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語言,要先營造一種語言環(huán)境。有的人說去國外可以很快學會語言,我非常同意,除非你呆在華人聚居區(qū),否則你會很快受到語言環(huán)境的影響,而達到自己的目標。在國內,我們有沒有可能找到環(huán)境呢?有!英語角是個不錯的選擇,其實平常和同事用英文溝通也是不錯的選擇。
——勇赫
對于語言學我是一個門外漢,但是那次偶然看到了一個概念,全語言教育,頓時覺得非常感興趣。全語言教育(Wholelanguageapproach)是一個從1990年代開始興起的語言教學方法。全語言教育的教育目的在改進語文教學。全語文教學的運動,在北美可以視為是對字母拼讀法教學的反思。
過去的傳意教育(Communicativeapproach),把語言的學習分為“聽”、“說”、“讀”、“寫”四個范疇。根據全語言的理念,教#小學一年級# #知識點:一年級學語言前不得不做的事#言時,不該將語言分割成不同的技能,然后分別教授,而應該將語言視為是一個整體的溝通系統,讓學習者夠過親身的經驗來學習。
說到“整體”就不得不提到心理學由來已久的爭論,即“構造主義”與“機能主義”之爭。兩個威廉,兩種不同研究取向,導致了今天的心理學既是實驗科學,又是社會科學。簡單說來,馮特堅持心理學應該研究心理的元素與組成,留下了一句名言:“要想研究一件事情,就首先要把它分成幾個小的部分去研究……”詹姆斯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心理的功能與作用,“比如手表,我們并不用關注它的零部件,而要關注的是怎么樣使用它……”
先營造環(huán)境,再學習語言,大小孩都適用
再后來,“整體”的觀點被格式塔心理學繼承,并發(fā)揚。格式塔心理學又稱為完形心理學,而“完型”恰恰就是整體的意思。格式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惠特海默,有一句名言大家都聽過,“整體大于各個部分之和!”開啟了大家哲學思考的另一扇門。在心理學領域掀起了一場風暴,關系、結構、系統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簡單說來,就是一個人在社會群體中受到了整個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他也同時影響著整個社會環(huán)境。
再后來,我崇拜的心理學大師勒溫,總結出了心理場論,把“整體”的概念推向了*,他把個人稱之為“觀察者”,把吸引人的的事物稱之為“目標物”。觀察者與目標物之間構成了一個整體,叫做“生活空間”,把觀察者與目標物之間的狀態(tài)稱為“緊張系統”。換句話說,人被自己定的目標吸引,便會產生緊張,而得到了目標物,人的緊張隨即消失了。大學的時候,我因為讀到這里忘記了吃飯,因為的確太經典了!
之后,格式塔的心理學被廣泛運用到了教育領域,我想這可能就是全語言教學早的歸宿。
說得太多,就是想告訴大家語言和我們想得到的好吃的,好玩的,是一樣的,都是一種目標物。我們想得到目標物就要了解“個人-學會語言”這個“場”,這個環(huán)境。如果你都不了解這個環(huán)境,不知道使用什么資源,就不會順利地得到目標物。
所以,現在你了解了我的題目的意義。學好語言,要先營造一種語言環(huán)境。有的人說去國外可以很快學會語言,我非常同意,除非你呆在華人聚居區(qū),否則你會很快受到語言環(huán)境的影響,而達到自己的目標。在國內,我們有沒有可能找到環(huán)境呢?有!英語角是個不錯的選擇,其實平常和同事用英文溝通也是不錯的選擇。
全語言教學有一個特別值得推崇的概念——獨立閱讀。這個概念就是告訴你,“獨立”是學好語言的基礎,你自己不聽,不說,不讀,不寫,肯定沒戲!如何順利的獨立閱讀確實是我們英語教師們應該考慮的問題,我就不管了。但是我可以提供一個思路給大家。
成年之后,大家和我一樣,都不怎么做游戲了,整日就是工作與家庭的二維空間。偶爾單位組織我們進行素質拓展,你會覺得特別開心——你可能沒記住培訓師教了什么,但是和同事們做游戲的時候,大家都樂得不行。久違的感覺又找到了,似乎回到了學生時代。有沒有?因為成人也需要游戲,游戲是好的溝通。
做游戲的時候你會開心與放松,學語言的時候你卻不能,怎么辦?陳琳教授總說,不要“學”英語,要“玩”英語,這是針對小孩子的正確學習方法,而對于成年人呢?有沒有適合我們的“玩法”?
外研社出版了一套書,叫作《非常漫畫雙語名著系列》可能是這方面的一種嘗試,把名著做成漫畫,讓大孩子、成年人也可以通過這種俏皮的方式學習英語。我們有多久沒有看漫畫了?忘記了,其實漫畫也是一種讓你開心的方式。拿到一本全是字的英語學習書,和一本經典漫畫讀本,心情是不一樣的。
營造一種兒時的環(huán)境,也許正是學習英語的捷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