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8禁黄网站免费观看,99爱在线精品免费观看,粉嫩metart人体欣赏,99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6080亚洲人久久精品

2019國家公務員行測:公基模擬題|行測備考(6.21)

時間:2018-06-21 15:13:00   來源:無憂考網(wǎng)     [字體: ]
【#公務員考試# #2019國家公務員行測:公基模擬題|行測備考(6.21)#】做為公考”半壁江山“的行測而言,知識在于日積月累,非一日而成。不論是國考、公務員考試、事業(yè)單位考試、選調(diào)生考試等等都離不開行測,所以要想在行測上拿到理想分數(shù),記得每天做做模擬題!®無憂考網(wǎng)為您提供相關(guān)內(nèi)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按時間先后,下列政治主張排序正確是()。

  ①外爭主權(quán),內(nèi)除國賊

  ②習兵戰(zhàn)不如習商戰(zhàn)

 、垓(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①②③

  D.②①③

  2.下列語句按出現(xiàn)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賱谛恼咧稳,勞力者治于人

 、谏倌旮粍t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燮埲悦趤y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軜I(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A.③①④②

  B.③②①④

  C.①③④②

  D.①②③④

  3.“義利之辯”是我國古代倫理學上爭論激烈的一個問題,爭論的實質(zhì)是把什么作為判斷事物價值的標準。

  下列話語中主張以“利”作為判斷事物價值的標準的是()。

  A.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B.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

  C.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4.下列關(guān)于我國宗教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A.我國佛教信仰的特點表現(xiàn)為多樣性、現(xiàn)世性、功利性、道德化、善巧性

  B.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創(chuàng)始人是張道陵,西漢時在民間興起

  C.宗教具有長期性、群眾性、民族性、復雜性和國際性等特點

  D.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

  5.下列選項中符合《資治通鑒》的寫作年代、編纂體系和選材原則的是()。

  A.漢武帝生平集中于單篇

  B.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收入其中

  C.唐太宗事跡按時間敘述

  D.成吉思汗西征路線詳細記載

  1.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中國近現(xiàn)代史常識!巴鉅幹鳈(quán),內(nèi)除國賊”是五四運動提出的政治要求之一,而“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是孫中山創(chuàng)立興中會時提出的政治主張,顯然③早于①,四個選項中只有>B>選項符合。因此,答案為B項。

  2.答案:C

  【解析】:①出自《孟子》,為戰(zhàn)國時期;②出自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為民國時期;③出自諸葛亮的《出師表》,為三國時期;④出自韓愈的《進學解》,為唐朝時期。故時間順序為①③④②,本題答案選C。

  3.答案:B

  【解析】:“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出自《管子·牧民》。意思是:人們糧倉充足才會懂得禮儀,豐衣足食才會看重榮譽和恥辱。說明的是物質(zhì)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chǔ),傾向于主張以“利”作為判斷事物的標準。故正確答案為B。

  本題相關(guān)知識點:

  1、“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的意思是一個真正有學問,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君子,只憂道之不行,不考慮生活的問題;比如耕種田地,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只憂慮自己的為人,并不擔心是否貧窮。這是以“義”作為判斷事物的標準。

  2、“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是指君子能夠領(lǐng)悟的是道義,小人能夠領(lǐng)悟的是利益。這是孔子提出的“義”與“利”對立的說法。并沒有主張“利”作為判斷事物價值的標準。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指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別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別人。這是孔子“仁”的思想的代表觀點。

  4.答案:B

  【解析】: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創(chuàng)始人是張道陵,東漢時在民間興起。東漢時期,民間流行的神仙方術(shù)與道家學說結(jié)合,主張修身養(yǎng)性,煉制丹藥,以求得道成仙,這迎合了封建統(tǒng)治者追求長生不老的欲望。統(tǒng)治者利用道教統(tǒng)治人民,允許各地建立道觀。故B選項說法錯誤。A、C、D三項說法均正確。因此,本題答案為B。

  5.答案:C

  【解析】:《資治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326年的史實,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tǒng)治。所以B項和D項的事跡不符合寫作年代和選材原則。而作為編年體的《資治通鑒》不可能出現(xiàn)單篇的漢武帝生平,因此A項錯誤。故本題答案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