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考生選項多,專業(yè)覆蓋八成
據上海市本科高校專業(yè)(類)對首年新高考選考科目的要求,滬上近40所院校共設置具體專業(yè)或學科大類約1100個。其中,提出“考3門”科目要求的專業(yè)達280多個,常見的組合就是“理、化、生”這3門,涉及理學、工學、醫(yī)學的200多個專業(yè)均可接受這一考科組合的報考。
有人說,21世紀是生命科技的世紀,大健康產業(yè)在中國風生水起,考科與專業(yè)冷熱關系也因此變化。從具體各科目受高校的“歡迎程度”看,在所有專業(yè)(類)中,高校提出多的選考科目是物理,有415個,占總數的37.9%;其次是化學,有337個,占30.7%;再次就是生物,有222個,占20.3%;而地理、歷史、政治都在其后,分別為47個、41個、26個。從前屬于“少數派”的生物、地理,均在文理不分科條件下“變暖”了。上海市教育考試院統(tǒng)計,論傳統(tǒng)高考的專業(yè)覆蓋面,選考理科的話,約可覆蓋60%的專業(yè)門類;而在新高考“+3”后,考生物的考生,可選擇的專業(yè)覆蓋面達80%。
四大核心素養(yǎng)未提“知識”二字
生物學科專家們日前齊聚華東師范大學,解讀今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以及如何在新課標背景下掌握中學生物學。在專家看來,考試評級與課程標準是一脈相承的:課程達標更高,考評等級也更高,高水平的教、學、考往往超越單一的知識層面。
擁有60年歷史的全國教育類核心期刊《生物學教學》的主編李宏慶介紹,2013年教育部就啟動普通高中各個課程標準修訂工作,其中《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歷時4年修訂完成,將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凝練為16個字:“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這4個關鍵詞中并沒有“知識”二字,更關鍵的字眼是“觀念”“思維”“責任”等。
從課改到教改,再到招考改革,幾大環(huán)節(jié)一直在動態(tài)調整中。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趙占良透露,高中生物教材目前正在修改完善中。通常,關于物種之間的種間關系只有4種:捕食關系、競爭關系、寄生關系與共生關系,但在研討中,有生態(tài)學家提出,有的物種還存在著一種原始合作關系。于是,教材編寫時采納了這一意見,寫入了第5種種間關系。他認為,新的變化提示生物學教學是與時俱進的。
因果關系復雜,重在高階思維
“這次課程標準修訂有兩大突破!弊鳛閲倚抡n標修訂組核心成員之一,上海師范大學生命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教授胡興昌說,除了凝練核心素養(yǎng),另一項突破便是首次提出了學業(yè)質量(標準),明確學生完成學科學習后應達到的學科能力,其中包括“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無疑也是學科考查重點。胡興昌說,課標水平共分4個等級,以“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為例,包含物質代謝、能量轉化、物種演進等,高等級水平絕不是只考出“知識”,更重要的是在知識基礎上構建起生態(tài)平衡觀念,并且能夠以此解決實際問題。同時,“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不局限于生物學,也涉及物理、化學、地理等其他學科。
趙占良認為,從科學思維角度看,生物學與其他理科學科的比較優(yōu)勢在于高階思維更多,如辯證思維、整體性思維與復雜性思維等。在生物學上,因果關系相當復雜:有時是一因多果,如藥物副作用;有時是一果多因,如身高決定論;有時還是多因多果,比如環(huán)境污染及其治理——各種因素和結果存在線性和非線性關系。然而,有些考題,如食物鏈推導的問題,“甲—乙—丙”或“丙—乙—甲”之間都是單向箭頭,“這顯然是有礙科學思維發(fā)揮的反例,考生不能如此簡單而機械地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