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獅寺前有四十四個石獅子,寺前樹上結了四十四個澀柿子,
四十四個石獅子不吃四十四個澀柿子,四十四個澀柿子倒吃四十四個石獅子。
2、紫瓷盤,盛魚翅,一盤熟魚翅,一盤生魚翅。
遲小池拿了一把瓷湯匙,要吃清蒸美魚翅。
一口魚翅剛到嘴,魚刺刺進齒縫里,疼得小池拍腿撓牙齒。
3、石、斯、施、史四老師,天天和我在一起。
石老師教我大公無私,斯老師給我精神食糧,
施老師叫我遇事三思,史老師送我知識鑰匙。
我感謝石、斯、施史四老師。
4、一班有個黃賀,二班有個王克,黃賀、王克二人搞創(chuàng)作,
黃賀搞木刻,王克寫詩歌。黃賀幫助王克寫詩歌,
王克幫助黃賀搞木刻。由于二人搞協(xié)作,
黃賀完成了木刻,王克寫好了詩歌。
5、(數(shù)玲瓏塔)玲瓏塔來塔玲瓏,玲瓏寶塔第一層。
一張高桌四條腿,一個和尚一本經(jīng),
一個鐃鈸一口磬,一個木魚一盞燈。一
個金鐘,整四兩,西北風一刮,
紋兒了紋兒了響紋兒了嗡。
6、銅勺舀熱油,鐵勺舀涼油,
銅勺舀了熱油舀涼油,鐵勺舀了涼油舀熱油。
舀油入炒勺,月月有佳肴。先燉魷魚塊,
后扒羊肉條。火在爐下燃,油在勺中熬,
滿鍋同炎熱,管它銅勺與鐵勺。
7、河邊兩只鵝,白鵝與灰鵝,哦哦愛唱歌,
唱得渴又餓,昂首吸飛蛾,飛蛾啄不住岸邊去找窩。
草窩暗又矮,只得去過河,河里真暖和,
有吃又有喝,不能再挨餓,遨游真快活,安心唱愛歌。
8、八個徒弟,學會了八中藝,八仙過海,
各顯其能:青頭愣會打磬,愣頭青會撞鐘。
僧三點會吹管,點三僧會捧笙。蹦葫蘆棒會打鼓,
棒葫蘆蹦會念經(jīng)。隨風倒他會掃地,這倒隨風他會點燈。
9、天上有個日頭,地下有塊石頭,
嘴里有個舌頭,手上有五個手指頭。
不管是天上的熱日頭,地下的硬石頭,
嘴里的軟舌頭,手上的手指頭,
還是熱日頭,硬石頭,軟舌頭,
手指頭,反正都是練舌頭。
10、婆婆和嬤嬤,來到山坡坡,
婆婆默默采蘑菇,嬤嬤默默拔蘿卜。
婆婆拿了一個破簸箕,嬤嬤帶了一個薄笸籮,
婆婆采了半簸箕小蘑菇,嬤嬤拔了一笸籮大蘿卜。
婆婆采了蘑菇換餑餑,嬤嬤賣了蘿卜買饃饃。
11、有個懶漢本姓阮,提個籃子賣雞卵,
“賣卵”“賣卵”使勁喊,誰都不來買雞卵,
不是雞卵品種亂,而是雞卵皮太軟。
賣不出雞卵難買飯,回家吃飯路又遠,
胡亂燒把爛草取取暖,再吃掉籃子里幾個軟雞卵。
12、老師傅一見有了氣,要打徒弟整八名。
眼睜睜,八位徒弟個頂個的就要挨打,
從外面,又來了五位云游的僧。
五位僧人把情講,罰他們后面去數(shù)塔玲瓏。
玲瓏寶塔,十三起兒,臨去數(shù)單層,
回來數(shù)雙層,誰要是數(shù)過來誰就是大師兄。
13、老僧收了八個徒弟,八個弟子個頂個的有法名。
大徒弟名字就叫青頭愣,二徒弟名叫愣頭青。
三徒弟名字就叫僧三點,四徒弟名字就叫做點三僧。
五徒弟名叫蹦葫蘆棒,六徒弟名叫棒葫蘆蹦。
七徒弟名字就叫隨風倒,八徒弟就叫做倒隨風。
14、山里有個寺,山外有個市,弟子三十三,師父四十四。
三十三的弟子在寺里練寫字,四十四的師父到市里去辦事。
三十三的弟子用了四十四小時,四十四的師父走了三十三里地。
走了三十三里地就辦了四十四件事,用了四十四小時才寫了三十三個字。
15、出東門,過大橋,大橋前面一樹棗,
拿著竿子去打棗,青的多,紅的少,一個棗,
兩個棗,三個棗,四個棗,五個棗,六個棗,
七個棗,八個棗,九個棗,十個棗;
十個棗,九個棗,八個棗,七個棗,六個棗,
五個棗,四個棗,三個棗,兩個棗,
一個棗,這是一個繞口呤,一口氣說完才算好。
16、老師傅叫他們換上了一換,不知道換成換不成。
這個愣頭青他打不了這青頭愣的磬,青頭愣撞不了愣頭青的鐘。
點三僧吹不了這僧三點的管,僧三點捧不了點三僧的笙。
棒葫蘆蹦打不了蹦葫蘆棒的鼓,蹦葫蘆棒他念不了棒葫蘆蹦的經(jīng)。
倒隨風他掃不了這隨風倒的地,隨風倒他點不了這倒隨風的燈。
17、從南邊來了個喇嘛,提拉著五斤塔嘛。
從北邊來個啞吧,腰里別著個喇叭,提拉塔嘛的喇嘛,
要拿塔嘛換別喇叭啞巴的喇叭,別喇叭的啞巴,
不愿意拿喇叭換提拉塔嘛喇嘛的塔嘛。
提拉塔嘛的喇嘛拿塔嘛打了別喇叭的啞巴一塔嘛,
別喇叭的啞巴,拿喇叭打了提拉塔嘛的喇嘛一喇叭。
也不知提拉塔嘛的喇嘛拿塔嘛打壞了別喇叭啞巴的喇叭。
也不知別喇叭的啞巴拿喇巴打壞了提拉塔嘛喇嘛的塔嘛。
提拉塔嘛的喇嘛敦塔嘛,別喇叭的啞巴吹喇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