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功利目的下的教育只會適得其反
審美教育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究竟意義何在?為孩子們提供的審美或藝術教育究竟該秉承何種理念,從何處入手?
在“六一”兒童節(jié)到來之前,徐悲鴻的兒子徐慶平院長在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他認為,審美教育要從兒童開始,但家長們?yōu)榱斯康膹娖群⒆訉W習藝術只會事倍功半。
作為中國現(xiàn)代美術事業(yè)的奠基人,徐悲鴻不僅是享譽海內外的大畫家,更是一位美術教育家;在徐悲鴻的四個子女中,三子徐慶平是繼承父業(yè)者,他是中國早獲取留法藝術史專業(yè)博士學位的人;今天,作為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院長,他也和父親當年一樣,辛勤耕耘于三尺講壇。父子兩代,皆為美術教育誨人不倦,讓人心生敬意。
近日,徐慶平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暢談自己對審美教育的所思所想,他說,“審美教育要從兒童開始,這是我做了幾十年藝術教育工作所得出的發(fā)自內心的結論。”
“一個偉大的民族一定是一個懂得審美的民族,而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審美,就是一個有缺陷的人……藝術教育將使一國國民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高于他國。”
徐慶平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上世紀80年代,赴歐洲求學,首入盧浮宮所見一幕,使他受到了極大震動,也堅定了他后來致力于藝術教育的決心。
盧浮宮在周日是免費開放的,徐慶平對本報記者說,他在到巴黎工作的第一個星期天便迫不及待地去探訪這座藝術殿堂!爱敃r,有一群七八歲的法國孩子和我一起進去,孩子們由一位戴眼鏡的女老師領著,去參觀一間建筑模型展廳,這里有仿照世界上好的建筑做成的沙盤模型。”徐慶平回憶說,進去的時候,他聽到老師對孩子們說,“孩子們,你們要仔細看,然后,要給我講講,希臘羅馬式建筑的美和哥特式建筑的美有什么不同。”
徐慶平后來在自己翻譯的《西方藝術史》序言中特地講起這一段,“那次給我的震撼非常大,我深切感到,一個偉大的民族一定是一個懂得審美的民族,而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審美,就不是一個完全的人,是一個有缺陷的人!
徐慶平舉例說,上世紀50年代,前蘇聯(lián)曾先于美國向太空發(fā)射了衛(wèi)星,這使美國人受到很大震動,他們研究了10后得出結論:自己的教育且重要的是藝術教育落后于前蘇聯(lián),“因此,藝術教育對一個國家基本素質的價值不可估量!
“在歐洲國家,孩子們從小就有去觀賞藝術活動的習慣,每到周末和假日,他們總是去看展覽、聽音樂會、欣賞演出。他們到任何一個新的地方去度假、休息,工作之余總是首選參觀博物館,而且是美術博物館!
談自己的審美啟蒙:
“父親給我和妹妹挑選了張猛龍碑帖,就是希望給我們的第一課,是有氣魄的東西,讓孩子有高遠的眼光、扎實的基礎、博大的胸懷和堅強的意志。”
徐慶平認為,“我們的孩子也特別需要從他們幼年起就接受這樣的審美教育,養(yǎng)成審美習慣,不斷進行審美和美的比較。他們就會有一種開闊的美的視野,他們對美的理解會很全面,這種審美習慣將對孩子的一生產(chǎn)生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