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了解人類在航天技術領域取得的偉大成就。
2.了解火箭的基本原理。
3.了解多級火箭的發(fā)射過程。
4.通過實驗探究和制作,了解火箭發(fā)射的原理。
5.通過多種途徑查找資料,了解人類對太空的探索。
6.體會航天事業(yè)對人類所產生的影響。
7.意識到太空探索是一項光榮而危險的任務。
8.能讓學生樂于與他人合作與交流。
教學準備
1.發(fā)射火箭的錄像或圖片
氣球、噴氣車,可旋轉的大塑料瓶、水、打氣筒。
第一課時
情景創(chuàng)設。
1.播放視頻——2005年10月12日9點整神舟六號飛船成功發(fā)射的精彩瞬間。
2.學生描述發(fā)射瞬間火箭運動狀態(tài)。
3.觀看一些火箭圖像。使學生知道飛向太空是人類千年的夢想,要進入太空就必須有足夠的速度,目前采用的推進工具是火箭。
教師提出問題。
火箭能升空,大家認為它的力量從哪里來?
三、學生進行假設,教師對大家的假設做整理。
四、驗證假設。
1.師:小結大家的假設,我們看到的火箭在飛行時,總是一部份向前運動,另一部份向反方向運動,在我們生活中有這種類似的運動現象嗎?
2.師:我們能借助這些現象,做實驗來證明我們的假設嗎?
3.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師生對提出方法作適當評價。
4.教師演示自動*器。它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嗎?制作自動*器需要哪些材料?
我們做實驗時要注意觀察那些現象?
5.學生討論并交流,教師引導學生要認真觀察實驗并提出問題:
如:向筒內倒水后有什么現象?水從噴口向哪個方向噴出?筒朝哪個方向轉動?
五、制作、實驗,搜集證據并作記錄。
六、交流觀察現象,并作解釋。
學生描述,并上臺畫示意圖,也可以.畫箭頭并說明意思。
七、對反沖現象進行小結。
1.如果從物體內噴出的不是水而是氣,物體會不會運動?運動方向又怎樣呢?還可以做哪些實驗?
2.演示實驗:反沖小船
3.教師小結:當水、空氣從一種物體中向某個方向快速噴出時,這種物體會向相反的方向運動起來,這種現象叫做反沖。
4.師生解釋、交流:火箭飛離大氣層,它的飛行與反沖作用有關。
八、拓展應用。
除了火箭,生活中你還知道那些反沖現象?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揭示任務。
上節(jié)課我們研究了反沖現象,今天我們來做模擬火箭。
二、制作火箭,了解火箭升空的道理。
1.觀察“火箭”的結構,明確模擬火箭的制作材料。
。1)小組觀察并討論,并作記錄:
“火箭”有哪些部分組成?制作“火箭”需要哪些材料?“火箭”起飛的動力從哪里來?
2.分小組制定做火箭的方案
教師要求:
。1)記錄時力求文字簡練,提倡圖文并茂。
(2)提倡記錄預測結果。
。3)思考:需要裝多少水?水的多少影響火箭的飛行嗎?需要打多足的氣?空氣的多少影響火箭的飛行嗎?
3.小組交流方案,并相互質疑。教師對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先要明確學生的意圖,針對核心問題進行質疑。對不能達成共識的方面可做記錄。
4.小組按設計方案做火箭。
5.分小組放飛火箭
教師要求:
(1)裝水,打入氣體,增大封閉氣體的壓強,在水火箭尾部加接一根輕繩,便于實驗安全和回收方便。
(2)請仔細觀察“水火箭”起飛后的現象,作好實驗現象和結果的記錄。
。3)按照設計方法反復做幾次,如果需要可以修改設計方法。
(4)實驗結束后整理好器材,做好交流準備。
6.小組交流放飛火箭中的現象,提出更好的改進方法。
7.解釋火箭飛行的道理。
火箭飛離大氣層,必須自帶氧化劑,火箭的飛行主要靠向后噴出燃氣的反沖作用。
教學目標
1.知道太陽系、銀河系及宇宙的關系。
2.搜集整理資料,并對其解釋和說明。
3.體會到和茫茫宇宙相比人的個體的渺小。
4.意識到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是不斷發(fā)展的。
5.體會到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對人類認識宇宙的幫助。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掛圖或投*——銀河系、仙女座星系、獵犬座星系。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談話提出問題。
從地球到太陽系,從太陽系到銀河系,隨著人類不停地探索,人們的認識不斷深入,前面我們對太陽系、銀河系的一些情況進行了學習。人們現在已經知道的宇宙的構成情況是什么樣的呢?
二、學習新課:指導學生認識宇宙的構成
1.小組活動:猜想:人們現在已經知道的宇宙的構成情況是什么樣的呢?
在活動中教師要要求學生在組內交流,對組里的意見進行整理,并用圖或文字進行記錄。
2.全班交流。教師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想法,適當進行板書。特別對有不同的想法的學生要求進一步陳述理由,突出矛盾,引發(fā)后續(xù)學習的焦點。
焦點問題如:
(1)太陽是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陽是不是宇宙中能發(fā)光發(fā)熱的恒星?還有哪些天體是恒星?
。2)我們的太陽與銀河系是什么關系?太陽在銀河系的什么位置?
。3)銀河系是不是整個的宇宙?人們把銀河系以外的恒星集團叫什么?
3.帶著問題,觀看錄像。
4.根據錄像內容,解答上述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問題。
5.小組活動:根據現在人們已知的情況,用卡片,按從大到小、從遠到近的順序擺出宇宙的構成圖。要求在小組內先畫、再擺,然后說明圖的內容。
6.小組匯報:展示宇宙的構成圖,并說明圖的內容。
7.集體評價。
8.師生小結:通過以上研究我們知道,宇宙是由廣闊的空間和無數的天體構成的。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現在我們認識到宇宙是由廣闊的空間和無數的天體構成的。人們對宇宙的認識不斷深化,這與探測工具和技術的發(fā)展有什么關系?人類從古到今是怎樣探索宇宙秘密的。
二、指導學生了解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歷程。
1.談話,從古到今,人們用哪些工具和技術觀察宇宙,都有哪些發(fā)現?
2.小組討論,并作記錄。
3.學生交流,教師作適當記錄,關注不同的意見。
5.師生小結:隨著探測工具和技術的發(fā)展,人們對宇宙的認識不斷深化。
6.整理學習:按照觀測工具和技術發(fā)明的順序,將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進程進行相對應的整理,并填寫課本61頁表格。
觀測工具與技術出現認識宇宙的進程
7.學生交流填寫表格的情況。
8.隨著科學的發(fā)展,人們能找到宇宙的邊嗎?
9.師生小結:通過以上研究我們知道,宇宙是由廣闊的空間和無數的天體構成的。隨著科學的發(fā)展,人們探測到的宇宙空間會越來越大,發(fā)現的天體會越來越多,同時了解的宇宙的秘密也會越來越多。
三、拓展學習。
1.談話:宇宙是無限的,關于宇宙,你還想知道哪些事?
2.小組交流,并作記錄。
3.學生交流問題。
4.分組: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整理,把選擇相同問題的學生分為一組。
四、布置作業(yè)。
以組為單位,帶著問題,閱讀有關宇宙秘密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