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心觀察與記錄】
如今數(shù)碼相機(jī)已經(jīng)十分先進(jìn),人們能以極低的成本獲得大量照片。然而,有人又重新拿起膠片相機(jī),不顧一卷三十六幅的膠卷幾十元的高昂成本,與暗房里費心勞神的沖洗過程。這是為什么呢?正是由于這種種麻煩逼著攝影師在按下每一次快門之前,都能夠仔細(xì)深入地觀察被攝物體,用心思考,因而每一張逐漸顯影的照片背后都有一段值得慢慢回味的記憶。
這種回味在如今數(shù)碼照片泛濫的時代已是非常稀罕了。人們用鏡頭代替眼睛,用照片代替記憶,以為自己這樣便抓住了時光。
我也曾經(jīng)這樣天真地認(rèn)為。我初涉攝影之時曾去過一次西藏旅游,帶著自己的數(shù)碼相機(jī)。藍(lán)天,白云,碧水,雪山,面對這一切難以用人類語言形容的美景,我的第一反應(yīng)就是——趕緊拍下來。于是,在西藏之旅的期間,我的眼睛幾乎未從取景器小窗口上移開過,存儲卡也被填得滿滿的,心想我已記錄下這一切美景。然而,回家再次瀏覽這些相片時,卻再找不回當(dāng)時的那一份激動了。當(dāng)時只顧著拍照,卻忘了用心體會旅途的愉快,面對美景的新奇與感動,以及景觀背后動人的故事傳說……我這才意識到,有些東西是難以用相片記錄下來的。
后來,有一次我?guī)舷鄼C(jī)出門“掃街”時,才真正領(lǐng)悟到拍照的真正目的。在老城區(qū)走街串巷,嗅到食物的誘人香味,原來是一家老字號腸粉店。走進(jìn)店里,點一碟腸粉,看著老板在氤氳的煙氣中忙活的身影,我忍不自主舉起相機(jī)按下快門。在老城區(qū)我又見到一家打制傳統(tǒng)銅器的小店。循著“叮!甭曌哌^去,與老師傅打聲招呼,好奇地看著打銅的過程。老師傅看著我專注的神情,露出燦爛笑容,于是我又按下快門。當(dāng)我回家翻看這兩張照片,我突然覺得自己仿佛又聞到腸粉的香味,又聽到打銅的悅耳聲音。
我這才明白,拍照只不過是給你一個觀察體驗的機(jī)會,而照片只不過是回憶的引子,真正的美好回憶在心中。
因此,拍照用膠片機(jī)還是數(shù)碼相機(jī)又有何關(guān)系?照片的多與少又有何關(guān)系?只要用心體驗,用心記錄,定能寫下一段永不腿色的記憶。
【第二篇:非凡的魅力】
一個不懂得寬容的人永遠(yuǎn)也不會成長,一個不懂得寬容的人永遠(yuǎn)也不會擁有知己,一個不懂得寬容的人永遠(yuǎn)也不會居于頂端,親,讓寬容之花開滿心房,點綴這個世間的每一個角落。
人,要學(xué)會原諒。幼時,我總是與他人爭吵,不論事情到底有多大?不論是不是一句話便能解決,我總是毫不退讓一步,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在那段時間里,我很孤獨,因為我的霸道與不懂得原諒。后來,我找到了害我孤獨的元兇,它就是不知退讓。我漸漸明白:“退一步,真的是海闊天空!痹彛且患∈,一句話的事。我又何樂而不為呢!原諒,便是一種寬容,它使我成長。
人,要學(xué)會信任。那年,我的朋友很多,稱得上密友的卻少之又少,生活上總有許多誤會,它可以使你們的友誼更加深厚,卻也可以在一瞬間瓦解你們之間的友誼。而這兩個極端的選擇權(quán),并不是強(qiáng)制性的,它取決于你,只要擁有你的信任,友誼便會更近一步。只要擁有你的信任,你的朋友會更加開心,這是心中最為獨特的溫暖。信任,又何曾不是一種寬容,它使我們的友誼越來越深。
人,要學(xué)會互助。俗話說的好:“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痹趲椭酥,你自己又何嘗不會收獲一份喜悅。人,是群體動物。因此,人都是群居的,可以說,有人的地方就有社會。那么我們就需要以寬容的心態(tài)來接納他人,在別人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我們?yōu)槭裁淳筒荒苌斐鲈帜?俗話說的好:“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痹谒擞欣щy的時刻,我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他們,在我們有困難的時候,不也有人幫助我們嗎?只要我們懂得,互相幫助,又有什么事情辦不好。又如何不能聚于頂端,所以互助也是一種寬容。
原諒、信任、互助組成了獨特的魅力,那就是寬容。它的魅力,像水,柔和舒適,在不知不覺中溫暖人心。它的魅力像雨,給予沙漠中的人們一份幫助,澆灌人們干枯的心田。它的魅力像太陽,給予內(nèi)心冰冷的人一份溫暖,給予他們希望與光明。
寬容,包含了太多太多,哪怕我們傾盡青春,耗盡光陰,也不能全部領(lǐng)悟。所以我們更要抓緊時間,結(jié)交四方好友,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給他們帶去一份內(nèi)心的溫暖。
【第三篇:常存憂患之心】
古人有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敝敝两袢,這句話仍為一句至理名言為世人傳承。而又有誰能真正做到。憑借一己之長,便高枕無憂,安于享樂,而卻毫無憂患之心,無疑自取滅亡。
古有神童仲永,寫字作詩信手拈來,一時人們爭相求之,而其父卻毫無憂患之心,以仲永之詩作換取銀兩,而“不使學(xué)”,其年長,才氣漸減,“不能稱前之所聞”,及其成人,“泯然眾人矣”?梢,上天賜予仲永常人之不及的聰慧,而他和他的父親卻沒有任何憂患意識,最終跌倒在自己的優(yōu)勢上。
反之,一代至圣孔仲尼,生來為常人,無任何優(yōu)勢,并且要面對家族沒落的現(xiàn)實,而他卻勤奮刻苦,博覽群書,周游列國以求教,以“學(xué)無止境”勉勵自我。他深知上天沒有賜予他任何多于常人的優(yōu)勢,于是常常自勉,每日三省其身,“學(xué)而時習(xí)之”,學(xué)思并存之理長存于心。那一根根燃盡的蠟燭,那一個個漫漫長夜,那一頁頁翻過的書柬,造就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千古一人:孔子。
然而,憂患之心不僅是對個人的告誡,更是治國之道。
清朝無疑是缺乏憂患意識的典型。清朝前期的“康、雍、乾”盛世,使之過于自滿,自以為天朝上國,以為維持有先天優(yōu)勢,便可將“蠻夷”之國踩在腳底。但夢總是要醒的,西洋火炮的一聲震響震碎了清政府的美夢。軟弱無能將遼闊疆土拱手相讓,閉關(guān)鎖國將大好河山毀于一旦。
今日之中國,今日之青年,如不存憂患意識于心,又如何能長存,只怕又會步入清朝的后塵。
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便深諳又換知道,雖然他在詩作方面已大有成就,成為宋詞豪放派代表,他卻沒有就此止步,書法繪畫方面鉆研,廢寢忘食,不舍晝夜,將竹畫得栩栩如生,至于“胸有成竹”的地步。
王羲之亦是,即使書法已經(jīng)爐火純青,但他仍不斷練習(xí),將家中的一譚清水燃為墨色,最終達(dá)到“入木三分”之境地,他不懈的追求與勤奮練習(xí)使它成為千古書法大家,僅留下千古絕唱“蘭亭序”,引無數(shù)風(fēng)騷瞻仰求之,后人晚輩望塵莫及。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面對卻顯示,我們總是小心翼翼,唯恐出現(xiàn)差錯;而面對優(yōu)勢,我們往往自以為是,忘乎所以,最終跌倒在自己的優(yōu)勢上。
人生之路漫漫,吾輩應(yīng)常存憂患之心,進(jìn)而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