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體及主要類型
天體是指宇宙中各種形態(tài)物質(zhì)的總稱。
幾種常見的天體:
恒星、星云、行星、衛(wèi)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zhì)等,
2、天體系統(tǒng)
(1)宇宙中的各種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zhuǎn)而形成宇宙天體系統(tǒng)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按由近及遠依次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帶位于火木之間。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顆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zhì)的條件
1、宇宙環(huán)境2、地球自身條件:日地距離適中(溫度)、地球的質(zhì)量適中(大氣)、液態(tài)水
一、 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輻射的概念:太陽源源不斷的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來源:太陽內(nèi)部的核聚變反應。 3、太陽輻射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二、影響太陽輻射能的因素
1、太陽高度角(緯度)2、海拔高度3、天氣狀況
三、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大氣結構:太陽的大氣層由里到外分為光球?qū)、色球(qū)雍腿彰釋?/SPAN>
2、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①黑子(光球)②耀斑(色球)③太陽風(日冕)
3、對地球的影響:①擾動地球上空的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②對地球磁場的影響,產(chǎn)生磁暴現(xiàn)象;③作用于兩極上空大氣,產(chǎn)生極光;④對氣候的影響
地球運動 |
方向 |
周期 |
速度 | |
角速度 |
線速度 | |||
自轉(zhuǎn) |
自西向東(北逆南順) |
一個恒星日23時56分4秒 |
除極點都是15每小時 |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 |
公轉(zhuǎn) |
自西向東(北逆南順) |
一個恒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 |
約1度每天 |
近日點最快 遠日點最慢 |
正午太陽高度角夏至日:北回歸線及其以北達到值,南半球達到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歸線及其以南達到值,北半球達到最小值
晝夜長短分布:夏之日:北半球達晝達到值。越往北越長,南半球相反
冬至日:南半球晝達到值,越往南晝越長,北半球相反
地震波 |
傳播介質(zhì) |
通過莫霍界面 |
通過古登堡界面 |
縱波P |
固液氣 |
明顯加快 |
突然下降 |
橫波S |
固體 |
明顯加快 |
突然消失 |
巖石圈厚度大于地殼厚度
根據(jù)地震波的這種變化特征,我們把地球分成三層(地殼17km、地幔2900km、地核)
大氣的受熱過程(自己寫出):
風 |
所受的力 |
最后風向 |
近地面的風 |
地轉(zhuǎn)偏向力、水平氣壓梯度力、摩擦力 |
與等壓線成一個夾角 |
高空的風 |
地轉(zhuǎn)偏向力、水平氣壓梯度力、 |
與等壓線平行 |
常見天氣 |
過境前 |
過境時 |
過境后 |
降雨區(qū)域 |
舉例 |
冷鋒 |
晴朗,溫高壓低 |
陰雨大風天氣 |
晴朗溫低壓高 |
鋒后 |
北方夏季暴雨,冬天冷空氣南下,沙塵暴 |
暖峰 |
晴朗,溫低壓高 |
連續(xù)性降雨 |
晴朗溫高壓低 |
鋒前 |
常見天氣 |
氣壓狀況 |
運動方向 |
對應天氣 |
典型天氣 |
氣旋 |
中間低,四周高 |
北逆南順 |
陰雨天氣 |
夏季南方的暴雨臺風 |
反氣旋 |
中間高,四周低 |
北順南逆 |
晴朗干燥 |
長江伏旱、秋高氣爽天氣 |
氣壓分布 |
亞歐大陸 |
太平洋 |
冬季 |
蒙古西伯利亞高壓 |
阿留申低壓 |
夏季 |
印度低壓 |
夏威夷高壓 |
氣候類型 |
分布范圍 |
氣候特點 |
成因 |
熱帶雨林氣候 |
赤道地區(qū) |
全年高溫多雨 |
常年受赤道低氣壓的控制,氣流上升高溫多雨 |
地中海氣候 |
南北緯30到40度大陸西岸 |
夏季:炎熱干燥 冬季:溫暖多雨 |
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盛行西風的交替控制
|
溫帶海洋性氣候 |
南北緯40到60度大陸西岸 |
全年溫暖濕潤 |
全年受盛行西風的控制 |
熱帶季風氣候 (南亞季風) |
南亞地區(qū)
|
全年高溫,有明顯的旱季和雨季 |
夏季:西南風(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 冬季:東北風(海陸熱力差異) |
亞熱帶季風氣候(東亞季風) |
大陸東岸20到35度 |
夏季:高溫多雨 冬季:溫暖濕潤 |
夏季:東南風 海路熱力性質(zhì)的差異 冬季:西北風 |
溫帶季風氣候 (東亞季風) |
大陸東岸35到55度 |
夏季:高溫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
夏季:東南分 冬季:西北風 海陸熱力性質(zhì)的差異 |
全球氣候變化的表現(xiàn):不同時間尺度的冷暖和干濕變化。
全球氣候變暖的可能影響:1海平面上升2溫度的變化3影響水循環(huán)的過程。
水圈的特點:連續(xù)但不規(guī)則
河流的補給形式:地下水(最穩(wěn)定)、大氣降水(東部地區(qū)最主要)、冰川補給(西部地區(qū))、季節(jié)性積雪(東北地區(qū))、湖泊水
水循環(huán)的過程(海陸間循環(huán)):蒸發(fā)、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
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沿岸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漁場(四大漁場,秘魯漁場原因不同,其他原因相同)、航海、污染物的擴散
通常所說的水資源: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水資源的豐歉程度:多年的平均徑流量
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時間:夏秋多,冬春少 空間: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水資源對經(jīng)濟影響:數(shù)量影響經(jīng)濟規(guī)模,質(zhì)量影響經(jīng)濟效益。
現(xiàn)在水資源利用出現(xiàn)的問題:數(shù)量,隨人口和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用水量不斷增加
質(zhì)量,人類生產(chǎn)生活排污不斷增多
面對措施 開源:合理開發(fā)利用地下水,修水庫,跨流域調(diào)水,海水淡化
節(jié)流:加強宣傳教育,重視改進農(nóng)業(yè)灌溉技術
內(nèi)力作用能量來源:放射元素衰變。表現(xiàn)形式:地殼運動(最主要)、巖漿活動和變質(zhì)作用
外力作用能量來源:太陽輻射。 表現(xiàn)形式:風化(巖石的破碎、根劈作用)、侵蝕(V和U型河流、風蝕蘑菇、海蝕柱、角峰和冰斗、黃土高原現(xiàn)在的地貌、喀斯特地貌)搬運、堆積(新月型沙丘、黃土高原、三角洲平原、河漫彈灘平原、洪積沖積平原、沙灘、冰期平原)
地質(zhì)構造 |
巖層形態(tài) |
巖層新老關系 |
地貌 | |
未侵蝕 |
侵蝕后 | |||
背斜 |
向上供起 |
中間老,兩側新 |
山嶺 |
山谷(頂部張力破碎,被侵蝕 |
向斜 |
向下彎曲 |
中間新,兩側老 |
谷地 |
山嶺(軸部受到擠壓堅實不易侵蝕) |
斷層 |
地 |