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語文課程標準從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角度全面提出了低年級口語交際的要求,他要求低年級的孩子能夠用普通話復述故事或精彩情節(jié),完整講述小故事和自己感興趣的見聞,有信心的和別人交談,態(tài)度大方有禮貌。從中我們不難看到,對于低年級孩子,進行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是多么重要。同時,學生口語表達能力關系到學生讀寫等多種綜合能力的提高,對于孩子智力的提高以及形成概念的方法也有很大影響。如何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呢?教學中我做了積極的探索和充分的引導,千方百計的激發(fā)孩子的說話興趣,使學生從初的不想說、不敢說、不會說逐漸地想要主動說,積極勇敢地說。在使用新課程的過程中,我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努力和探索。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說的*
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上課時,有的時候?qū)W生躍躍欲試,爭相發(fā)言,有的時候卻是星星點點,“千呼萬喚難張口”。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是因為教師沒有給孩子們適當?shù)囊龑。作為教師要根?jù)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即對圖片,故事,動物,游戲等感興趣,從而激發(fā)他們說的*。
二、借助教材,指導學生說話
1.觀察圖畫練習說話
教材中形象生動的插圖,能激發(fā)學生觀察,想象和口語交際的興趣?梢韵扔^察圖畫,再進行說話訓練。練習時要按照一定的順序,突出重點,語言要清楚、流暢。然后對照課文,把自己的口語內(nèi)容補充完整,看看課文哪些地方寫得好,哪些詞語用得好。這樣一方面鍛煉了說話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學習人教版《甜的和酸的》這篇課文時,就可觀察文中的四幅圖:說說小兔、狐貍、松鼠是怎么想的,分別又是怎么做的?小猴吃葡萄的時候又想些什么呢?
2.利用課文中的詞句練習說話
人們常說,學以致用,教學中也應注意運用學過的詞語、句子練習說話,用一個詞語多層次,多角度地說出幾句話,用幾個詞語說一段話。如用“……像……有的像……”,“好象……又好象……”,“不論……都……”這三個詞語說一段話。同學們自己先做準備,然后全班進行交流。這樣同學們在雙向互動的口語交際中,有效地鍛煉了口語交際能力。
3.抓住文章中的空白練習說話
文章空白是作者有意識地略寫或不寫處,要善于捕捉有價值的空白進行想象說話。如學了〈〈凡卡〉〉一課后,想象:爺爺收到信了嗎?來接他了沒有?凡卡以后的生活會怎樣呢?這樣想象,興趣一下子提高了。經(jīng)過大膽想象,同學們的發(fā)言一定十分熱烈,這樣訓練既深入地理解了課文,有從更高層次上訓練了口語表達。
三、重視閱讀教學,進行說話訓練
閱讀教學中的說話訓練,主要通過描述畫面、問答、朗讀、背誦、續(xù)編、復述等形式進行。如在教學人教版第二冊課文《兩只小獅子》后,我問同學們:“懶獅子聽了媽媽的話后,會怎么做呢?”同學們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說:“它會像另一只小獅子一樣,每天練習本領。”有的說:“它會比另一只小獅子更加努力地學好本領,后來,它當上了真正的大王。”于是,我又設置了這樣一個情境:許多年過去了,兩只小獅子也已經(jīng)長成了大獅子,突然,有一天,森林里來了一大群敵人,這時,兩只獅子又會怎么樣呢?學生們馬上發(fā)揮想像,暢所欲言,說:“這兩只大獅子,它們會聯(lián)合起來,用自己學會的本領,跟敵人決斗,趕走敵人,保護自己的家園!比绱朔N種,顯示了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善于發(fā)現(xiàn),拓寬說的語境
語文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關鍵是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帶領學生去思考,去討論,去感受。
學校里經(jīng)常組織有意義的活動,如春游、“六一”兒童節(jié)、拔河比賽、運動會等等。在活動之后,學生往往還沉浸在快樂之中,余興未盡。掌握這個契機,組織學生把活動過程中自己感興趣,有意義或能給自己帶來快樂的情節(jié)說給大家聽。這樣學生說得興趣盎然,而且有話好說,這時教師要提醒他們注意自己說話的條理是否清楚,用詞是否恰當,語言是否流暢等,久而久之,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就會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總之,作為老師,我更不會忘記:始終給孩子營造一個輕松、和諧而愉快的氛圍,使孩子消除害羞怯懦的心理,勇于無拘無束地說。給學生足夠的尊重和信心,真誠而及時的肯定,贊揚他們,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把愛灑向每一個渴望被愛的孩子。只有這樣,你才會看到學生有話想說了,敢說了、樂說了、會說了。只有這樣,你才會真正體驗到成功和快樂。
【篇二】
培養(yǎng)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性:
1、比識字更為重要
現(xiàn)在的家長們對孩子一般只注重識字教育,而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卻沒有引起應有的注意。其實對孩子的發(fā)展來說,口頭的語言表達要比識字更為重要。因為口語能力是豐富知識、發(fā)展智能重要的工具,我們要想和別人溝通好的方式就是面對面的交流,而不是通過短信、微信等等這種文字的方式,只有口頭表達才能傳達出我們的真實感受。
孩子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是口頭語言,因為他們掌握的知識相對貧乏,孩子需要通過多看、多聽、多接觸一些具體的事物來增加知識面,擴大眼界。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是離不開語言的,因為孩子在認識這樣或那樣東西的時候,都需要用語言來標志東西的的名稱、形狀和特征等。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思考問題、提出問題,也都要借助語言。他們經(jīng)常用語言來迫問:“這是什么?”“那是什么?”“為什么是這樣的?”“為什么是那樣的?”等等。一般來說,語言發(fā)展比較好的孩子,往往求知欲旺盛,知識面也廣,智能發(fā)展得相對較好。
2、學習文字的基礎
表達能力也是學習文字的基礎,表達能力好的孩子在進入小學以后,他的識字、造句、寫文章等各方面都要比其他的孩子進步得快。
3、影響孩子的性格塑造
此外,表達能力對孩子的性格塑造也有很大的影響。表達能力發(fā)展得比較好的孩子,往往思想活躍,性格開朗,喜歡同別人交往,活動能力比較強。相反,表達能力發(fā)展比較差的孩子,則往往沉默寡言,比較膽小,活動能力比較差。而且幼兒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一個關鍵期,想要孩子擁有良好的性格,那么培養(yǎng)孩子的表達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篇三】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表達能力
良好的表達從傾聽開始,傾聽屬于有效溝通的必要部分。我們要求學前兒童在傾聽時能夠做到以下三點:
1.在集體中能注意聽老師或其他人講話:孩子正式上學后,“傾聽”對于他的聽課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皟A聽”也體現(xiàn)了孩子在說話時對于對方的尊重程度以及專注度。
2.聽不懂或有疑問時能主動問:如果孩子在與他人的交談中能夠出問題,說明他做到了專注傾聽,且傾聽已經(jīng)奏效,他不僅理解了對方的語言,還進行了思考。
3.能結合情境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設等相對復雜的句子:孩子在5歲半時,已經(jīng)掌握了2200-2500個詞匯,能比較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到6歲的時候,孩子應在成人的引導下,發(fā)清全部語音,理解較為復雜的一段話。準確的了解了對方表達的意思后,我們還要做出合適的回應,從而建立對話。那么5-6歲兒童在進行語言表達時,應符合怎樣的要求呢?
“愿意與他人討論問題,敢在眾人面前說話;能有序、連貫、清楚地講述一件事情;會說普通話,發(fā)音正確、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