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有一個杰出的醫(yī)學家叫華佗,他的醫(yī)術非常高明。有兩個病人,一個叫李延,一個叫倪尋,都得了頭痛發(fā)熱病,找過很多醫(yī)生也沒治好,于是來找華佗。華佗經過細心診斷,給他們各開了一個藥方。給李延開的藥方是發(fā)散藥,給倪尋開的藥方是瀉藥。他們倆一看,心里就嘀咕起來:都是一樣的病,怎么用藥完全不同呀?便問華佗這是什么道理。
華佗說:“吃藥要看具體情況,你們癥狀相同,可是得病的原因卻不同。倪尋的病是從內部傷食引起的,李延卻是從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當然用藥就不能相同了!
兩人聽了,便放心服藥,病果然很快好了。由這個故事產生了成語“對癥下藥”。“癥”指病癥,F(xiàn)在這成語的用法廣泛得多。不光形容治病,凡是針對具體情況,具體問題,采取恰當措施和方法的,都可以用這個成語來比喻。相近的成語還有“有的放矢”!暗摹笔前凶;“矢”是箭。意思是要有目標地射箭!皩ΠY下藥”強調的是要根據(jù)客觀情況采取有效方法;“有的放矢”強調的是辦事要有目的性、針對性。
“拔山舉鼎”這則成語的字面意思是移動大山,舉起巨鼎。引申之義為形容力強氣壯。亦作“拔山扛鼎”。
項羽,名籍,少年時代,項羽不喜歡讀書寫字,改學擊劍,也不肯好好學。叔父項梁很生氣,項羽說:“學寫字只要能記記姓名就夠了。擊劍是對付個把人的,也不值得學,我要學習抵敵萬人的本領。”項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興,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認真鉆研。據(jù)說,項羽二十二、三歲時,身體魁梧,體力強壯,能把幾百斤重的鼎舉起來。
后來,項羽起兵反秦,接著又同劉邦爭奪天下,從24歲開始,奮戰(zhàn)了8年,最后被劉邦等包圍在垓下,終于自刎于烏江。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項羽在營帳中對著愛妾虞姬和叫騅的名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程門立雪”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師,誠懇求學。
這個成語來源于《宋史。楊時傳》,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程顥、程頤兄弟倆都是宋代極有學問的人。進士楊時,為了豐富自已的學問,毅然放棄了高 官厚祿,跑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虛心求教。后來程顥死,他自己也有40多歲,但仍然立志求學,刻苦鉆研,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塊兒到程家去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yǎng)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游酢并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