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第7課古樸精美的華表課時:1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華表的造型特征,了解華表的象征意義。2.運用繪畫、泥塑等造型手段表現(xiàn)心目中的華表形象,提高造型能力。
3、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民族精神。
教學重難點:
1、認識華表的造型特征,探究表現(xiàn)方法。2、刻畫華表的細部特征,造型完整美觀。
教具學具:華表圖片、勾線筆、泥、各種紙盒、飲料瓶、手工工具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講授新課:
1、引導階段
從電影節(jié)華表獎的獎杯引入。提出探究“華表”的主題。(華表獎獎杯是一座小雕塑,它的原形就是人們常說的“華表”!叭A表”到底是什么?)
2、發(fā)展階段
。1)學生分組上臺展示所收集的圖片及相關(guān)文字資料,用簡短的語言加以介紹。通過交流讓學生了解華表的來歷及其象征意義。教師對各組收集資料的情況進行點評和小結(jié)。
。2)教師播放課件組織學生欣賞各式華表,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華表的細部特征了解各部分的名稱和象征意義(典型代表天安門前的漢白玉華表柱,它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也可以說是象征中華民族的圖騰柱)。引導學生感受華表雕塑古樸精美的整體風格。
。3)組織學生欣賞用不同的材料和造型手段表現(xiàn)的“華表”作品。教師重點講解或示范線描、泥塑、綜合材料組合等的基本表現(xiàn)方法。
。4)學生分區(qū)開展創(chuàng)作活動(繪畫、泥塑、綜合材料)。
三、展示評價階段
分組展示,組織學生欣賞同學的作品。學生自評談創(chuàng)作心得,教師點評,學生互評提出修改意見。
四、收集整理階段:回收可利用的材料,清理垃圾。
五、拓展與延伸:欣賞原始部落以及少數(shù)民族的圖騰柱,了解圖騰柱文化。
天安門前的華表是干什么用的
北京天安門前有一對漢白玉雕刻的華表,十幾米高的大石柱上,從下到上雕刻著精美的蟠龍流云紋飾,形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柱的上部橫插著一塊云彩長石片,一頭大,一頭小,遠遠望去,似柱身直插云間,顯示著我國古代雕刻藝術(shù)領(lǐng)域中技藝精良巧奪天工的本領(lǐng)。
“華表”究竟是什么東西呢?說起來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遠在中國文字還未健全的時候,華表的前身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相傳在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就有了類似的標志。堯曾把刮去皮一根的大木柱立在自己住處的外面,讓人們在木柱上刻寫意見,指責他的過失,讓他引以為鑒,因此該木柱又叫“誹謗木”,其作用類似今天的“意見箱”。后來在大路口上也設了誹謗木,并在木柱上端加一橫木,作為指明路站、識別道路的標志,因此又叫“華表木”或“恒表”。隨著原始社會的瓦解,奴隸制度、封建制度的解立,廣大人民群眾議論政治是非的權(quán)利被剝奪了,“誹謗木”上不能再刻寫“意見”了,而被刻上云龍紋,既當作宮殿前面的裝飾物,更作為皇權(quán)的象征。
天安門前的一對華表的頂上,都有一個石頭蹲獸,頭向?qū)m外;天安門后面還有一對華表,上面的蹲獸是頭朝宮內(nèi)。據(jù)說這種石獸名叫“犼”,性好望。犼頭向內(nèi)的,名叫“望君出”,是希望皇帝不要深居宮廷,沉湎于紙醉金迷的生活,而要經(jīng)常出來看看自己的臣民;犼頭向外的,名叫“望帝歸”,是希望皇帝外出巡視完畢就馬上回宮,不要耽戀山水,快些回來治理朝政。當然,這只是古人對君王的一種虛幻的期望,另一方面,又是封建統(tǒng)治者欺騙、收買人心的伎倆。
總之,華表是我國特有的古代文化遺產(chǎn)之一,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產(chǎn)物,它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產(chǎn)生,也是隨著朝代的更替,逐漸改變著它的歷史作用。今天,它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的標志之一,巍然屹立在天安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