個人想要自己快樂,就必須讓別人先快樂。家教之重要性,還可以馬為喻。馬是一種社會性動物,但若把一匹幼馬從小單獨飼養(yǎng),長大之后才讓它進入馬群,由于它的社會性本能從未被后天誘導過,它就不懂得遵守規(guī)則,容易成為“害群之馬”。人同樣如此,兒童若是從小缺乏道德的啟蒙,他的善良本能就無法激發(fā),自私與冷漠的性格便難以抑制。
文化傳統(tǒng),是一個民族衍生的精神支柱。雖在時刻變動,但任何民族都不可能拋棄它的傳統(tǒng)而重新開始。中華傳統(tǒng)“禮”“義”之文化中所包含的人倫觀、自然觀、生命觀,都應當成為醞釀當下“家風”的珍貴的思想資源。(李庚其作者系國學教育家、歷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