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 #吃元宵日記400字三篇#】每年農(nóng)歷的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元宵節(jié)。農(nóng)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又稱為“上元節(jié)”(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節(jié),是中國漢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qū)和海外華人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無憂考網(wǎng)帶來了以下內(nèi)容,歡迎大家閱讀。
篇一
說來也怪,今年的元宵節(jié),媽媽既不為我做元宵,也不帶我去觀花燈,偏要帶我去鄰居楊伯伯家做客。我迷惑不解,踏著皎潔的月光,跟著媽媽來到了楊家。
一進門,咦,今日氣氛與往日不同。瞧,大人們忙著做元宵,盡管額角沁著汗珠,臉上卻掛著微笑。院子里,坐滿了左鄰右舍的人,洋溢著愉快的笑聲。我好奇地問楊伯伯的兒子小思:“你家有啥大喜事?”小思神秘兮兮地說:“嗯,等會你就知道了!
一陣爽朗的笑聲打斷了我們的談話。院子里來了一位鶴發(fā)童顏的老人。我正仔細打量著這位陌生的爺爺!斑@是小思的“臺灣爺爺”?旖袟顮敔!眿寢屚屏讼挛。我急忙別扭地問了生好,大家都笑了。
“吃湯圓咯!”伯伯端著湯圓。楊爺爺津津有味地品嘗著地道的家鄉(xiāng)“元宵”。月光輕輕地灑在他的銀發(fā)上。啊,今晚的月亮真美,一輪玉盤似的月兒高高地掛在幽藍的夜空,好像有人捧著玉盤在緩緩前行。楊爺爺望著明月,深深地嘆了一口氣,講出了一段揪心的往事:“1948年,我拋下了妻子和未滿周歲的兒子到了臺灣,飽經(jīng)苦難。雖然在金門創(chuàng)下了一點家業(yè),但籠罩在心中的陰影卻揮之不去!霸率枪枢l(xiāng)圓”呀,每當我眼望明月,總是思緒萬千,徹夜難眠!睏顮敔旑澏吨贸鲆粋紅布袋,告訴大家,這是他當年從家鄉(xiāng)帶走的泥土,多年來,一直珍藏著。他把袋里的泥土灑在院子里,激動的說:“家鄉(xiāng),你的游子終于回來啦!”
望著楊爺爺眼角上的淚花,我仿佛看到了月光下波濤洶涌的海峽,我仿佛聽見了海峽兩岸盡早實現(xiàn)“大三通”的熱切呼喚。
篇二
今天是元宵節(jié),媽媽剛好買回了一些元宵,我便爭著要去煮,在我的“三寸不爛之舌”的軟磨之下,媽媽終于答應了。
說干就干,我迫不及待地揭開鍋,放好水,合上電閘,等待水燒開,我隔三差五地掀開鍋蓋看,可那水偏和我做對,就是不開,“不要心急,熱氣都被你放掉了,水當然開不了”。媽媽探進頭來提醒我!芭叮瓉砣绱恕。我便去看書了。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哎呀,我的水!”,等我沖到廚房,鍋里的水都快燒干了,沒辦法,我只好又加了點水,繼續(xù)燒。這回我不敢離開鍋,只好在鍋旁邊耐心地等待。等了好久,水燒開了。我把元宵“嘩”地全部倒下去,才想起書上寫的要輕輕地放下去。我頓時泄氣了。不過,那些元宵倒挺結(jié)實的,只破了幾個!皼]辦法,聽天由命吧”。我嘆了口氣,按照書上所說的用勺子輕輕地把元宵推開,可是那些不爭氣的元宵卻一個個“列開”了肚皮。
水開了,我把火調(diào)小,又加了些冷水。元宵里的餡全露了出來,成了一鍋黑水。沒辦法,干脆將就著煮吧,待水一開,我便大功告成了。
“媽媽,開飯了”。媽媽看見我的“杰作”,笑得前俯后仰,而我卻覺得它們有獨特的味道。
通過這次煮元宵,我認識到我的動手能力太差,“一回生,二回熟”,我相信只要我繼續(xù)努力,就一定能煮出好吃的元宵。
篇三
正月十五,我國最熱鬧的節(jié)日――元宵節(jié),那一天我們一家過得其樂融融。
元宵節(jié)的習俗是吃湯圓,讓每家團團圓圓,今晚奶奶“權(quán)力下放”,把煮湯圓的重要任務交給我來執(zhí)行。我把它看成一件十分重大的任務,生怕煮破了,因此心里好像揣著一只小兔子“怦怦”直跳。我利用以前奶奶教我煮湯圓的經(jīng)驗:先將糯米粉用開水調(diào)和成皮,注意水不可以太多,多了會過稀;也不能過少,少了沒粘性。然后取一塊皮在手掌中搓成圓形,再用手指在上面按一個窩,把芝麻搗碎做餡,放在里面“包”好。放餡時一定不可以太貪心,否則會把皮的“肚子”給撐破的。包好后,終于可以下鍋了。我按照奶奶說的煮湯圓的四個訣竅:“開水下鍋,慢水煮,點冷水,勤換水”將自己辛辛苦苦做好的元宵放進水里。沒多久,可以起鍋了,掀開蓋子,只見一個個雪白的湯圓漂浮在水中,彼此緊貼著,好像一粒粒大珍珠,看得我直流口水,將它們舀到碗里,聞著那香噴噴的味道,忍不住咬了一口,真好吃啊,又香又糯。我剛把湯圓端上桌,大家就狼吞虎咽的吃開了。大家高興地吃完了我煮的湯圓,“美食家”奶奶給我打了一個九十三分,夸我長大了,懂事了。我興奮不已,第一次煮湯圓就得到這么高的評價,我心里美滋滋的。
品嘗著自己親手做的元宵湯圓,覺得特別好吃,心里特別開心。盼望著明年元宵節(jié)時再做湯圓給大家品嘗。
篇一
說來也怪,今年的元宵節(jié),媽媽既不為我做元宵,也不帶我去觀花燈,偏要帶我去鄰居楊伯伯家做客。我迷惑不解,踏著皎潔的月光,跟著媽媽來到了楊家。
一進門,咦,今日氣氛與往日不同。瞧,大人們忙著做元宵,盡管額角沁著汗珠,臉上卻掛著微笑。院子里,坐滿了左鄰右舍的人,洋溢著愉快的笑聲。我好奇地問楊伯伯的兒子小思:“你家有啥大喜事?”小思神秘兮兮地說:“嗯,等會你就知道了!
一陣爽朗的笑聲打斷了我們的談話。院子里來了一位鶴發(fā)童顏的老人。我正仔細打量著這位陌生的爺爺!斑@是小思的“臺灣爺爺”?旖袟顮敔!眿寢屚屏讼挛。我急忙別扭地問了生好,大家都笑了。
“吃湯圓咯!”伯伯端著湯圓。楊爺爺津津有味地品嘗著地道的家鄉(xiāng)“元宵”。月光輕輕地灑在他的銀發(fā)上。啊,今晚的月亮真美,一輪玉盤似的月兒高高地掛在幽藍的夜空,好像有人捧著玉盤在緩緩前行。楊爺爺望著明月,深深地嘆了一口氣,講出了一段揪心的往事:“1948年,我拋下了妻子和未滿周歲的兒子到了臺灣,飽經(jīng)苦難。雖然在金門創(chuàng)下了一點家業(yè),但籠罩在心中的陰影卻揮之不去!霸率枪枢l(xiāng)圓”呀,每當我眼望明月,總是思緒萬千,徹夜難眠!睏顮敔旑澏吨贸鲆粋紅布袋,告訴大家,這是他當年從家鄉(xiāng)帶走的泥土,多年來,一直珍藏著。他把袋里的泥土灑在院子里,激動的說:“家鄉(xiāng),你的游子終于回來啦!”
望著楊爺爺眼角上的淚花,我仿佛看到了月光下波濤洶涌的海峽,我仿佛聽見了海峽兩岸盡早實現(xiàn)“大三通”的熱切呼喚。
篇二
今天是元宵節(jié),媽媽剛好買回了一些元宵,我便爭著要去煮,在我的“三寸不爛之舌”的軟磨之下,媽媽終于答應了。
說干就干,我迫不及待地揭開鍋,放好水,合上電閘,等待水燒開,我隔三差五地掀開鍋蓋看,可那水偏和我做對,就是不開,“不要心急,熱氣都被你放掉了,水當然開不了”。媽媽探進頭來提醒我!芭叮瓉砣绱恕。我便去看書了。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哎呀,我的水!”,等我沖到廚房,鍋里的水都快燒干了,沒辦法,我只好又加了點水,繼續(xù)燒。這回我不敢離開鍋,只好在鍋旁邊耐心地等待。等了好久,水燒開了。我把元宵“嘩”地全部倒下去,才想起書上寫的要輕輕地放下去。我頓時泄氣了。不過,那些元宵倒挺結(jié)實的,只破了幾個!皼]辦法,聽天由命吧”。我嘆了口氣,按照書上所說的用勺子輕輕地把元宵推開,可是那些不爭氣的元宵卻一個個“列開”了肚皮。
水開了,我把火調(diào)小,又加了些冷水。元宵里的餡全露了出來,成了一鍋黑水。沒辦法,干脆將就著煮吧,待水一開,我便大功告成了。
“媽媽,開飯了”。媽媽看見我的“杰作”,笑得前俯后仰,而我卻覺得它們有獨特的味道。
通過這次煮元宵,我認識到我的動手能力太差,“一回生,二回熟”,我相信只要我繼續(xù)努力,就一定能煮出好吃的元宵。
篇三
正月十五,我國最熱鬧的節(jié)日――元宵節(jié),那一天我們一家過得其樂融融。
元宵節(jié)的習俗是吃湯圓,讓每家團團圓圓,今晚奶奶“權(quán)力下放”,把煮湯圓的重要任務交給我來執(zhí)行。我把它看成一件十分重大的任務,生怕煮破了,因此心里好像揣著一只小兔子“怦怦”直跳。我利用以前奶奶教我煮湯圓的經(jīng)驗:先將糯米粉用開水調(diào)和成皮,注意水不可以太多,多了會過稀;也不能過少,少了沒粘性。然后取一塊皮在手掌中搓成圓形,再用手指在上面按一個窩,把芝麻搗碎做餡,放在里面“包”好。放餡時一定不可以太貪心,否則會把皮的“肚子”給撐破的。包好后,終于可以下鍋了。我按照奶奶說的煮湯圓的四個訣竅:“開水下鍋,慢水煮,點冷水,勤換水”將自己辛辛苦苦做好的元宵放進水里。沒多久,可以起鍋了,掀開蓋子,只見一個個雪白的湯圓漂浮在水中,彼此緊貼著,好像一粒粒大珍珠,看得我直流口水,將它們舀到碗里,聞著那香噴噴的味道,忍不住咬了一口,真好吃啊,又香又糯。我剛把湯圓端上桌,大家就狼吞虎咽的吃開了。大家高興地吃完了我煮的湯圓,“美食家”奶奶給我打了一個九十三分,夸我長大了,懂事了。我興奮不已,第一次煮湯圓就得到這么高的評價,我心里美滋滋的。
品嘗著自己親手做的元宵湯圓,覺得特別好吃,心里特別開心。盼望著明年元宵節(jié)時再做湯圓給大家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