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綜合素質(zhì)訓練# #《中庸》中的讀書方法對我們有什么啟示?#】《中庸》中談及對讀書的看法時,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弊x書怎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呢?子思認為,首先要博學,然后要好問,還要仔細思考,明察秋毫,然后孜孜不倦地踐行這種學習習慣和方法,這樣就能有所成就。讀書時這幾個環(huán)節(jié)缺一不可,否則就達不到理想的效果。今天就和©無憂考網(wǎng)一起來了解下,歡迎閱讀!
首先,在讀書中,博學是很重要的。雖然我們在學習中需要專一、專心,但是廣泛地學習依然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年少時,正是積累豐富多樣知識的好時候,如果我們急于鉆研一門學科、一種學問,就難免會陷入狹窄的境地,使自己過早地成為一個“小專家”,這其實并不利于人的發(fā)展。曾國藩曾說過,讀書一定要多積累不同的知識,否則就容易變得偏陋。同時還要“審問之”,即多提問題,對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不僅要多向老師請教,還要多與人交流,這樣才能拓寬自己的眼界。
當然,僅僅博學和審問還是不夠的,還要慎思,即細細地思考。學習不是一個被動的過程,很多知識都需要我們?nèi)ニ伎疾拍苡兴斋@。在慎思之后,明辨也是很重要的。什么叫明辨呢?就是不迷信書本的知識,能提出自己的見解。俗話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做到這幾點之后,還要堅持不懈地履行這一套學習方法,才能真正達到效果。
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了的“知行合一”思想,而且他在文學、哲學等方面擁有極高的成就。王陽明早年的時候,雖然讀書非常勤奮,但卻是個只知道信書的“書呆子”。在對朱熹的理學有了深刻的了解后,他開始按照格物致知的要求來學習。靠這套學習方法學習一段時間后,王陽明發(fā)現(xiàn)了朱熹學問中的缺陷,從而提出了自己的心學。這一學問的重要性如今看來,絲毫不亞于朱熹的理學。
王陽明不僅做到了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更做到了篤行,正如他自己所說的“知行合一”,無論是在認識上,還是在實踐上,他都真正達到了一位大學者的水平。
這套學習方法,今天仍然具有指導意義。雖然我們學習的知識和過去不完全一樣了,但是這套優(yōu)秀的學習方法,卻值得我們?nèi)ゲ粩嗟貙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