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語言學習的興趣,目的在倡#教育# #如何快速提高學習語言的興趣#言學習的風氣,以提高應用語言的能力。有的同志認為,會講話交流,會寫作材料,就會語言運用,不需太花精力再搞語言的學習研究。其實不然,作為機關干部,做匯報、下通知、寫材料,對語言文字的運用有很高的要求,它必須做到明確和簡潔。而事實是,我們的匯報、講話和文字材料,許多啰里啰嗦,用詞不當。例如這句話:“戰(zhàn)士不敢提意見,是由于思想有顧慮,怕提了意見,領導上不高興,給小鞋穿!蹦憧,怕領導給小鞋穿就是思想有顧慮的表現,不必再說“由于思想有顧慮”;領導給小鞋穿也有了領導的精神狀態(tài)在內,不必再說“領導上不高興”。這句話可以改為:“戰(zhàn)士不敢提意見,怕領導給小鞋穿。”由三十字精簡為十四字,表達簡明。還有,一句話很短,卻用詞意義重復的,如:“學習雷鋒活動的一般概況!薄案艣r”的“概”,就是一般的意思,“概”前面加“一般”意思重疊。如,“在連隊時,有時候也曾參加實彈射擊!薄坝袝r候”與“也曾”重疊。有的句子多一個連接詞,也會讓人覺得表達不利落,如,“經過這次動員,干部戰(zhàn)士的練兵熱情都得到提高。”這里用“得到”這個連接詞,把“提高”這個動詞轉變?yōu)槊~用,這是不必要的?梢赃@樣說:“經過動員,干部戰(zhàn)士的練兵熱情提高了!毕蟠祟悶E用、亂用詞語的現象還很多,這說明我們在表達自己的意思時,還不能準確地選擇恰當的詞和詞組,按正確的方式組織起來,這就是語法修辭的問題。
語法修辭的問題就是語言學習的問題。我國語言學家呂叔湘和朱德熙著的《語法修辭講話》,講詞匯、虛字、句子結構、表達的邏輯層次和標點符號,實際上就是講詞法和句法,講語法修辭的規(guī)律。而那些理論,是從實際語言中概括、歸納出來的,我們要懂語法修辭,就要下功夫學習語言。
蘇聯的作家A.托爾斯泰說過:“語言是思想的工具,毫不注意地去處理語言,意味著毫不注意地去思想。”這告訴我們,必須用嚴肅的態(tài)度,以實踐為標準,從實際出發(fā)學習語言和應用語言,才不會陷入主觀隨意性。我國清代書畫家鄭板橋應用語言的故事,對我們是有益的啟示。有,鄭板橋隨老師到野外玩,在小橋下發(fā)現一具少女的尸體。老師馬上作詩一首:“二八女多嬌,風吹落小橋。三魂隨浪轉,七魄泛波濤!编嵃鍢蚵犃苏f:“老師,你怎么知道這個少女是十六歲?又是被風吹下小橋的?怎么看見她的三魂七魄隨波打轉的?”老師被問得啞口無言,便反問鄭板橋:“依你這詩該怎么做?”鄭板橋便把詩改成:“誰家女多嬌,何故落小橋?青絲隨浪轉,粉面泛波濤!崩蠋煼浅U鄯。正是這個鄭板橋從實際中學習語言,才使他有高超的語言能力去解決實際問題。他當縣官的時候碰到這樣一件事:有位教書先生來告狀,說他給一個財主的兒子教書,財主答應一年給酬金八吊錢?墒堑侥甑祝斨鞑坏唤o錢,還借故把他趕走。鄭板橋想,是不是這個教書先生無能,書教不好,就指著堂上的燈籠出了一個上聯:“四面燈單層紙輝輝煌煌照遍東西南北!弊尳虝壬鷮ο侣。教書先生想了想便對答:“一年學八吊錢辛辛苦苦歷盡春夏秋冬!编嵃鍢蚵牶,知道這教書先生是有才學的,不會誤人子弟,隨即派人把財主抓來,打了板子,并責令其加倍償還教書先生的酬金。
學習語言和在遣詞造句上的嚴謹態(tài)度,我們的先人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搞“補字”這類學習語言的活動,可以鍛煉參與者對語言的敏感,養(yǎng)成分析語言現象的習慣和能力。宋朝歐陽修《六一詩話》中有這樣一則故事:唐朝詩人杜甫有本詩集傳到宋朝,這本詩集上有的文字脫落了,在《送蔡希曾都尉還隴右因寄高三十五書記》詩中有一句“身輕一鳥X”,寫一個神勇的武將馳馬戰(zhàn)斗,說他輕得象一只鳥那樣“X”。“X”是什么字,有說“疾”,有說“落”,有說“起”,有說“下”,卻都感到不滿意。后來,得到一個善本,才知道是“身輕一鳥過”。大家都嘆服了。用“疾”字,露了,用“下”字,拙了,用“起”、“落”,“執(zhí)”(呆板)了,都病在著痕跡,不自然,不貼切。而“身輕一鳥過”,給人輕靈活潑,一閃而去的感覺,這樣形容馳馬追敵,槍急將勇是很生動的。象這樣用心推敲,選擇中肯的文字來表達思想感情的事例很多。北宋王安石寫的《泊船瓜洲》這首詩有句叫“春風又綠江南岸”,據說這個“綠”字,開始用“到”,后又改“入”、“吹”、“滿”、“過”,改來改去,后才挑到“綠”字。這個“綠”字,不僅把春風對大地的恩施畫龍點睛地表達出來,而且把江南春天充滿生機的景象活現出來。
可見,沒有合適的語言文字,就不可能有中肯、簡練、生動的表達。所以,對寫成的文字材料和文章,反復進行修改,就是語言學習和正確表達的過程。我們有的參謀干事,寫材料時憋的夠嗆,一旦寫畢,鋼筆一扔,如釋重負,可是回頭看材料,文字表達零亂,卻沒有修改的勇氣。我們前面提到歐陽修,他寫了《醉翁亭記》,親自抄寫了六份,令衙役將文章貼于城門處,要鑼鼓手敲鑼打鼓地高喊:“滁州太守,廬陵歐陽修,昨日著文《醉翁亭記》,敬請黎民百姓、過往商賈、文武官吏,都來過目修改,------”后,竟然是一個樵夫幫助歐陽修修改了文章,把“滁州四面皆山也,東有烏龍山,西有大豐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改為“環(huán)滁皆山也,------”為此,歐陽修向樵夫贈以“歐文蘇字”!蛱K東坡很敬重歐陽修,曾把歐陽修的文章親筆抄寫出來,人稱“歐文蘇字”。據說當時誰能得到“歐文蘇字”,身價就能抬高幾倍。我們要學習歐陽修的精神,對語言文字的應用精益求精。
咬文嚼字是文人墨客的事,我們平常交往和搞一般的文字材料,多一句少一句問題不大。這個認識也是加強語言學習的障礙。語言應用的妥當與否,對軍隊日常工作的影響很大。我們做思想工作,是用語言交流思想感情,反映我們的道德修養(yǎng),處理人與人的關系。談話,一個會議,組織活動,貫徹一個思想,有的收效很好,有的不受歡迎,這都是同語言交流有關。組織行軍,時間、路線、地點,其中一個環(huán)節(jié)不明確,就會出現混亂。實彈射擊,口令不簡練會錯過時機,口令不明確會打不著目標,這都是大家時常要面對的。甚而我們遠離家人,都以書信交談,有的同志寫信辭不達意,或有引起誤會,帶來苦惱。即使我們轉業(yè)地方工作,也會碰到語言的難題。去年我探親,鄰居一位檢察院的干部擬寫一份起訴書,其中一句話是“在半路撿得一頭!。他總覺得“撿”字不合適,便來找我探討,我翻了許多資料,建議用“拾得”代替“撿得”。“拾得”是唐朝一個和尚的名字,詞典在解釋這個名字由來時寫道:“相傳唐代天臺國清寺僧豐干山行,于赤城道側拾得一小兒,因攜入國清寺為僧,故名拾得!奔热蝗丝梢允暗,牛也可拾得。這檢察院的干部便將起訴書中那句話寫做:“在半路拾得一頭牛。”
所以,不管我們在哪里,做什么工作,學習語言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只要我們處處留心學習,日積月累,我們的素質修養(yǎng)定會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