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綜合素質(zhì)訓(xùn)練# #帶著《心經(jīng)》去感悟生活#】我們完全可以嘗試一下,凌晨四點起床,試著禪修和念一些*,譬如《心經(jīng)》,然后,看著自己的心跑到了各個地方,想著過去,未來,各式各樣的人,讀過的書,吃過的東西,還有喝過的茶,無論心里出現(xiàn)了什么,都只是觀看?隙ㄓ行┤苏J為這是在浪費時間,但他們應(yīng)該嘗試。
《心經(jīng)》云,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度是一個偉大而精深的詞,《心經(jīng)》并沒有說沒有苦厄,但是,可以度,可以度過,可以超越。一切,一即一切,既然可以度過一個苦厄,那么就可以度過所有的苦厄,一切即一,若是真的了悟,苦厄都沒有任何的實質(zhì),它只是忽來忽去的現(xiàn)象而已?喽,什么是苦,什么是厄,諸受是苦,情緒是苦,煩惱是苦,厄意指不好的業(yè),你在這里看這段文字,就意味著你曾經(jīng)做過某事,這就是業(yè),而《心經(jīng)》又云,無苦集滅道,這樣的苦,這樣的業(yè),皆是心生。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就連苦集滅道這四圣諦都是不可執(zhí)著的,如是,無智亦無得,以致心無掛礙,究竟涅槃。你毋庸試圖抓住任何東西,你必須生長到可以無所畏懼地做一粒沙,像一粒沙般地努力,不抱期望,全無夢想。
何以度一切苦厄?回到《心經(jīng)》,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么,又何以照見五蘊皆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也即是說,到達彼岸之時,證悟之時,覺醒之時,寂靜之時。寂靜之中照見,寂照,也即觀自在。
寂照,并非生硬而拘泥,它是廣闊無垠的。你必須先有止,然后才能觀,觀而自在,也即《心經(jīng)》所云,觀自在。這就像一杯泥水,必須安處良久,方得澄凈,而后有明;旧,我們都是一杯泥水。
《心經(jīng)》云,*,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是尚未被我們概念化的實相。它是當(dāng)下事物的原狀,是各種情況中都有的亮麗、鮮活、動人、曲折、優(yōu)美等素質(zhì)。色,可以是一片從樹上落在河面的楓葉,也可以是滿月之光、街道旁的排水溝或垃圾堆。這些都是實相,而且就某種意義而言,全是一樣:它們都是色,都是物,都只是實相。對它們的評估,只是后來在我們心裡製造出來的。如果我們真正如實去看它們,它們就只是色。
所以*。但是空無什么?空無我們的偏見,空無我們的判斷。如果我們不評估落在河面的楓葉和紐約的垃圾堆,不把它們分為對立的兩類,那么它們就如實在那兒,體現(xiàn)本來面目。它們空無偏見。它們就是它們,當(dāng)然如此,垃圾就是垃圾,楓葉就是楓葉,是什么就是什么。如果我們在觀色時,不把我們個人的看法加在色上,那么*。
但空亦是色。我們必須實際上如實體會事物,體會垃圾堆的堆性、楓葉的葉性、事物的如是性。我們必須正確地體會它們,不是只給它們覆上空性的面紗。光是覆上面紗,一點用也沒有。我們必須看出當(dāng)下事物的如是性,完全如實看出事物未經(jīng)加工的本性。如是觀世間,即是正觀。因此,我們首先要除去我們所有的嚴重偏見,然后再連空這類難解的字眼兒也都除去。讓我們空無所著,完全跟實相打成一片。
最后,我們得到的結(jié)論是:色就是色,空就是空。我們看出尋找人生之美或哲學(xué)上的意義,只是為我們自己找個藉口,說事物不像我們所想的那么壞。事實上,事物就是像我們所想的那么壞。色就是色,空就是空,事物就是事物;我們無須力圖以某種深奧的眼光去看它們。我們終于落實;我們?nèi)鐚嵢タ词挛。關(guān)鍵在于直接去看世間而不希求高等意識、意義或玄奧。那是直截了當(dāng)?shù)厝タ词挛锏谋緛砻婺俊?/p>
我們?nèi)羧鐚嵢タ词挛铮銦o須進一步解釋它們或分析它們;我們不必把修道經(jīng)驗或哲學(xué)思想加在事物上,以求了解它們。一位有名的禪師曾說:吃就是吃,睡就是睡。你做什么,就全心全意做什么。能如此,即是仙——如實之人,從不分別彼此的率真之人。他如實做事,直來直往。他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佛陀有時也被稱為大仙,他不是力求如實,而是在他那敞開的境界裡自然如實。
《心經(jīng)》云,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只好你還抱持著有所得的心,你就已經(jīng)偏離了菩薩道,而只有當(dāng)你真正懷有無偽的舍離一切的勇氣,你才具有菩薩的尊嚴和加持,事實上,這非常容易,卻又非常艱難。
為學(xué)日益當(dāng)然是好,可是,所有自以為學(xué)到的東西,都將成為障礙,我們要用一個竹籃去打水,而不用用一個水桶去打水,所謂為道日損,損而又損,以至無為(wèi)和無畏,老子用的一個詞,叫掊擊爾智,《心經(jīng)》云之,無智亦無得。
般若波羅蜜多,注意“多”字,也即是說,到了最后,般若智慧都是你需要放下的。究竟而言,道路并不存在,儀軌并不存在,法并不存在,它的存在只是因緣于你,度你,如此而已;旧,這就是中道,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無可依恃,無可取著。
當(dāng)你到達彼岸,你抵達無立足之地?zé)o方向之處,你獲得了真正的敞開與自由,這時,你看看來時的道,道路兩旁,荊棘密布,危險叢生,你對道充滿了無上的感激。而你也終于長吁一口氣,你放下了道,你仍舊感謝它,但是,如今你已不再需要它了,這就是中道。中道并非意指有一條中間的道路。中道是指不執(zhí)取任何一條道路。這即是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自在。
《心經(jīng)》云,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揭諦揭諦,去了,放下了、除去了、敞開了。波羅揭諦,去彼岸了,完全暴露了。波羅僧揭諦,全部去彼岸了。菩提,是指全覺,意謂放下了、完全摘下了面具、渾身*、徹底敞開。薩婆訶是真言結(jié)尾的慣用語,意思是說:心愿如是。
故此明咒是說:去了,去了,去彼岸了,完全暴露了,徹底覺悟了,心愿如是。
般若經(jīng)的心要,即此二百六十字的《心經(jīng)》。每一個字,皆可如實記錄著根本智的寂靜,當(dāng)喜歡的人讀到它,自然可以覺察到其中傾注的心力,并將這種覺察延展到日常生活的起伏當(dāng)中,用心欣賞我們歷經(jīng)的一事,一物,一人,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