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明天就是端午節(jié)了,我特意提前一天來到奶奶家,和奶奶學(xué)一學(xué)包粽子。
奶奶早已把糯米泡好,我急忙取出小板凳坐在桌子前,我看著奶奶先把兩片葦葉相反重折,然后再把兩片葦葉折成小簍形,再往里面放米和棗,最后把上面多余的葉子蓋上,用繩子系緊,這樣一支三角 形的粽子就包好了。我邊看邊學(xué),按奶奶地指點(diǎn),好不容易包了一個小小的粽子,我舉起這只可愛的小粽子說:“哈哈!誰要吃了我的小粽子還不夠塞牙縫呢!”媽媽也好奇地包了起來,她包的粽子就 是封不上口,總是漏米,奶奶說:“你放的米太多了”,聽了奶奶的話,果然有效,媽媽還出了一招是五花大綁,她把每個角都用繩子捆起來了,我真佩服。后來,我又發(fā)明了一個長粽子。
粽子上鍋煮上了,要到明天早上開鍋。到了晚上我做了一個香香甜甜的夢!
篇二
每年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吃粽子,粽子不僅以它特有的形狀、顏色和滋味惹人喜愛,而且能引起人們對一位古代詩人的懷念。
粽子的形狀很特別,既不是方的,也不是圓的你能說出它包含磁卡幾個角,幾個棱,幾個平面,幾個三角形嗎?粽子用翠綠的葦葉包裹著雪白的糯米和鮮紅的大棗。煮熟后,顏色就變了,剝開墨綠色 的葦葉,只見潔白如玉的珍珠米團(tuán)里鑲嵌著幾顆深紅油亮的瑪瑙棗,紅白綠三色互相映襯,顯得十分艷麗動人。
老人們說,吃粽子要學(xué)習(xí)屈原的崇高品格,要繼承詩人偉大的愛國精神產(chǎn),難怪人們吃粽子時,總要給孩子們講述屈原的故事。
篇三
今天,爸爸帶我去阿姨店里包粽子。我聽了這個消息,高興得蹦了起來,活像一個裝了彈簧的洋娃娃。
我們吃完午飯,急匆匆地趕到水產(chǎn)城,阿姨的店里,人群把桌子圍了水泄不通。我好奇地跑到里面,探進(jìn)頭一看,原來她們已經(jīng)在包粽子了。
我也洗好手,迫不及待地跑過去幫忙。我拿了兩片包粽子的葉子,先把粽子葉做成一個漏斗的形狀,再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間放二塊肉和一個蛋黃,然后把多出來的粽子葉蓋住漏斗的口,最后把粽 子包成一個四角錐,用咸草把粽子扎緊。
粽子包好了,我們把粽子放入鍋里面。過一會兒,一股香味從鍋里飄出來,饞得我垂涎三尺。我老是問阿姨粽子什么時候好,阿姨說:“你真像一只小饞貓。粽子要慢慢的煮,煮出來的粽子才好 吃,俗話說‘不到火候不揭鍋’。”時間過得可真慢呀!粽子終于出鍋了。一陣風(fēng)吹過,芳香撲鼻的香味迎面而來,我小心翼翼地拿了一個熱氣騰騰的粽子狼吞虎咽地吃起來。
我伸手想再拿一個,阿姨說:“少吃多滋味,多吃壞肚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