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說,人生就像一葉孤舟,“孤”是孤獨,生命的森林里,“靈魂只能獨行”,“舟”是“小舟兒此逝,江海寄余生”。風自南飄零,波海粼粼,能縱棹,慣乘流,江上雪,浦邊風,楓葉落,荻火干,釣車子,橛頭船,一路飄蕩一路歌,追逐那遙遠海平線的一抹殘霞,仿佛那是人永恒的追求,因為未知,所以渴望,內(nèi)心的浩瀚永遠寄語在那個邊緣上,而我們與理想的邊界,腳下是洶涌波濤,漫漫遠征,頭上是浮光掠影,歲月留白。
離別是生命永恒的話題。怨復怨兮遠山曲,去復去兮長河湄,驚仰四秣,從此一別,轉(zhuǎn)身卻是兩處閑愁,或是天人永隔。惟余此一人,長歌復長嘆,踽踽前行,風雨兼程,冷暖自知,最后獨自一人走到人生的邊緣。驚恐,不安,難舍,漸漸平息了年輕時的狂熱與躁動,愈發(fā)迷茫,落葉當歸根,人該何去何從?楊絳先生九十高齡時還在寫書。先生文字趨淡了,自己也說,清凈的時間多了,越愛想那些生死鬼怪的事情,寫下對另一個世界的好奇與無知,同時也寫下身后零碎的記憶,深知歲月無多,就取名叫《走到人生邊上》吧。越寫越發(fā)迷茫,就越愛沉思,就越愛蘇軾的那句“無書此靜坐,一日當兩日”,就越明了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陪伴自己一生的,最寶貴的,唯有文字,唯有思想。抑或不曾歲至耄耋,慢看夕陽的日子,孤舟行至山窮水盡處,往后的日子不敢想太遠,都是遙山遠水,一片朦朧。人有不幸,難料柳暗花明后是什么,也可“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雖是四面斷壁殘垣,古褐蒼蒼,卻困不住思緒的飄揚,跳躍在巖壁的一抹剪影上,滌蕩在流水潺潺里,未來太迷茫,困境的邊緣里卻仍孕育著希望的朝陽,仍噴薄似火,東升西落,周而復始,永不停息。在輪椅上度過了三十個年頭的史鐵生又迎來新的災(zāi)難——雙腎功能衰竭。此后大部分時間在受病痛折磨和與病搏斗,剩下一點兒清醒的時間來寫一點文字,寫作是一種奢望,不急不慢,絮絮叨叨,就將新題作取名《病隙隨筆》吧,真實又貼切,確是病隙碎筆,筆下沒有陰云,仿佛病痛無關(guān)自己,在苦痛的邊緣,他又還我們一個沐浴在思想光輝中的開朗的史鐵生。是這樣,《病隙碎筆》里有太多關(guān)于信仰的思考。一句發(fā)人深省的話“所謂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他不是一個殘疾人和重病患者,他的自由的心魂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無疆之域,他少的可憐的“寫作之夜”依然充實而完整。周國平說他
“史鐵生身上業(yè)已形成了一種堅固的東西,足以使他的精神經(jīng)歷苦難而依然健康,備受打擊而不會崩潰。這是什么東西呢?是哲人的智慧,還是圣徒的信念?抑或兩者都是?”到底是什么?我們亦可自問,無非是黑夜動蕩的海浪里,苦難作帆,思想作燈塔,會茫然卻不會迷失方向。也有千萬人行舟相遇之際,也是將沒之時。于是誰又驚慌失措,誰又安然自得?茫然的海上迷茫的人,迷茫的人迷茫著,清醒的人清醒著。不用經(jīng)歷人生的大起大落,就毅然懂得了什么,“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連江點點萍!蓖粼骰貞浳髂下(lián)大,沒有槍林彈雨,也沒有水深火熱,生活淡得只有昆明的青茶,常來“泡茶館”,常去“跑警報”,常常晝伏夜行,長伴書燈。于是偶然憶起一件趣事,一美國學者問一曾在西南聯(lián)大任教的教授,西南聯(lián)大八年,條件那樣艱苦,教學設(shè)備那么差?為何能出那么多人才?——據(jù)統(tǒng)計,此后清華北大,南開三十年出的人才總和都不及西南聯(lián)大八年。那教授答說:自由。無非是人身自由,思想自由。迷茫是時代的迷茫,思想?yún)s不合時間界限。于是在一無所有的年代里,偉大卻無中生有。誰都在走著,誰都會走到邊緣之上,誰都會漸若失去漸迷茫,誰都能在迷茫中孕育涅槃的重生,誰都會飄零一生,最后來到人世的邊緣上,枕著他的思想長眠。
為方便大家及時獲取2018年高考試題、成績、分數(shù)線信息,®無憂考網(wǎng)為廣大考生整理了《全國2018年高考試題答案、成績、分數(shù)線專題》考生可直接點擊進入以下專題進行信息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