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店里有兩個打工仔——張三和李四。轉眼到了年關,老板給張三、李四每人一個*。他們看到自己的*里裝著1000元,不知道對方*里裝了多少錢。這時,老板說:“*里的錢,要么是1000元,要么是3000元,你們如果愿意跟對方換*,可以由我來公證,但是你們每個人要給我100元公證費!
張三想:假定我跟李四交換*,若他是1000元,我就相當于虧了100元公證費,這種可能性是50%;若他是3000元,扣除公證費100元,我凈賺1900元,這種可能性也是50%。這樣,我和李四交換是劃算的。李四的想法和張三是一樣的,也覺得換*是劃算的。于是,張三、李四異口同聲地說:“我們愿意換。”老板露出一絲狡詐的微笑:“真的愿意?”
“愿意。”張三、李四毫不猶豫。結果,張三、李四各虧了100元,并未得到任何好處。老板用一個小的伎倆,騙了200元錢。
張三和李四的推理,究竟在哪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呢?
其實,他們先前的推理都沒錯,提出愿意交換也沒錯,但是當老板再次詢問是否愿意交換時,他們仍然同意,這是缺乏策略思維。
如果張三和李四懂得策略思維,當老板再次詢問時,他們就會拒絕交換。原因在于,老板第一次問大家,是否愿意交換,既然張三同意交換,李四應該想:“現(xiàn)在張三同意交換,說明他也是1000元,因此,我不應跟他交換。”同樣,張三看到李四同意交換,也應該進行同樣的推理,得出“不換”的結論。
缺乏策略的思維,難免會犯錯誤。
早年間,“陽春雪”茶館里的老板娘,是位善于制謎和猜謎的高手。因為她有些才學,被人們譽稱為“女秀才”。她的這一稱號,氣壞了當?shù)氐囊幻悴拧?/p>
這一天,秀才闖進了茶館,盛氣凌人地叫道:“自古俗語說得好——騍馬上不得陣,為何女人也稱起‘秀才’來了?”秀才還說,“我現(xiàn)在就把我的姓氏做成一則詩謎,看你這個老板娘能不能猜得出來?”說罷便吟道:
“上邊善游泳,下邊熱騰騰;
問我住哪里,老家在山東。”
老板娘略一沉思,便猜出了謎底,然后笑道:“我這里也有一則字謎,請先生猜猜謎底是哪一個字?”她也吟道:
“詹家的頭,黃家的腰;
四點火兒中間燒,下邊長著曹家的腳!
秀才絞盡腦汁也沒猜出謎底,站在那里急得臉紅脖子粗,再也不敢小看老板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