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立大學“蟬聯(lián)”第1名,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雙雙排名上升,分別晉升至第2名和第3名,將新加坡另一所南洋理工大學擠至第4名。
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東京大學、韓國高等科學技術學院、首爾國立大學和浦項科技大學分別排在第5-10名。
從國別來看,仍然是中國和日本實力最為雄厚。
前300名高校中,包括港澳臺在內,中國共入圍87所高校,高于日本的69所,整體表現(xiàn)最為突出。但我們也必須看到,雖然新加坡只有2所學校入圍排行榜,但卻分別高居第1和第4名,高端質量仍然突出。
令人意外的是,今年,印度超越韓國,在入圍高校數(shù)量上首次進入三甲,名列第3名。去年,印度就有高校首次成功入圍排行榜前30名,今年當?shù)貙W校繼續(xù)強勢表現(xiàn),最終在前300名中入圍33所,比去年排行榜入圍數(shù)多了1倍。
亞洲哪個國家會在高教領域成為“下一個印度”?《泰晤士高等教育》列舉出包括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泰國等“潛力股”。
排行榜認為最有潛力的是馬來西亞,他們共有7所高校入圍前200名,比去年多了3所,其中就有馬來亞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laya),該校雖然今年才首次入圍亞洲大學排行榜,但甫一入圍,就排在第59名。
數(shù)據(jù)還顯示,如果只計算國際化指標,馬來亞大學甚至能排到第20名。
與之前公布的全球排行榜相比,《泰晤士高等教育》2017亞洲高校排名雖然采用了同樣的13個指標,涉及教學(Teaching,權重25%)、科研(Research,權重30%)、國際化(international outlook,權重7.5%)、論文被引(Citations,權重30%)和產(chǎn)業(yè)收入(Industry income,權重7.5%)等4大方面,但為突出亞洲高校的優(yōu)勢,在一些權重設計上做了特別調整。
點擊圖片可看大圖
《泰晤士高等教育》2017亞洲大學排名具體參考指標及其權重
回過頭來看中國大陸高校在今年排名的具體表現(xiàn),前10名分別是:北京大學(2)、清華大學(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5)、復旦大學(16)、上海交通大學(18)、浙江大學(19)、南京大學(25)、中山大學(47)、武漢大學(49)和同濟大學(61)。
其中,除同濟大學外,其余9所高校均入圍2017亞洲前50名,比去年多了1所(武漢大學)。入圍前100名的高校數(shù)延續(xù)多年增長態(tài)勢,達到24所,比去年增加2所,入圍前200名的高校也由去年的39所增至54所。
同濟大學今年進步明顯,躍至中國大陸第10名。取得類似進步的還包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東南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這3所高校升至亞洲前100名之列。
下面,請看一讀EDU為您整理的中國大陸高校在今年亞洲排名中的具體排名情況。因為具體數(shù)據(jù)由人工采集整理所得,如有遺漏或錯誤,敬請指正:
點擊圖片可看大圖
注:《泰晤士高等教育》未提供100名后的高校具體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