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兒童學吉他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ǎ保┬〉膬和,盡可能音準好。指板應薄一點。
。ǎ玻┙档痛蠖壬踔列∪榷ㄒ。減少張力。保護孩子的手指。
(3)上課不要超過二十分鐘。每天練琴每次不要超過二十分鐘。有可能的話每天可練兩次琴。但很難,家長的耐心很重要。
。ǎ矗┎灰M行強度大的運動性訓練,指法、發(fā)音也不須太規(guī)矩。多彈單音及幼兒歌曲,好是他會唱的歌曲,至于音階的練習,以培養(yǎng)絕對音高為主,不易多學其他調式。
四至六歲漸漸進入學習的佳時期,好別錯過,以正規(guī)踏實為主,不易一味追求進度,彈奏練習主要是培養(yǎng)興趣、建立穩(wěn)固的節(jié)奏感,尤其要特別注意節(jié)拍的培養(yǎng),尤其是后半拍的穩(wěn)定性培養(yǎng),可以進入適量的附點切分音符,但不要操之過急,也要允許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有反復。必要時要根據(jù)孩子的學習情況,適當進行補充強化,以求鞏固學習的果效。
在演奏方面,應當注意以正規(guī)的方法進行施教,因為孩子在這一時期,一旦形成不良習慣會很難改正,甚至會殘留終生。這是因為,孩子在這一階段學習練習過程當中,會生長出演奏該樂器所必須的肌肉纖維組織,如果一旦因方法不良,會生成不良的肌肉纖維群組織,這種肌肉記憶是非常頑固的,甚至是難以改正的。
如果孩子處在這個黃金年齡時期,而家長又打算讓孩子學習樂器得話,就應當進行非常慎重的選擇,不要抱著隨便學學、學學玩玩的心態(tài),因為在這個時候,家長的一個決定甚至一念之差,都會影響著孩子的將來,甚至決定孩子將來的藝術生命。我們縱然不打算讓孩子從事這方面的專業(yè),或僅僅是培養(yǎng)一項愛好而已,但我們也應當追求卓越,追求正規(guī),追求規(guī)范,更不應當選擇那些廉價而不好的東西讓孩子去接觸,甚至去學習。
家長的基本選擇應當是正規(guī)的師資,較好的樂器,一個孩子成就與否,一是在于教育的方法,二是在于教育的條件。如果二者皆不具備,那么教學的效率,教育的效果,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就會大打折扣。
對孩子的適當正確鼓勵時必須的,當然這種鼓勵不要盲目,如果做錯了還得到鼓勵,那么鼓勵的正面意義也就沒有了。
在這一時期,孩子興趣的培養(yǎng)大部分因素取決于老師,因為這個階段孩子的學習系統(tǒng)還沒有完全形成,仍然處于比較被動的學習時期,老師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將決定著孩子的興趣和熱情,也將決定著孩子的水平。如果這一時期沒有成就感而只有挫折感,那么,對孩子的教育將可能面臨著失敗,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在這一時期,有人提出完全以興趣培養(yǎng)為主,也有人認為在這一時期必須應當注重專業(yè),這中間孰是孰非,老師往往也各執(zhí)一詞,而家長也往往盲目隨從,或左右搖擺,其實,正確的方法是:只有兩條腿走路,這才是恰當?shù)摹?/p>
我們不能以培養(yǎng)孩子興趣為理由,盲目隨和,不求往更高處引領;也不能以專業(yè)為理由,讓孩子一味地進行枯燥而乏味的機械練習,因為我們培養(yǎng)的是能演奏音樂的人,而不是僅僅會彈琴的機器,F(xiàn)實中有多少老師各自陷在自我當中,這是不對的,家長應當有更清醒的認識,不要人云亦云,左右搖擺。興趣和專業(yè),缺一不可,不能分開。
現(xiàn)在都講究童子功,但如果方法不得當,很可能練成童子雞。老師的方法,家長的耐心為重要!
孩子在這一時期內應當以潛心學習為主,但也不能長期閉塞地去孤立學習,沒有交流的教學是學習音樂的大忌,是非常不可取的,這時候,應當適當給孩子提供鍛煉交流的機會,如參加考級,參加比賽,舉辦重奏合奏獨奏音樂會,如果還沒有達到登臺水平,也要注意多看別人的演奏,多去觀摩,這種交流中的啟發(fā)和激勵,是在平時學習中無法達到的。
教材選用應適合兒童學習,以短小易記能唱的樂曲(熟悉與不熟悉的搭配),對兒童來講一節(jié)課的前20分鐘非常重要,練習或樂曲的設計應能在這段時間學會記住,老師要不斷的糾正小孩錯誤動作及姿勢,至于音能否彈響開始階段無所謂,重點是意識和控制力。
在這方面,我的要求是姿勢正確,手指到位,按弦時音發(fā)成啞音都行,當然必須是琴的手感要好,弦和指板的距離要合適,一般來講5、6歲的小孩短暫是可以按住琴弦的。一段時間以后,孩子手指的肌肉纖維組織豐富起來,就有力量按住弦發(fā)出音了,這時小孩的右手往往很用力彈,老師要讓小孩學會控制,這會很難得慢慢的引導,從一弦開始要一條弦一條弦的教,每條弦都要有音符的學習及相應的幾首練習或樂曲并配以伴奏。如果可能一對一上課且前2、3個月每周兩節(jié)課為好,這樣能及時糾正小孩的不正確的地方及錯誤,不至于養(yǎng)成壞習慣,上課時讓家長陪同,家長理解了小孩回去練習的錯誤就會少。
少兒學吉他?孩子手那么小,人還沒有吉他高呢,怎能彈吉他?絕大多數(shù)家長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他們?yōu)槭裁催@樣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他們平時從媒體上看見或聽到的大多是少兒彈鋼琴、電子琴、小提琴、手風琴等樂器,沒有見過彈吉他。由于吉他傳入我國較遲,加上特殊的歷史原因,大多數(shù)吉他愛好者的演奏水平較低,吉他發(fā)展緩慢,使人們認為吉他這一樂器沒什么可學的。帶著這一問題,肩負著發(fā)展吉他事業(yè)的神圣使命,在教學中就要不停地進行探索。
一、少兒學吉他的益處:
大多數(shù)孩子對音樂懷有滿腔熱情。不管他們是否會從小到大一直擺弄樂器,然而音樂會永遠豐富他們的生活,細心的家長都會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事實:不論孩子是剛出生還是幾歲了,對聲音都非常敏感,這就是孩子學音樂的先決條件。
學吉他不僅是學習音樂的一條好的途徑,而且學吉他強調雙手的協(xié)調運作,可以充分鍛煉大腦,據(jù)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孩子成長過程中,手和大腦的聯(lián)系為密切,如果想培育出智力開闊,頭腦聰明的孩子,那就必須經(jīng)常地活動手指。
彈吉他不僅左右手要配合行動,而且還要手眼配合,由于雙手有許多小肌肉群,他們的協(xié)調活動能完成很多復雜的動作,每一動作又全通過神經(jīng)傳遞刺激腦髓,促使智能的開發(fā)與提高。兒童雙手動作的發(fā)展經(jīng)過是從被動到主動,由不準確到準確,從粗糙到精細,正是這種手的訓練從低級到高級的發(fā)展,促進了兒童智力的增長。
另外,長期學習吉他不僅能培養(yǎng)毅力,做事專注和勇于克服困難的精神,而且對兒童未來的學習、生活、工作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我所教過的十幾個孩子。一般都是從二、三年級開始的,到今年也有2、3年的學琴時間。并且他們依然堅持學琴,其中大部份孩子學習成績優(yōu)良,甚至是優(yōu)秀班干部。更有不少學習時間更長的,吉他的演奏水平在提高,學習文化課的成績也在提高,因為學習樂器和學習文化理論并不是相克的,而是相互彌補,相得益彰的。
二、少兒學吉他的方法:
少兒由于身材矮小,手也小,一開始用標準琴練習,確實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要用兒童琴,使兒童不在受生理條件制約,讓孩子能輕松自如進行彈琴。
但兒童琴不能使用太久,因為隨著孩子是不斷發(fā)育成長的,演奏的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到了一定時候必須及時更換,一般從幼兒到小學高年紀,就可完成兒童琴、普及琴、標準琴的過渡。跟我學琴的孩子都經(jīng)歷了這幾個過程。每當我?guī)ьI孩子參加活動時,各種型號的吉他首先吸引了人們,用行動證實了少兒學吉他的可行性,解決用琴問題接下來重要的就是教學方法。
三、不論每個孩子的音樂天賦如何,只要方法得當,都能找到開啟音樂殿堂的鑰匙。
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教孩子彈吉他同大人不一樣,曲子和練習要讓兒童容易接受。注意左右手的動作姿勢,持琴方法,讓孩子們初步掌握彈琴技能同時,合理安排基礎樂理知識教學,讓孩子學會基本識譜,掌握常規(guī)節(jié)奏和音階是必需的。
孩子們的模仿力是很強的,講多少遍都不會彈的簡單樂曲,只要教師示范幾遍,孩子們馬上就能學會。教學過程中要考慮少兒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如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動等,因人而異安排授課內容,使孩子們感到有趣,并順其自然地讓孩子們愛上彈琴。
在上課時,把基本功練習與樂理穿插進行教學,親自帶領孩子們練習基本功是必需的,因為孩子平時可能不大愿意練這些基本功,或者練了,練習量和強度也不夠;彈十幾分鐘基本功后,檢查室必需的,一邊檢查一邊糾正,那里出現(xiàn)問題立即糾正,過去后再糾正的效果遠不如當即糾正解決。
中間孩子們疲勞的時候,說說笑話,講講故事,示范演奏一下,或讓孩子唱一唱歌、打打拍子、跳一跳等進。
然后在彈琴始終注意孩子的情緒,讓孩子們永遠保持愉快的心情去彈琴。教學時壓力過大或者講解方法過于生硬會使孩子產生抗拒心理,然而,過于溫和,由著自己的性子一味對孩子贊揚,又會使他一事無成,這個限度的把握,實在是門學問和經(jīng)驗。
有人主張一開始就把注意力放在音樂上,這種說法雖然理論上無可挑剔,但在實際中卻是不現(xiàn)實的,孩子彈都彈不熟練,哪來的體會音樂?這一要求是逐步達到的,比如音階的分析,旋律與和聲的識別,節(jié)奏的處理,指法的安排,手指移動的方法等,逐步才能達到這一步。
當然,教孩子彈吉他只是一種手段,技術也是一種手段,而表現(xiàn)音樂才是真正重要的目的。
家長在孩子學吉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俗話說得好“孩子的樣子就是家長的影子”。孩子到老師處學吉他的時間畢竟有限,大部分是靠平時訓練,而孩子年齡較小,自制力、自覺性都較差,這就要求父母督促練習。
于是,我要求家長在孩子學琴半年左右,每天安排半小時練習,半年后增加到四十五分鐘,然后到一小時,這樣經(jīng)過一兩年,讓孩子慢慢養(yǎng)成習慣,父母就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練琴了。試想父母只對孩子說一句“彈琴去吧”而自己確在干別的事情或看電視,顯得對音樂不感興趣,怎能讓孩子熱愛音樂呢?所以為了孩子,家長應注意注重自身形象,并要經(jīng)常有意讓孩子多欣賞音樂,參加音樂會、參加演出、比賽等各類活動,喚起孩子對音樂的熱愛。
音樂才能的培養(yǎng)是一個艱難、復雜、細致的系統(tǒng)工程,音樂潛質是基礎,良好的環(huán)境和好的教師以及勤奮刻苦的精神是成才的必然因素。教育科學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基本的原則和有效的方法就是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少兒時期是容易接受教育的時期,各方面均有發(fā)展的巨大潛力,關鍵在于如何去發(fā)現(xiàn)并加以培養(yǎng)。所以家長要配合教師了解教師的教學方法,同時了解家長對孩子學吉他的態(tài)度和想法,使學生、家長、教師三者相互溝通達成共識來努力培養(yǎng)少兒的興趣,才能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才能培養(yǎng)出技藝卓越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